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平对话彭凯平 对话彭凯平:自我意识是谈论幸福的前提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彭凯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根据美国社会与人格心理协会(SPSP)2007年的一项调查,他是中青年学者中论文被

彭凯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根据美国社会与人格心理协会(SPSP)2007年的一项调查,他是中青年学者中论文被引用最多的社会心理学家。著作有《心理测验》、《文化心理学》等。

第一财经日报:研究“幸福学”,对你个人的幸福感有何影响?你从东西方文化中,获得的最可贵的幸福启示是什么?

彭凯平:我是一个很敏感、心思很重的人,好在我很想得开,我想我的幸福感60%取决于基因,40%是外在的努力。

幸福学研究的两大前提,一是,认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能够做出科学验证的,“幸福”这个概念是可以实证、观察、进行定量分析的;二是,这是一个普世的概念,这个概念的价值应该惠及最大多数人。

现代幸福学认为,“幸福”这个概念包括一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情绪、性格和感觉四个方面。有的人天生有一个“幸福”的性格,感受幸福的能力特别强,有的人则需要训练,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能力。

东方文化中,对提升我个人的幸福感最可贵的是东方文学的美,尤其是唐诗、宋词,那里面所包含的意趣、思想和意境,让我能够以一种轻便的方式获得幸福。读孔子、老子的书对我来说,不是很有触动。西方文化部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无疑对我影响最大,那是一种经由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展开的极宽阔、清晰的视界。

日报: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美感和过程感的缺失,是不是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

彭凯平:幸福一定是有美感的,这是一种对智慧的欣赏,人的灵性来自大脑巨大的能量,需要通过思维活动、对美的体会来承载和寄托。现代生活是一种缩减了过程的生活,很多人把感官的直接满足误以为是幸福的来源,比如,把爱情缩减为性、友情缩减为社交。

日报:谈论幸福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生存有保障、有基本健康的身体、有基本的社会互助关系。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论幸福?

彭凯平:只要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可以谈论幸福,自我意识是谈论幸福的基本条件。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状态、追求、理想的认同和认识,这就是幸福的资本。

日报:那么,那些感到自己生活很无助,情感特别孤独的人,他的幸福如何起步?

彭凯平:先想想你有什么优势、什么力量,而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你的优势和力量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跟着习惯思维走,被潮流和习俗所塑造,缺乏自主意识,往往忘记了跟着潮流走,增加了你成功的成本。有人想要安稳的生活,就想到去考公务员,过安稳生活的方法很多,是不是一定要去考公务员?考公务员是否一定适合你呢?有时候,不幸福更多来自太大成功的欲望与现实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