陈正人母亲 女儿忆父亲陈正人:“协助毛泽东上井冈山”(图)

2018-0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用逃跑的方式追求上学的梦想,在血雨腥风的革命中寻到志同道合的真爱,出生于地主家庭的陈正人,用他的一生诠释出对革命信念的恪守.近日,记者采访了

用逃跑的方式追求上学的梦想,在血雨腥风的革命中寻到志同道合的真爱,出生于地主家庭的陈正人,用他的一生诠释出对革命信念的恪守。

近日,记者采访了陈正人的女儿陈宜生,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打捞起一段尘封的往事,走进了陈正人的传奇人生,重回那个充满激情的战时岁月,重温那段浪漫而艰辛的爱情故事。在陈宜生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陈正人对革命永恒的坚守和不朽的豪情。

用逃跑来争取上学机会

陈正人1907年出生于遂川县盆珠乡大屋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陈正人的父亲陈治安是清朝秀才,他在陈正人八岁时就患病去世了。陈正人念了几年私塾,对鞭打式教育很反感,想去比较开明的小学读书。

父亲去世后,由于家境窘迫,母亲无力供养,表示要送他去学徒。陈正人一心想读书,于是进行了生平第一次斗争——用逃跑的方式争取达到自己读书的愿望。最后,母亲作出了让步,借钱送他去读小学。

小学毕业后,陈正人瞒着母亲,借了五元钱路费,跑到吉安考取了省立第六中学。母亲因为怕负担不起今后的学费,不同意他去吉安就读。陈正人知道家庭困难,没有让母亲为难,自己向同学借了20元钱,交了学杂费用。

到吉安省立第六中学后,这位当时十六岁的少年一头扎进马克思主义这片肥沃的草地,他的骨骼和青草一起向上生长,1925年8月,这位满腔革命热情的青年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岁成农民运动领导人

万安地处赣江上游,为赣州至吉安的交通要道,由于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及军阀军队的骚扰,万安的农民生活痛苦不堪。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即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1927年11月下旬,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鼓舞与推动下,陈正人与曾天宇、张世熙、刘光万等共同领导了被誉为“全省苏维埃革命信号”的万安暴动。两个多月的暴动后,江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万安县工农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成立。年仅20岁的陈正人,成为了农民运动的领导人。

协助打通上井冈山通途

陈正人在万安暴动中显示出的杰出才干,引起了正奋力开拓井冈山斗争局面的毛泽东的注意。

1928年1月5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攻克遂川县城后,立即将在万安县委工作的陈正人调到遂川,希望在他的协助下打开遂川工农革命的局面,为红军向井冈山进发开辟通途。

“在遂川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父亲执笔起草制订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施政大纲》。大纲共分30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土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陈宜生告诉记者。《施政大纲》被曾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谭震林誉为“成为井冈山地区和后来赣南、闽西等根据地建设的初步蓝本。”

1928年5月,在宁冈茅坪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陈正人当选为特委委员。同年10月,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陈正人当选为特委副书记,主持特委工作。从此,陈正人离开遂川,致力于湘赣边界特委的日常工作。

井冈山上的红色恋情

1928年3月,湘南大地天寒地冻,冰封雪舞,俨然一派隆冬景象。一支工农革命军部队踏着积雪,艰难地向罗霄山脉深处进发。

这支部队是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辗转到湘南,在湘南进行起义的部队,当时年仅15岁的彭儒就在这支部队里。

“母亲彭儒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乡绅家庭,15岁不到,她放弃了安逸生活,与堂哥彭晒,姐姐彭堃、彭娟一道参加了湘南暴动。在部队回师井冈山途中,母亲被组织安排到遂川县委帮助搞宣传工作。”陈宜生说,“父亲和母亲就是在遂川相识的。”

随着共事时间的增多,陈正人和彭儒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当年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之间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窗户纸的捅开还得从一封信说起。”陈宜生告诉记者。

有一天,彭儒从外地执行公务回来,一进特委大门就看到有一封写给她的信。信纸是一张粉红色礼札纸,上面是一排排工整的毛笔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彭儒同志惠鉴:泉城幸会,已是月余……落款赫然写着“陈正人”。

在贺子珍、吴仲廉的撮合下,一个月后,陈正人和彭儒这对有着共同理想、共同事业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们没有办婚礼,也没有张罗着找新房,就连床和被子也没有准备,幸好同事主动让出房间和床铺,两人才算有了个洞房。”陈宜生说,父母一个跟毛泽东上山,一个随朱德、陈毅上山,朱毛会师,喜结良缘,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佳话。父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半个世纪,忠贞不渝,也成了革命婚姻的楷模。

留守井冈山艰苦斗争

1929 年1月,毛泽东决定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开拓发展革命根据地,彭德怀的红五军、及湘赣边界特委陈正人等同志奉命留守井冈山。彭儒也留了下来。是月,湘粤赣三省30个团的敌军分六路向井冈山地区进犯,经过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井冈山失守了。

在撤退途中,彭儒立即投入到疏散群众的工作当中,直至剩下她夫妇及特委委员王佐农与敌人在大山中周旋了数十天。

“那年冬天出奇的冷,一连下了40 天的大雪。敌人天天搜山,到处烧杀。”陈宜生告诉记者,当时他们饿了,就只能在被敌人烧焦的废墟里找一点烧煳了的谷粒,就着野菜、竹笋,熬些汤喝。晚上没有被子,只能用杉树皮当垫被。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陈正人、彭儒没有低沉悲观,而是积极设法寻找失散的同志,组织群众,迅速恢复了游击队。

“母亲生前回忆那段岁月时曾说:‘尽管那时的战斗、生活如此艰苦,但是我们革命到底的坚强信念一点也没有动摇,坚信井冈星火必定燃遍全国。’”陈宜生说。

毛泽东延安设家宴款待

1935 年4 月份,留在苏区的陈正人与彭儒随独立三团行动。突围过程中,部队遭到敌人阻击而被打散,彭儒不幸在安远附近被俘。面对敌人,彭儒坚持说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并最终骗过了敌人。正巧彭儒的大哥在广州,托人把彭儒保释出来,并接回广州。不久,陈正人也辗转来到广州,夫妻最后会合。

为了躲避广州的白色恐怖,陈正人、彭儒一起回到彭儒的家乡——宜章县碕石村。陈宜生说,“在碕石村,父母仍坚守信念,每天都关注国内形势,每天都在打听党组织的消息并为回到党的怀抱做着各种准备。其间父亲曾赋诗:南天漫道逞腥风,北斗高悬照太空,壮志凌云终有日,盛花时节定重逢。”

“‘西安事变’爆发后,父亲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当即下定决心前去找党组织。”陈宜生说。

1937 年6 月,彭儒与陈正人终于来到延安。毛泽东设家宴招待,并鼓励他们:“你们这些留在苏区的同志能冲破艰险,战胜敌人,来到延安,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成为新中国江西首任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后,为粉碎国民党掠夺胜利果实的图谋,父亲转战东北,先后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四野’)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吉辽省委书记。”陈宜生说,在国民党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的日子里,陈正人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1949年5月,党中央决定陈正人任江西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在聆听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后,陈正人带领南下的干部队伍,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故乡。

刚解放的江西,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部勾结地方反动武装到处流窜,无恶不作。面对这种情况,陈正人和陈奇涵、邵式平等省委领导根据中央指示,依靠人民解放军,发动群众,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共消灭土匪40000余人,基本上完成了全省的剿匪任务。

接着开展了全省的土地改革运动,恢复经济工作,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工厂,飞出了新中国自制的第一架飞机,还建立了一批江西的基础工业,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棉纺织厂等。

1952年底,陈正人离开江西调至北京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第一任建筑工程部部长、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第一任农业机械部(后改为八机部)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