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与《末日审判》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群的主教堂大殿内,有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名为"西斯廷".圣彼得大教堂是全部基督教徒的教堂,西斯廷小礼拜堂则是教皇个人的祈祷之所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群的主教堂大殿内,有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名为“西斯廷”。圣彼得大教堂是全部基督教徒的教堂,西斯廷小礼拜堂则是教皇个人的祈祷之所。

这间小礼拜堂今天闻名遐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米开朗琪罗作于建筑穹顶与终端墙上的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总面积超过800平方米的墙面上,找不到一件轻巧幽美的装饰,有的只是“创造”与“毁灭”,有的只是上帝、人类、创造物。

在这恢弘博大的气势与力量面前,观赏者的精神总是不由自主地紧张,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吸引。时至今日,论述“崇高”这一审美形态时,米开朗琪罗这一巨作依然是最常见的例证之一。

是什么给了作品如此深邃持久的魅力?人体。毫无疑问,从形式方面看,正是人体的排布配置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线条与块面、对比与映衬。创造最美的人体,也正是米开朗琪罗终生追求的目标。《创世纪》与《末日审判》中神灵、天使为数不少,但没有一个按西方绘画惯例那样生着翅膀,因为米开朗琪罗认为强加的双翅会妨碍人体的造型。

后世评论者将这种写实的、将神表现为人形的风格划入“人文主义”艺术之中,理由是作者虽以神的故事为题,但主题是歌颂人的力量与人体的美,和中世纪盛行于欧洲鼓吹“彼岸世界”、强调象征的宗教艺术有本质的区别。

诚然,《创世纪》与《末日审判》完全不是以往宗教艺术“形在神不在”的风格;它们创作之时,在欧洲,因为工商业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凡人”、“世俗”开始为人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基督教依然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有绝对的控制面(甚至直到现在也不能将基督教的影响忽略不计,不仅仅是宗教势力使然,而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说米开朗琪罗基于不理会宗教教义或者说怀疑神权的理念创作,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方可断言。

更何况,这些画作不仅是不折不扣的“宗教艺术”,而且在教皇的亲自授意与资助下完成,如果只因为画中美轮美奂的人体便断言作者“向宗教教义挑战”,未免武断。

由此,还可以引伸出另外的问题,比如:所谓的“人文主义”究竟是什么内涵?怎样的理念可以称为“以人为本”?是否“以人为本”一定意味着“与宗教教义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