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文涛大田 为民服务有“套路”——记临海“最美交警”狄文涛
他的体重从未突破过"三位数",可能是全局男性民警中体重最轻的一个,但在当地群众心中,他却是个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 不久前,为期半年的临海"最美交警"评选落下帷幕,他高票当选。
在这个"最美"里,我们看到的故事并不是关键时刻的舍生忘死,也不是始终如一的无悔坚守,而是一种敬岗爱民的情怀。群众从他瘦弱的双肩上,看到了一个警察应有的担当;而同行从他忙碌的背影里,看到的是把为民服务做到细处的"套路"。
初印象: 打着吊瓶也要管"闲事" 虽然声名在外,但记者第一次见到狄文涛还是半个月前。采访大田交警中队独创的"双调解模式"时,走进会议室,看到会议桌的尽头坐着一个瘦瘦的警察,正滔滔不绝地对案件进行剖析,而他的头上赫然悬着一个吊瓶。
见几个记者进来拿镜头对准他,愣了一下,然后不着痕迹地把挂着针的那只手往衣服里缩了一缩。原来他就是狄文涛。 什么案件,让他不顾重感冒也要赶过来调解? 原来是一件"闲事"。
这起交通事故属于非道路交通事故,本来和中队相关的程序已经走完。但是由于反反复复在派出所和街道里调解,都没有一个让双方满意的结果,最后大田交警中队还是重新揽了回来。
"再调解不下来,双方就要走法律程序了。虽然案件进行已经不属于我们交警的范畴了,但我这里有个双调解模式,我觉得凡事有商有量,能在基层解决就最好了。
"狄文涛说道。 对于队长总是揽不该自己管得"闲事",中队的队员们已经见惯不怪了。这不,已经声名在外的大田中队"双调解模式",还是狄文涛为了管"闲事"而特别创立的。
不管是行政调解还是交通仲裁,前提是各方当事人都自愿。进入调解程序后,如果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并能当场履行的,适用行政调解;反之,即便达成了调解协议,但不能当场履行的,则适用交通仲裁。
进行仲裁时,车辆承保的保险公司可直接参与仲裁调解,仲裁结果下来后,保险公司大都予以认可,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赔偿责任,受害方可以持仲裁书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强制执行,省却立案、起诉、判决等环节,既高效,又能有效保护受害方权益,节约当事人的时间和费用。
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复杂的是他们,对于事故双方来说,却都是省时省力的事。
其一是受理更加方便快捷,其二是审理更加灵活,一些简单的事故纠纷,几十分钟便可成功调解。再加上调解人员比较专业,以及保险公司人员直接参与,调解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至此,这个独创模式下,已经顺利调解了200多起事故。而那天下午的那个事故据说已经悬而未决6个多月了,在狄文涛的耐心分析以及双调解模式的多重作用下,最终顺利和解了。 看到双方达成协议,复印的复印,盖章的盖章,他头上的点滴也差不多滴完了。只见他熟门熟路地自己拔下针头,走到会议室外做了几个深呼吸。时正下午5时许,夕阳给他瘦弱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边,挺亮。
"拼命三郎"的战斗力 第二次采访,眼尖的记者发现,在他办公室门口的墙上有一张甚为温馨的照片:一辆侧翻的车辆旁边,几个民警在紧张地施救,大雪纷飞中,狄文涛紧紧地抱着一个小女娃…… 2008年,整个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暴雪,又逢春运,交通压力特别大。
由于大雪高速封道,214省道成了保持畅通的关键。为了大家行车安全,当时中队全体出动,在路边扫雪的扫雪,融冰的融冰,艰难地指挥着车辆通行。
时正大雪纷飞,狄文涛和几个民警正在省道上巡逻,只见一辆小车飞快地开过去,他眉头一皱心里暗叫不好,这速度可能要打滑。
果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200米开外,小车滑倒侧翻。他们立即跑过去,听到车里有孩子的哭声。民警立即指挥驾驶员打开后备箱,艰难地爬进去救人。 "宝宝别怕,我们是警察叔叔,来救你的。
"一句简单的话语,居然让哭泣中的孩子渐渐停止了哭泣。狄文涛一抱过孩子,就感到小小的身子一边颤抖,一边紧紧地抱住了他的脖子,不哭不闹,非常乖顺地把小脑袋埋在他的肩膀上。
最后警车来了,把伤员送去医院,那孩子也不肯撒手。幼小的孩子对他天大的信任,让狄文涛倍感温暖,让当时体力俨然已经透支的他,陡然生出无限动力。而这张被同事抓拍来的图片,他也如获至宝,一直挂在办公室墙外。
事实上,正是那个冬天,让狄文涛在警队里传出"拼命三郎"的戏称,而对他而言,却是个转折点。 由于当时人事调动关系,中队的队长、副队长都没有到位,时任中队指导员的他身兼数职。
2008年,对警队来说系多事之秋,前有严峻的奥运维稳工作,后有春运遭遇极端天气考验。 因一起隧道里的车祸,他站在寒风呼啸的隧道里好几个小时,风邪入体,病了足足有一个多月,恰逢警队最为繁忙的时节。
身为当时警队的"火车头",丢不下沉沉的责任,连续一个月,他发着烧,白天奋战在桐岩岭抗冰雪第一线,晚上去医院挂点滴。
警队平稳度过了那个春节,而他的身体也垮了下来。体质急剧下降,经常感冒,偏头痛,严重的时候脑子会有短暂的"断片儿"。向来骄傲自己看似文弱实则身体倍儿棒的狄文涛,终于折腾成"表里如一"的文弱。
但是,正是这副瘦弱的小身板,却成为警队里"主心骨""火车头",带领全队人冲锋陷阵在一线:在大年初一带着干粮驱车千里去河南太康追逃;在台风"菲特"来临时,他坚守岗位几乎三天二夜没合眼;在洪水肆虐之时,不会游泳的他在被洪水包围的困境中执着地要去救人……"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队伍。
凝聚力出战斗力! 去年5月份,甬台温高速公路因路面一期养护整修需要,临时关闭了大田临海北高速入口,进行封道施工,每次时间长达58小时。
大田交警中队全体人员连续放弃四个双休日,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执勤,累计指挥分流车辆10余万车次,救援抛锚故障事故车辆37辆,解决群众求助300余次。中队指导员葛蔚江说:"那阵子,我的警服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几次。完成任务后,许多同志都感觉近乎虚脱了。但尽管这样,中队民警没有怨言。"
洪水中的执念 说起狄文涛的好搭档,大田的百姓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铲车哥"。2012年,一组动人的图片在网络上、微博上疯传。洪水肆虐中,一辆黄色的铲车劈开水路,在汪洋中救人。
网络上称这辆大铲车为"大黄蜂",而驾驶员杜礼清被称为"铲车哥",当然大家也不忘战斗在铲车哥身边的好搭档狄文涛。 2012年夏天,台风"菲特"肆虐,大田交警中队接到大田桥村村民求救的电话,村里70岁老人赵冬香被蝮蛇咬伤,生命随时存在危险,急需送医院。
由于该村地形复杂,镇里救灾备用的冲锋舟无法进去,狄文涛派两名民警游泳进去,也无法转移出老人。 早在2005年的一次发洪水,狄文涛偶遇一名被困在车顶的驾驶员,眼看洪水没了车顶,生死存亡间,一辆铲车路过,被他灵机一动拦住铲车,顺利救了那人。
那时候,他坚定了高大的铲车是洪水中救人的"不二利器"。
哪里有铲车?危急关头他想起那次偶然。当刚购买了铲车的杜礼清接到狄文涛电话时,他二话不说就开着"大黄蜂"过来了。 尽管当时两人还不太熟悉,但是当时中队在群众心中的口碑不错,又是为了救人,他也是义不容辞。
当时洪水已经淹没了铲车轮胎,差不多已经是近2米深的水了。由于周围参照物都被淹没,铲车完全看不见路,只感觉水越来越深,而大块头铲车在洪水中也开始在飘。
"路完全看不见,一边就是东大河,我当时也特别没底。我问狄队,你会游泳吗?他说不会,同行的一位街道女领导也说不会。
怎么办?"杜礼清说起当时的情况还是后怕,毕竟车上三人的人生安全也不能保障啊。 这么危急的关头,狄文涛一边开着玩笑缓和气氛,一边坚定地说能前进就继续前进,不能前进了,再说。
杜礼清当时也憋着一股劲儿,救人要紧,如果车子真的翻了,就让他俩抱着自己游过去。最后,两人配合默契,狄文涛在车前用竹篙探路,他摸索着开车,虽然过程既危险又紧张,最终还是把老人及时救了出来。
送到医院时,医生也说幸好送得及时,再晚半个小时,就完了。那辆"大黄蜂"伴着他们的身影,在洪水中感动了很多周边百姓。
他们虽被困在楼上,却纷纷透过窗户拍下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在当地广为流传。 自此,杜礼清便与大田交警中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只要有台风来袭,他都会开着那辆车到中队报到,吃、睡都在狄文涛的办公室。有车拖车,需要救人就去救人,需要运送物资就运送物资,且一律免费。至今,他先后救了20多人,成为大田有名的"铲车哥",事迹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为民服务妙招多 大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郑海敏说:"狄文涛很敬业,工作创新意识强。这几年他结合大田实际,做了不少有亮点、有特色的事。" 大田中学在校学生近4000人,多年以来,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学生们就会急忙抓起书包往外跑,生怕晚了赶不上车。
学校附近公交车站台处,学生常常排队排到了马路上,有的学生甚至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坐上车。
学生乘车难和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该校领导。 在与学校教师代表开展"警民恳谈"时,狄文涛得知了这一情况。大田中学学生数千人,校车一定不现实,而正规的公交车是相对而言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了。
不如尝试着让公交车在特殊时期摇身一变成为"临时校车"。既能解决问题,又能保证安全。 2012年9月开始,他多次邀请台运集团公交公司负责人到大田中学进行实地调研,力促"公交到校",全力护航学生交通安全。
与此同时,中队对校园周边道路环境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对校区的停车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开辟"单行线",确保校园及周围车辆停放科学有序。
一到节假日,狄文涛还穿上反光背心,和民警们一起站"护学岗",为孩子们安全返家"保驾护航"。 该校高三学生吴海波说:"多亏了交警叔叔帮忙,班车才开进了校园。
打那以后,我们回家方便多了,也更安全了。" 正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队辖区内的一家大型休闲用品龙头企业,临海大道是该公司2500多名员工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这条路车流密集,公司员工上下班或骑电动车,或踩自行车,或三三两两步行,常常与飞速通行的车辆争车道,每月都有一两起伤人交通事故发生。 为此,狄文涛一直牵挂于心,他主动到正特集团门口实地调研,找正被此问题困扰的集团党总支书记朱启龙一起商量对策,最后想出"企业路口承包"的点子:根据交通道路实际环境,由大田交警负责交通手势信号和实用交管理论培训,让企业保安员穿上反光背心,戴上交警白帽,在上下班高峰期轮流对路口进行"把守";实行员工错时上班制度,缓解上下班时道路通行压力……从2009年开始至今,正特集团员工上下班高峰期间,这附近再没有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实现了"警企共建平安港"的初衷。
有了这一成功试点,2012年,狄文涛又把这个模式在位于大田325省道延伸线旁的临海市金源工艺品公司进行了推广。
郑海敏还告诉记者,街道每有重大行动,如抗洪抢险和大型群众活动什么的,只要看到有狄文涛身影在,大家就放心了许多。在工作上,狄文涛爱动脑子,想事情特别周全,在群众那里威望很高。
大家都说狄队胆大心细,想事情会考虑到方方面面,做事情要做到兼善尽美,特别注重细节。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确实喜欢想事情,由于心里装的事多了,脑袋瓜子习惯了运转,在队里就生龙活虎,在家闲着有时候反而会偏头痛。
"哎呀,我们狄队劳碌命啊。"队里的好兄弟也会对他开开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 记者手记:在采访中,很多百姓说起狄文涛就说好,"好得猛"。
怎么好?心里想着百姓,做事围着百姓,周到细致。这种细致,记者也切身感受到了。在和狄文涛交谈之时,民警小龚倒了一杯茶,狄队看了一眼说,再加点水吧,女同志应该喝清淡一点。
或许,这种对待他人的周到已经内化于心。 正因为如此心系百姓又心细如尘,很多人都觉得,遇见事情,如果有狄文涛在就放心。 在"对待群众"这一话题上,记者在他的一篇日记中,找到答案——《公安记忆:2012,我们不会忘记》 "那是一个冬日的雨天,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与对面的同事交谈甚欢,享受着无出警任务时的欢愉。
‘领导,我可以进来吗?’办公室门口突然传来一声低低的问语。
我扭头一看,只见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伯,手握一把雨伞静静的立着,脚上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满是泥泞。 ‘当然可以,请进!’我心情欢愉的回应。
老伯仔细拍了拍身上的水滴,弯下身轻轻地把雨伞放在墙角边。这时,他看见房间内铺着复合木地板显得异常整洁的地面犹豫了,又随即脱下沾满泥泞的鞋子,赤着脚,小心翼翼地踏了进来。霎那间,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泪水充盈眼眶——那是怎样的感动和难以担当的羞愧。
于是我急急起身迎接,搀扶老人穿回鞋子在沙发上并坐。屋里的同事随即向老伯双手奉上一杯热茶。 ‘老伯,我们是人民警察,这里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工作场所,也是您自个的家,您根本就无须客气。
’握着老人冰冷的双手,我几近语噎。 办完事,老伯一脸感激的与我道了别,光洁的地板上留下一串朴实的泥脚印。
那一刻,我感受强烈:身为一名人民警察,身上寄托着多少如这位老伯一般普通群众的殷殷期待!在他们心中,我们警察就代表着政府,是可以信赖并‘仰仗’的‘官’。
那么我们呢?我们有什么理由高高在上,拒百姓于千里之外?有什么理由不去伸张正义,为民作主?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恪尽职守,帮他们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