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讲师张大春 张大春王家卫 一对“宗师”开讲故事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发自香港 昨天是王家卫55岁生日,他和张大春在香港书展做了一个对话. 本来主题是他们合作的电影<一代宗师>,顺便推销同名

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发自香港 昨天是王家卫55岁生日,他和张大春在香港书展做了一个对话。 本来主题是他们合作的电影《一代宗师》,顺便推销同名新书,但哥俩就像平时聊天一样,聊着聊着就离题万里,就算有马家辉做主持,逗笑串场之余屡次千辛万苦把话题往正规上拉,也架不住那两个男人天马行空,讲了N个不相干的故事片段。

结果就像《一代宗师》电影呈现的那样,主角不知不觉就偷换了,配角莫名其妙地出现抢戏,然后又忽然消失不见。

王家卫开讲《一代宗师》 读者问张震怎么消失了 张大春的夫人叶美瑶昨天也坐在台下。实际上,在王家卫和张大春合计《一代宗师》的那五六年里,每次王家卫去台湾,跑到张大春家里蹭吃蹭喝聊天的时候,叶美瑶都像昨天一样,在旁边目睹两个男人侃大山。

“那几年里,我们讨论过无数个故事。只不过,那些故事都没有出现在电影里。”王家卫讲话的方式跟他的电影台词颇有几分像,“有时候我想,要是当时把那些故事都记下来,该有多精彩。

” 张大春不愧是讲故事的人,当场就回忆起一个当年他们聊过的小故事。 “有一天,家卫跟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民国初年有个裁缝,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做衣服。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气质非凡的女人,这个女人穿得很朴素,好像寻常百姓,但她对裁缝的要求却很细致。

裁缝按照她的要求给她细细量身,约好了交货时间。三个月以后,衣服做好了,裁缝挂起衣服等那个女人来,但是她没来。那个时代,大部分人已经不会做那样的衣服,于是,老裁缝做的这件衣服一直在空等它的主人。

” 张大春当时听到这个故事,觉得很不错,问它的出处。王家卫指着面前一本书《末代皇后的裁缝》说,来自这本书,不过他不记得在哪一章,“你找吧,如果你没找到,那就是我编的。

”王家卫说。 “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最让我感动。”张大春笑道,“后来这,个故事也没有被拍进电影,实际上我们所讨论过的90%以上的故事都不在电影里,但它却形成了我对《一代宗师》的理解。或许有一天,那位消失的末代皇后会忽然来敲你的门。

” 虽然90%的故事都流失了,所幸的是,叶美瑶提醒他们,至少要把对谈的经历记录下来,于是两个人匆匆忙忙整理谈话录,配上电影解读和访谈集,这就有了《一代宗师》这本书。

这些离题万里的故事,倒是引发了台下观众长久憋着的问题,有个内地的读者跟王家卫打趣:“我和我的小伙伴看完《一代宗师》以后有个疑问,似乎这个电影真的应该有9个小时,好多人物的故事都不完整似的。例如张震这个角色在电影里出现了一会儿,然后就忽然消失了,他有什么作用呢?” 面对这个大多数观众共同的疑问,王家卫玩起了他最擅长的哲学:“在人生的经历里,有些人一晃而过却留下深刻印象。

也许我昨天遇见一个人,让我记住了,但之后再也没碰见他。

这就是人生。” 张大春吆喝《大唐李白》 关于李白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这场对谈的一半时间在讲离题万里却很精彩的小故事,另一半的时间,则变成张大春新书推介会。他穿的那件宣传T恤上就醒目地印着四个大字:“大唐李白”。

这本100万字的小说将在今年出版,张大春要梦回唐朝,写一写李白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他写的李白,恐怕要颠覆许多人心中的固有形象了。 “李白可能是被我们提到得太多,误会更多的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唐就是一个看重"名"的时代。

” 张大春写这本书,考证了大量史料,他像在写小说,也像是写传记,还写了许多古典诗歌,甚至把学术论文都写进去了,企图扭转世人对李白的诸多误解。

首先是他的“西域血统”。公元705年,李白的家族从西域迁入,“这导致了上世纪30年代大量学者误以为李白是西域人。陈寅恪、郭沫若都认为李白是中亚人,很多台湾作家甚至说他是吉尔吉斯人,有许多旅行团借此骗财。

但实际上,李白是汉人。” “李白是商人之子,在唐代,这样的出身是没有资格成为士大夫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25岁第二次出门游历以后,一去不回,再也没有在诗歌里提过他的父母,一直掩饰他那个行商家族的身份。

他只能通过举荐的方式来谋求身份,于是他写了大量干谒诗,到处向贵族赠送,他也许是最早把诗歌当礼物的人。” 甚至他的姓氏也显得可疑,“实际上唐朝开国好几代皇室,都在致力于全国姓氏的研究,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把李姓的地位提高,以此抗衡当时山东的许多大族。

他们甚至把皇室血脉跟西汉大将李广连起来了。连皇室都如此重名,何况平民百姓。” 张大春说,“李白的父亲叫李客,按理说李白要避讳"客"字,但他的诗歌里大量有"客"的存在,表示他知道父亲的名字是自己取的。所以,李白是不是姓李,也有疑问。李白有诗曰"指天枝以为姓",这可能就是他叙述父亲给自己取名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