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2049》就问你想不想看哈哈
速度保存哦
这部电影是1982年那部《银翼杀手》的续集,关于它在科幻电影史上的地位,相信喜欢看科幻电影的同学都有所了解。
英国老牌杂志《完全电影》评选的“五十部伟大的科幻电影”中,《银翼杀手》排名第一。
城市暗无天日,街头巷弄浓浓的金属质感,还有那淅淅沥沥下个没完的阴雨.....
片中营造出的那种赛博朋克风格,影响了后来许多科幻电影,大名鼎鼎的《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都在此列。
从某种意义上看,《银翼杀手》是这类科幻片的启蒙。
那么这次的《2049》和《银翼杀手》之间的关联有多大?如果没看过前作,会不会影响观影体验?我的回答是,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但会影响你对故事背景以及人物体系的认知。
比如银翼杀手到底是怎么来的?Rachel是谁?高司令到底在追捕什么?老银翼杀手又是什么鬼?
所以如果大家有空的话,最好还是去看看前作。(可能会有点闷...)
当然如果你不想花这个时间补课,那接下来这份关于《2049》的终极指南,可能会成为你看电影时跟朋友装逼的资本。
银翼杀手的“前世”
《银翼杀手》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虽然电影对小说内容做了大量的简化,但核心问题依旧不变,即“人类何以为人”。
=
区分人与其他生物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当人类创造出一种类人的智能生物,他们是否有资格拥有人权?
换句话说,当机器拥有情感,人类该如何自处?届时,人类那种身处食物链顶端的优越感将荡然无存。
由此还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会是某个高等文明的「即兴之作」吗?
这些关乎生命本源的哲学议题不断在电影中被提出、讨论、撕裂,而导演鸡贼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在片中给出答案,而是交给观众自己去思索。
毕竟每个个体对生命的感悟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千差万别。
以上就是《银翼杀手》大致的创作背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探索无疑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实在很难想象别人几十年前就开始担忧人工智能的未来了。
2019
《银翼杀手》把故事设置在2019年的洛杉矶(还有两年...),那时地球的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人类不仅拥有了探索太空的实力,还成功制造出复制人,帮人类去太空执行高危任务。
复制人在智力、力量、速度等各项指标都碾压人类,但他们有一个最大的限制——寿命。四年的寿命期一过,他们就会像断了发条的玩偶一样停止运作。
既然复制人有正常的思考能力,那么自然会有人逃避、反抗,甚至杀回母星地球的情况。
而泰瑞公司出品的一批型号为NEXUS6的复制人,除了想摆脱奴隶的命运,他们还有更大的企图:延寿。
为了“回收”这部分出逃的复制人,政府设置了一个叫「银翼杀手」的新兴职业。而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讲述银翼杀手德卡追杀4名复制人的过程。
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这部戏,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看得下去,特效垃圾、气氛诡异、打斗戏也烂得不行,人们说着一些听不懂的台词,做着一些无法揣测动机的事。
以上种种,对观众来说显然不是那么友好,也难怪影片上映之时票房会如此惨淡。
谁是复制人
依照电影的设定,复制人和人类在外观上别无二致,那银翼杀手又是如何辨别复制人的?
片中有一套特殊的测试方法,类似于现在的测谎仪,大概是这个样子。
被测人需要回答一些问题,这时该机器会监测其心跳、虹膜变化等生理特征,帮助人类判断被测人是否为复制人。
但是,用机器来判断“机器”真的靠谱吗?
随着剧情的升级,人类和复制人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复制人开始有了情感,比如Rachel,开始有了愤怒和怜悯,比如罗伊。
当这些被称之为“人性”的东西出现在复制人的身上,人类是否还有资格充当复制人的“神”?
电影里还有一个被影迷们讨论多年的问题——银翼杀手德卡究竟是不是复制人。我个人倾向于是,片中有不少地方也暗示了他的身份。
德卡的同事盖夫可以感知复制人的梦境,每当发现一个复制人就会把其对应的梦境叠成折纸放在现场。
而影片结尾的独角兽折纸,正是德卡之前梦中所见,德卡好像也对自己的身份有所察觉,于是带着Rachel远走高飞。
这次的《2049》的预告片里,就有两代银翼杀手的交锋,不仅增加续集的可看性,而且再次引出了观众对德卡身份猜测,毕竟复制人的寿命只有四年啊!
消失的30年
《2049》的背景是《银翼杀手》之后的30年,而现实中更是隔了35年之久。
为了让观众在影院不至于懵逼,制片方贴心地制作了三个短片把这“消失的30年”里发生的事简单的交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