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奥多·萨瓦里的翻译理论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萨瓦里作为当代英国文艺学翻译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曾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把文学翻译比做绘画,科技翻译比做摄影.他将翻译分为四类,主张译

摘 要:萨瓦里作为当代英国文艺学翻译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曾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把文学翻译比做绘画,科技翻译比做摄影。他将翻译分为四类,主张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类型、读者的类型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他提出的十二条翻译原则后来被许多翻译理论家反复引用,成为阐述和探讨翻译对立统一原则的经典论述。他的许多观点对奈达的翻译思想产生过影响。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类别 翻译原则

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是二战后英国一位重要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英国文艺学翻译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他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翻译艺术》一书中。这是一部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涉及古典作品、诗歌、《圣经》、教育与科技作品翻译的专著,被誉为“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 萨瓦里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这门艺术可与绘画和摄影相比,他们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把文学翻译比做绘画,如果译者选词不当,效果就如画家画画时色彩和线条粗细使用不当一样。他把科技翻译比做摄影,主要任务是清楚明晰地表达事实。

翻译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译者便应充当艺术家的角色。萨瓦里认为一个优秀的译者除了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水平外,在进行翻译时要翻译“性之所近”(即自己熟悉喜爱的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在翻译诗歌或散文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翻译自己心爱的作品,才能把自己的心力倾注到工作中去,在作品翻译中才能细心体会原著作者的心,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萨瓦里论述了文学翻译中易见的三个难题:首先是“虚假等值”。这是说一个词不是只有一层意思,而是有多层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译时不可拘泥于字面表层一致,而死板地追求在翻译中译文与原文字字对等。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曾指出:“上下文一致优先于词语一致。”其次,翻译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在翻译中各语言之间的不可弥合的空白。这是指某些词在一种语言里十分的常见平凡,但要把它们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却找不到相应对等的词。

萨瓦里指出,翻译的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娱乐方式的不同和科技发达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再次,翻译俗语、谚语和典故也甚为棘手。萨瓦里曾举过一个谚语,“Mit W·lfen muss man heulen”,译者如果直译成英语则为“Among wolves one must howl”,如果意译这句话便是“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由此可见,译者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左右为难,不知该直译还是意译好。如果直译,本国读者必然不知所云;而意译则损坏原语文化内涵,翻译便失去了意义。面对上述翻译中易见的三种困难,萨瓦里认为翻译是门选择性艺术,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作者和读者由于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障碍。

萨瓦里还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风格的传译和意义的传译一样重要。尽管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风格处于次要地位,但风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二、翻译类别 萨瓦里把翻译分为四类:完美翻译、充分翻译、综合翻译和科技翻译。“完美翻译”指广告、布告等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这类布告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传递信息,所以译成译文时不会引起任何歧义。“充分翻译”是不拘形式,只管内容翻译。

也就是说,只要译文在内容上和原文保持一致,文字上有出入则无关紧要。“综合翻译”是从散文体到散文体,从诗体到诗体的文学翻译,主要包括古典作品的高质量翻译。从事这项翻译的译者多为知名学者,服务的对象也不是一般读者,而是严肃读者,他们的求知欲远远超出对精彩故事情节的追求。

萨瓦里认为,从事“综合翻译”的译者苦心经营自己的译作,他们展现了高尚的情操,因为在翻译中投入的大量心血和时间,是译本金钱收益所不能比拟的,译者所期望获得的回报是翻译活动给他带来的精神享受和欢愉。

“科技翻译”则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远远胜过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性。译者翻译此类文献,并非是因为其具有什么语言文学上的价值,而完全是由于文献的内容可用于本国生产或科研,具有借鉴的价值。

萨瓦里对翻译的分类有积极意义。他高度重视读者分析法,强调译文必须考虑到读者的观点。在论述“充分翻译”时,他强调译者可以随意放手增补删节甚至更改原文。在“科技翻译”的论述中,萨瓦里指出其具有四大鲜明特征:首先,科技翻译没有文学翻译那么盛行和庞大,但其重要性却与日俱增,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任重道远,因此科技作品的翻译应受到重视,而不是冷漠。

其次,科技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内容重于风格的翻译,译者的任务在于精确传达原作信息,而对风格可置之不理。

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刘宓庆与萨瓦里观点相同,他在《文学与翻译》中论述了在翻译科技作品时“总是力求少用或不用描述性形容词以及具有抒情作用的副词,感叹词及疑问词”①。再次,科技翻译十分强调译者必须熟悉了解所传译的内容。

最后,科技翻译中有些词具有特有的特征,从而与其他翻译种类区分开来。萨瓦里认为科技翻译的四大特征很近于完美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文学翻译很难比得上的。这四大特征进一步指明了科技翻译的读者群不会很大,而且使得科技翻译具有明显的时效性。②

三、翻译原则 萨瓦里除对翻译类别做出划分外,还总结了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翻译的12条指导原则:1.必须译出原文文字;2.必须译出原文意思;3.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4.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5.必须反映原作风格;6.

必须带有译者风格;7.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8.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9.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10.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11.诗体必须译成散文体;12.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在研究了他这12条翻译原则后,廖七一教授做了以下总结,先谈前十条:关于译出原文文字还是译出原文意思,这实际上是涉及直译与意译的问题,萨瓦里反对字字逐译的方法,主张紧扣原文的忠实直译;关于译文读起来像原文还是像译文,他要求译文首先要符合自己的表达习惯,读起来像译文,但同时也要求继续保存原作的风味;关于风格,他认为风格既受作者个性的影响,也受他生活时代的影响,译者在选词方面应当自我克制,尽量反映作者的风格;关于译文读起来像原作同时代的作品或像译者同时代的作品的问题,他主张基本上应该用译者所生活时代的语言来翻译,为了特殊目的的翻译除外;关于是否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他主张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做出不同的选择,明确提出译者可根据服务读者对象的不同对原文进行大刀阔斧的增补删节甚至更改。

关于最后两条,实际上是涉及到诗歌的翻译。在诗歌翻译上,萨瓦里赞成“以诗译诗”的主张,赞成原文押韵的诗最好译过来也押韵;但不赞成因韵损文,而对原诗任意增减更改,他认为必要时可以译成现代散文诗或诗的散文,这样,就不受韵律的限制,便于传译原译的意义和情节。

对此,我国学者刘重德先生与萨瓦里有相类似的见解,提出了他自己译格律诗的看法:“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既讲格律,又无损原意,自属上乘;但在确实不能用格律诗译格律诗的某些具体情况下,则不妨考虑用自由诗来译,以便尽量保留原诗的思想、情节、意境和形象,总比死守诗行的长度和韵脚而对原诗内容任意增删好得多。”

显而易见,这12条原则是成对的、相互矛盾的描写性原则。萨瓦里只对各原则做了明确阐述和描写,并没有指出哪种原则更好或肯定或否定哪一种原则,他认为,译者可根据本人所好,根据原文、译文及读者的要求,分别选用不同的原则。

萨瓦里认为译者要获得圆满的翻译效果,在动手翻译前就必须明确“为谁译”这一问题。不同读者阅读译作各有各的目的,同一篇译作就不可能同等地适合所有这些人。萨瓦里提出的这个读者分析法是不少人接受的一个观点。

西方翻译史上,早在古代的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伊拉斯谟和后来的德莱顿、19世纪的阿诺德和纽曼,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重要阐述。到了20世纪,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翻译的正确与否,在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映是否等同;不同读者要求产生不同译文。

西奥多·萨瓦里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十分有见地地论述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难题,提出了翻译与译者的文学修养有关,翻译过程是艺术美学选择的过程。他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他的12条翻译原则被后来许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反复引用,成为阐述讨论翻译对立统一的经典论述。他的许多译论观点为研究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值得译界同仁们共同关注。

①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33页。

② 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7页。

参考文献:

[2] 刘重德.西奥多·萨瓦利所论述的翻译原则[J].外国语.

[3]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 者:吴 涛,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典籍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