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丰学术造假 中国学术造假何时了?
最近,一则中国学术造假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撤下,其中牵扯的医生和学生多达524名。
过去这些年,中国偶尔会曝出一些学术造假的消息,但像这起一次就涉及上百篇论文和几百人的事件还不多见。
由于此次事件发生在国外,因此,有了家丑外扬的意味。这进一步贬损了中国业已不佳的国际形象,如假货泛滥、抄袭、拷贝、山寨和不遵守商业规则等。
本次中国学术论文被集中撤下,是国内学术乱象在境外的一次发作,根子出在中国自身的学术痼疾上,而撤稿实为对浮躁的中国学术的一次矫正。要避免今后再次出现此类现象,中国相关部门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净化国内学术界,改革现有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尤其要对专业人员选聘和考核办法中涉及论文的部分进行修订,对那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要求应坚决废止。
这起事件暴露出的是中国医学研究领域的乱象,但其实,何止医学领域,中国几乎所有学术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术不端和造假的行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让我们简单还原一下此次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即中国的医生们是怎样炮制学术论文的。在中国的医院,除去患者以外,还有许多医药代表常年游走于医院的各个科室。这些制药公司的代理人,也就是推销员,会留心和抓住每个可以接触医院关键人物的机会,如医院领导和医生。
只要他们稍有会意,这些医药代表便心领神会,马上慷慨出面解决。例如,医药代表会为医生“量身定制”外出考察的机会,以会议为名,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经过这些初步的感情投资,医药代表开始帮助医生打理其他杂务,如协助医生发表论文,疏通各个环节,提供高昂的论文版面费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医生们也心知肚明。作为回报,他们会建议医院购买医药代表介绍的药物。到头来,患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为不必要甚至无效的药物支付了高昂的价款。
在现实中,中国一些医生还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尽管可以用这些经费支付论文发表所需费用,但他们清楚,用公款发表造假论文,一旦东窗事发,后果会很难收拾。考虑到这些情况,多数医生更愿意接受医药公司私下的帮助,因为这样隐蔽,即便日后出事,也很难查实。这就是中国医学论文造假的大致流程。
在中国,论文造假已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不少人以此为生,更有以此为业的公司,有的甚至打着“文化传播公司”的旗号入住写字楼,堂而皇之地开门迎客。
在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人,经常会收到一些莫名的邮件,声称能够搞掂各种学术期刊,包括重要的核心期刊等。他们为需要论文的人提供各种服务,其中的“全套服务”包括找人代写、代投论文,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和刊物上发表论文,“作者”只需付费即可。在这些人看来,学术论文只是可供买卖的商品而已。
可以说,中国目前相当比例的学术论文,特别是那些发表在低质量期刊上的文章,大都是“逼良为娼”的结果。因为这些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工作考核,并非作者真实的研究心得。由于急需文章混过眼下这一关,因此,只要能有署名文章,他们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包括去购买论文。这种动机上的扭曲,一开始就起了作用,由此催生的所谓“学术论文”,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