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怀瑾先生教走路说起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回答是肯定的,走路不仅要教,而且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之初的必修课程.人生之初,除了牙牙学语,最重要的就是蹒跚学步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要为孩

回答是肯定的,走路不仅要教,而且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之初的必修课程。人生之初,除了牙牙学语,最重要的就是蹒跚学步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要为孩子的学步付出很大的心血,从不会走路到会跑,父母们不知道要操多少心。

不管是谁,只要是学步都必定是小心谨慎、谦虚好学的,因为不小心就会摔倒,摔倒就要受伤。只是,等我们学会了走路,就再也不把走路放在心上了,傲慢之心也就起来了,潜意识里就觉得:走路还谁不会。

是的,作为动物的本能走路,只要是健全的人,都会。

作为人的走路,把路走好,走出健康,走出道行,我们就未必会了。

作为人师的南怀瑾先生,对“走路”的苛求,可能是俺们这些凡夫俗子所无法理解的,南怀瑾先生不仅正儿八经地教人走路,从现实的角度指导弟子们如何走路,从精神的层面勉励大家走出人间大道……

关于南怀瑾先生教走路的事,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如是说:“南先生是杂家,他是杂家,就是说他做学问做得很杂。但是他是很有使命感的人,他其实显学、秘学他都懂,他还会神算,他会算的。凡是这些人他迟早读会到大陆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次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地区是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一定要把中华文化向世界宣扬出去,才不辱上天的一个期待,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这个样子。南先生收了很多学生,他教学生第一步是教你走路,所以南老师的学生他一走路,我们就知道这是南先生的学生。他先教你走路,你走路这一关没有通过去,其他他不会教。所以看一看他的书,我是很赞成的,因为我也看他的书。”

另外就是最近《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这是一本由南怀瑾先生指定为其写口述传记的唯一一人——四川籍作家王国平撰写的一本浓缩南怀瑾先生传奇一生的书,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完整呈现南怀瑾临终开示、回顾其传奇一生的著作。100天的贴身记录,100天的口述回忆,记录南怀瑾口述的许多珍贵往事,早年在川的从政、参学等传奇故事;晚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南师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教育等问题的最后开示……

书中有谈到走路的问题,南师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抬腿时像老虎那么有力,落地时像狸猫那么轻柔,落地时意念中要让脚尖紧紧抓地。快走的时候,全身要放松,双手要自然甩动,甚至可以甩到与肩平,很自然的,你会越走越快,血脉越畅,经络越通,最后就会感觉到好像御风而行,要飞起来了。”

作为声名显赫的大师南怀瑾先生,对走路如此重视可以说,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他老人家对众生苦心孤诣般的教化,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的人“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走无走相”了。有人说,很多很多的习惯才能形成一点点文化,而南怀瑾先生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五四运动,认为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是偏激、片面、盲目的,并未真正理解儒家学说,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 故他末年以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 以挽回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文而化之,才有文明的传承。文明传承最难的是让理入于道,让一种理念形成行为,让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南怀瑾先生教人走路,无非是让身边人首先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为人准则,以符合“谦谦君子”的古礼之风,以达到“正行”的修行第次。至于,如何通过走路修炼出功夫、如何通过走路成圣入道,那是另外一层面的问题了,譬如经行。

不管是生活,还是修行,最难的是知行合一,坐而论道不难,难得是言行一致。人生在世,不只是难以做到对他人言行一致,对自己更难做到言行一致,故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而不做,更不要说把好的理念落实到生活中细节了。都是因为习气很难改变,改变习气改变了,性格就会改变;性格改变了,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南怀瑾先生的顿顿教诲,是希望大家做个端容正貌的人,从生活细节做起,让从站住坐卧处显现,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既然“行住坐卧皆是禅”、既然“运水搬柴皆是道”,只有把如走路这样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说道不远人,才能说生活本来就是一场修行。虽然南师现在没有住世教化众生了,但是如果谁能够把这种精神化于日常生活,按照其方法坚持修行,就会越来越接近道的本体。

很特别的《金刚经》从吃饭开始讲,这是很别有用意的事情,也是《金刚经》的高明之处,直接把人们误解的佛拉回到生活中来,让人明白佛不是那个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云驾雾的神,而是也需要吃喝拉撒睡的人。启示人们超凡入圣也要从生活起居开始,好比南怀瑾先生教化身边的人把路走好。

对于一个中国人,在儒家的熏陶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之下,关于以生活入理和入道的事情就不胜枚举了。在那些高喊“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发展”的岁月里,不少仁人志士为了苦苦寻求中国的重振之路,甚至想到了以字母替代汉字的下招;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可以说是薪火暗淡了;至于像“正襟危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些古训早就被人抛之云外了。

不是唯古是好,只是本不能忘,根不能断。

还好,我们还有少数如南怀瑾这样的先生。

有人教我们把路走好,我们的路就不会走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