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明江苏语文高考 2016江苏高考作文解读及例文评析

2017-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命题组思路】

《2016年语文试卷命题思路》这样说: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为一句俗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第二句话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材料所要表述的核心内容,破折号之后则是具体解释,从另一个维度对“有话”“无话”及其长短进行阐述。第三句话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种行为的思考与界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材料内涵。

“有人却说”的内容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有话则短”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即“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可说,是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于无疑处有疑,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大说特说,从而有所创发和表达。不单说话,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造也应于“别人无话可说处”,本着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掘进。

【阅卷组审题报告】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属于熟语,即为一个固定短语,其结构具有稳定性,意义具有整体性。从结构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两个并列的条件句,指如果一个人对问题或事物有想法就说得多,反之就说的少。因此,“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必须新解。材料对该句进行了特别的解读:“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以下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一,二者对象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特定的对象,而“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一句则是针对别人已经言及的对象具有特指性。两种情形,现实中都存在。

第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中“有话”、“无话”和说“长话”“短话”的对象同指可以是“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可以是某个不确定的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中“有话”“无话”指“别人”,说短话长话的则是“我”,内在语义已发生变化,“话”的概念在两句中也发生了变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中的“话”指想法,即尚未说出的“内心语言”,而后一句中的“话”被解释为别人已说的话,这种对熟语的改变是容许的。

第三,“有话”与“无话”的对比更替成了“别人已说的”和“别人无话可说处”的对比。但“别人已说的”偏向于指所说的内容,而“别人无话可说处”偏向于指所说的话题或领域。所以这一句可以有两种对比的解读:“别人所说的”与“别人未说的”,或者“别人有话可说处”与“别人无话可说处”,这种对比亦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短”与“长”的对比更替成了“不必再说”和“也许有话要说”的对比。但“短”、“长”的对比显示的是所说话语的数量差异。而“不必再说”与“也许有话要说”不但有数量上的差异(由“不说”与“有话说”体现),而且更多的是情态的差异,即“必”与“也许”的差异。前者表肯定,后者表可能。该句重点落在“说话”上,意欲阐明什么时候多说,什么时候少说或不说的对比。

根据以上分析和材料下文所提及的“个性”和“创新”的提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解读为:别人有话可说处(别人已说的)我少说,别人无话可说处(别人未说的)我多说。材料中一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根据文意和提示词“这”,作为近指词的用法可知,此处“这”应指的是刚刚提及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现象,所以说该句意为别人已有见解处我少说,别人尚无见解处我多说,这或是“个性的彰显”,或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以下对该句进行分析。

第一,个性和创新意识两个概念的关系如下:个性指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而创新意识指的是人非常具体的认知特点:个性中可以包含创新意识。基于以上两点,材料用“有时……有时……”来关联这两个方面,将二者放在一个层面,不强调“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

第二,联系前一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来理解材料,可以解读为:别人有话可说处(别人已说的)我少说,别人无话可说处(别人未说的)我多说。这可显示出一个人的个性或创新意识。第二个“有时”后面的“则”,有“推进”的意思,是对前一个“有时”的延伸。

【名词解释】

1.个性是一个心理学命题,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各人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方面各不相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即个性差异。个性又是一个复杂的哲学命题,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2.创新,同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从哲学上说,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好奇、兴趣、质疑、探索等是创新的路径和品质。

3.鉴于以上对题目审视的结果,考虑到今年答卷特点,题目中出现了几个关键词:话、说话、个性、创新。考生作文只要就此四个关键词中抓住一个来写即合乎题意。

【评分】

1.判分原则。从考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富有见解、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个案处理

(1)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分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样卷一】

烟火蓝边碗

今年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布置新居。

这里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买什么好呢?有人说,只要弯了够多尽选造型独特的买,显得荣华富贵的买,精工极致的买,这还不简单?

又错啦。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任的生活态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丽堂皇,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装饰风格不符;有的过于小巧,家人并无英国绅士贵妇那般品下午茶的闲情;有的瓷器上绘着泼墨山水工笔花鸟,我们一行人中 行家不知如何鉴赏……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

突然,这平淡无奇得突兀的蓝边碗闯入我眼帘。如此简陋的碗会在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却在这碗前驻足许久。

为何?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盛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上加以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我拿起一只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让人踏实。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不失大气。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妈妈们喜欢。

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的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人家人家烟火的温度……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说“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让我感动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是如此。

景德镇作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却独爱这蓝边碗并歌颂它。因为它注重在细节上的改良,把创新的点子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上而不是争一时的噱头。

距离人的生活太远的创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鲜感过后便如失了灵敏般只能束之高阁。

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谆谆教诲我认真踏实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它的精魂。

听我如此道来,你可有话反驳?

【评语】此文为议论性散文,朴素而有韵味,寓丰腴于平淡之中。本来,面对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应该无话可说,可作者却“无话则长”,表达了富有启示意义的主旨:选择应该适合自己,生活应认真踏实。

构思有特色。“错矣”,“又错啦”,“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可谓步步蓄势,层层铺垫。“蓝边碗”前加上“烟火”二字,暗示对比,激发联想,实属灵光一闪,巧慧之举。判为一类卷,70分。(蔡建明)

【样卷二】

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垫,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2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

布满画纸的山水,自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个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经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类,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眼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僻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亦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评语】作者闲处落笔,悠闲从容地从《寒江独钓图》起笔漫谈,材料援引丰富而妥帖,从马远、夏圭、韩干到陈寅恪、鲁迅等,古今史料,尽显风流,可贵的是文章不是脱离材料空谈道理,也并非生搬硬套堆砌事例,而是在精当的列举,巧妙的引用之后,恰当好处地加以议论,自然地勾连了题旨,用“留白”“唱反调”“叫板”“独辟蹊径”等词,生动地诠释了题目材料中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意蕴丰富,颇有新意。

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行文徐徐从容,又节奏分明。判为一类上,68分。

【样卷三】

修钟

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

先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了西三所的红门。“嗨!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永法钟。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

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到。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

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觉得钟表虽美,但除了时刻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

“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呀!”几位同事调侃道。“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恼啊!

”老王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统系统一一连接起来;将银箔尾端捻做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

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的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你们啊,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

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

【评语】这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首先,构思新颖别致。通过老王修钟的故事,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无所发现处”独出机杼,有所创发和表达。彰显了工匠的创新意识。主人公个性鲜明,形象丰满。

其次,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层次感强。故事情节发展前后勾连映衬,相互照应。另外,文中不乏情趣生动的细节,尤其是结尾处的秦腔,余味悠长。文章中有个别语句不顺畅,判为一类中,66分。

【样卷四】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的一句话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着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我们唯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且爱那鲁迅先生激昂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是他在民族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歌词与心声的究竟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范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评语】本文题目即观点,旗帜鲜明,简洁有力。亮剑无声处,即无话则长,准确切题。作者不为空言,力求矫世,扬古人之清,激现实之浊,充分论述了亮剑的理由,亮剑的背景,亮剑的意义。有忧思,有激情,有文采。如果第四段与第五段挪一下位置,层次似乎更合理。故判为一类中,65分。(徐晓彬)

试批卷

【请你点评】

心声——新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喧嚣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沉默的时代;这是一个最标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平庸的时代。

最喧嚣是人人都可说、能说、无所不说,波涛汹涌的网络时代裹挟着人潮推搡着海量的声音向你而来,打开微博每分每秒都有热烈讨论上演。对于魏则西事件、习大大出访、巴黎暴恐以及数不清的娱乐圈秘事,每个人都似乎振振有辞有话要说。最标新的是人人都为自己代言,极尽所能地标榜不同,大谈创新,语出惊人,只为搏君眼球。

而作为一个人人不参与微博,评论有些落伍的年轻人,每每打开手机,无一例外总是看到这样推选出来的标题:“××事件被曝光,引发社会舆论哗然。”对,就是这四个字,“社会舆论”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无论多么激烈的唾沫横飞,最后也不过偃旗息鼓地化为那冰冷的四个字“社会舆论”。才知道,王小波“入土”多年,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众人与我仍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一个没有新声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心声”的时代。熊培云曾心痛地慨叹:中年人的角色在这个时代消失不再。这话奇怪:我们的中年家长们去了哪里?没错,他们看似哪里也没去,在社会建设与创造物质财富的一线奋斗滚打,但是他们的心声都早已沉溺多年。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往往对热衷于讨论社会事物的“愤青”抱以冷漠与鄙视,以圆滑世俗的眼光轻藐理想主义者激情的豪言,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再仰望星空,不再尊崇心中高尚的戒律。一个人所谈的是否言之有物,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有自我坚持的原则,一个人的大脑是否高尚的真理做出批判创新的思考。没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戒律,何谈个性的彰显,何谈创新意识的闪耀?

圆滑的中年人不谈戒律,不发“心声”,新走进社会的一代便无所仰望,无所学习。中年人担负着传承与引领的作用消失不再。社会的集体原则与属于个人的心中戒律便无从谈起。想要平庸的大多数真正发出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声音太难了。这个时代越喧嚣,便越是显得沉默。

我们需要的不是人人参与的“社会舆论”,不是这样看似热闹的民主。

我们需要新声,而新声即“心声”。

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想想在文学圈外独自发声的王小波,想想在芥子沟呐喊的刘亮程,一个有原则有心声的人,一个人便是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与心灵招兵买马。

【点评】                                                                                    

白龙湖畔

山路崎岖,折过一折,茂密的竹林后,白龙湖静静地酣眠在一片翠色中。

老人们说:白龙湖里有着白龙神的宫殿。

碧绿的湖水深深,倒映着湛蓝的苍穹。淡金色的阳光在沉静的湖面洒下金斑点点,微风轻拂,吹起一圈涟漪,吹动小小的飘萍。

湖水悄然,不言。青灯黄卷,古册旧简上,已有无数不知名或知名的文人墨客写尽它的美丽与恬静。甚至如今也有我这样的无名小卒用稚气未脱的声音吟诵它的姿色。又或,曾有哪一位隐士高人孤伫在白龙湖畔,想象着龙神,歌咏着这一汪清水?那些或绚烂或清丽的词藻糅进五千年的岁月风尘,别人已将它道尽。

故而它悄然显示自己的素雅,不必学那人工湖为迎合一纸空文几句夸赞用霓虹灯与扩音喇叭装点,高唱出自己的艳俗,亦不必效仿那长江黄河用那彻夜的可怖的咆哮又一次重申自己的雄伟。那静静一潭山泉水,只是无言。

走过路有些泥泞的湖畔,三两步跃上湖中光洁的鹅卵石,脱了鞋,跣着双足任那清凉的湖水舔噬着。山岚送来白莲的微芳。

湖水真的不说话么?

你可曾在一个微雨的日子来到湖畔,倾听那东坡笔下“白雨跳珠”的音律?又是否会有一份闲心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倾听那清爽的山风拂过湖畔柳条的声音?鸟雀在鹅卵石上啁啾,锦鲤在白龙湖水下私语,还有这湖水轻轻把沉睡的小石块拍醒……

可你或许真的不曾听到过这些声音,这是白龙湖不尽的言语。你我却迷失在闹市的尘埃,让那颗心变得浮躁。早已忘却了那些自然而恬静的生活。那些古代“天人合一”之大道的我们对这样的生活已经无话可说。可在都市人的一片沉默中,白龙湖却在这林间欢歌,唱着那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归曲,道着这自然生活的美好,呼唤着那一颗颗浮躁的心沉降的那一刻。

白龙湖不言却亦有言,仿佛一位隐居山间的智叟。这是湖的智慧,又或是它与其他湖不同的个性呢?

漫步在湖畔河泥,心随水荡,似乎看见湖水翻涌,跃出青白色的龙,它对我微笑着。不言间,却道尽一切。

【点评】                                                                                 

于无声处听惊雷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

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

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

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点评】                                                                                    

你的心境我的天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经典话语,它表达了对无数奔波求学而独守个性者的仰慕与褒扬。

历数圣贤奔波路,追寻学术到无眠。即便被困于牛棚,圣贤们依旧不改初衷,在知识的海洋里踽踽独行,乐此不疲。

譬如有国学大师之誉的钱锺书,就是梅校长口中的大学者,在没有任何书籍可依托的牛棚里,他一挥而就150万字的《管锥篇》。据日本专家考证,《管锥篇》所引述的文字,有不准确嫌疑的只有十几处,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嫌疑”也是有出处的,足见钱锺书超强的记忆力,让《管锥篇》横空出世,达到“万无一失”的境地。

须知那时的钱锺书和夫人杨绛,被发配到五七干校,白天两人一副抬筐,在布满泥泞的农场小径上劳动。夜幕降临,才是他们最惬意的时光,借着一豆灯火,开展背书大赛,你方唱罢我登场,早年积攒的文学功底,在昏黄的油灯下得以恣意展现。

据史料记载,钱锺书的大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当年报考清华时,数学成为他的掣肘科目,用先生的话说,叫做“鸡兔不是一类的货,干吗要放在一个笼子里,分明是为难考生嘛”。最终,他凭借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破格录取。

迈进清华那扇古色古香的门第,他活得潇洒而滋润,在曲径通幽的文学殿堂里,他诗意前行,相继走出了《围城》,漫步于《写在人生边上》,同《人·兽·鬼》过招,然后夫妻合力,推出了《管锥篇》。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焉能有令人艳羡的学术成就!

当年《围城》被拍摄成电视剧风靡全国时,有记者慕名采访钱锺书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钱锺书反问记者:“你到市场里买鸡蛋,有必要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蛋么?”诙谐的言辞里,透出了这位国学大师睿智的应答技巧。是啊,有洋洋洒洒的文字表达,深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精髓的国学大师,一句“鸡蛋·母鸡”的理论,就让无数仰慕他的人感到无话可说,却又不得不佩服大师于无声处的诗意表达。

这样的心境决定了他的个性,也是对他冷对困境而不改初衷的哲学应答。

静言思之,无话可说处偏能给出哲理解说,有话可说时却不为自己编制光环,而甘做心境豁达的独行侠,在这个纷扰的尘世间仗剑远行,诗意栖居,这样的人配得上大师的称号,这样的心境值得我去仰望,譬如钱锺书与杨绛,既有国学大师级的涵养,又有文化味的书卷气,虽然他们活着时断然否认自己是大师,但他们的心境却让人们仰望到永远。

你的心境我的天,怀想追忆到无眠。他年若遂凌云志,执子之手永向前。

【点评】                                                                                   

心声——新声(专家:68)  白龙湖畔(专家:30—63)《于无声处》(60)你的心境我的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