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盈是临沂哪里的 二等奖:临沂 这座已是我们的生活的城(理钊)
依据新划定的标准,临沂现在已是一座大城市了。这两年,在我的“朋友圈”里,经常读到有关临沂点滴发展与变化的讯息,还有许多很靓的图片,也不断地被晒出来。可见临沂人对自己城市的可贵的感情,也表明临沂正处于发展与成长之中,还需要自己来表扬一下自己,更渴望利用无孔不入的网络,让外地人也看到临沂的美与大、新与活力。
因为,举凡已经发展定型的城市,或者说已经成熟了的城市,那里的市民便很少,或用不着再来展示城市的建设,晾晒城市的面貌,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甚至还有成都或深圳。
他们只需要去讲发生和沉淀于自己城市里的故事,品味城市的点滴,就足以填满自己的生活。这就像对于自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会走路、第一次……都会格外地高兴,甚至会兴奋地告诉别人,待他长大成人,要讲的就是他的故事了,但无论如何,这都缘于对自己城市的爱。
城市的概念,最先是由英国人提出来的,那时,他们对于城市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大约是在享利八世对宗教进行了改革,建立起新的教区之后,便规定只有新的主管教区的所在地才能被命名为城市,其他只能叫作市镇。但到了成千上万的英格兰人移民到了北美,在英国的很多规矩都被打乱了,因为在他们到来之前,北美大地上既没有市镇,也没有城市,所以,那些建设美国的移民,随便指定一个地方,便把它想象为一个城市。
因此,在美国,一个很小的地方,实业家们都称它为自己的城市。
在中国,城市则是官衙所在的地方,这一点似乎与英国有着相似之处,只是英国的城市是平等的,因为每一个主管教区在上帝面前都不分高低,而不像中国的府州县镇,有着明显的层级,以至今天,人们仍然习惯称某些城市为京城、省城或县城之类。
中国的城市能够发展起来,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原因。自然的原因无非是靠山依水的地理,而偶然的因素则是人。杭州现在已是名闻天下的城市,可如果不是因苏东坡被贬到那里做知府,不是因为他懂一点治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懂一点儿艺术,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西湖上的苏堤,也不会有因为苏堤而渐渐声名鹊起的杭州。
想一想,苏东坡之前,又有多少任太守曾在那里为官,可他们大多都是杭州的过客,轻轻地我来了,几年的太守做完,便又大车小车地走了,留下的,只有某人某年某月任杭州某某的几枚汉字,他在那片土地上踩下的脚印,都被时间和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
查中国城市的发展史,许多都与这样的,偶然得到这样一位人物在那里任职有关,广西的柳州,是因为柳宗元在那里任职时种柳而得名。而有些拥有大名的城市,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为官者,或者其他的人,诸如商人、企业家等,在那里作为的结果。
临沂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是说起来很让临沂人自豪的事情。两汉时代的临沂,大约是丰衣足食之地,望族大家,连袂如云,这有近年出土的汉画像墓为证。三国西晋时,临沂大约也还属发达地区,这也有王氏家族的兴旺可资为证。
然而,临沂的富庶史,似乎到此戛然而止。我曾留意考察这座古城,除了文字的记载,发掘出来的埋藏之外,非常可惜的是,因为历史的久远,地面上已很难找到2000余年古城的遗迹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说到临沂城的衰落,就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南渡”。第一次是晋朝南渡,临沂最大的家族王氏家族,随之迁往江南;第二次是北宋南迁,北方诸多大姓巨室,又一次随之过江。这一次,临沂有多少人去了江南,虽未见具体的史料,但史可证明的是,自唐宋之后,临沂就未再有过中兴的时代。
在古代农业社会,财富的积累十分缓慢,除了皇家的赏赐之外,要想积累成大家巨富,即使在风调雨顺、社会承平的时代,也非有几代人的努力不可。可惜,临沂自北宋之后,就失去了这样的条件,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元时的蒙古、清时的满人,入主中原时都自北向南侵扰,临沂又踞于南下的路上,所以,铁骑踏过,良田被占,农人被掠,再加上明清两朝时,又多发自然灾害,被吸干了财富的临沂,到近代时,既未能如青岛一样因沿海而为外国人开埠,也未能因为地下埋有矿产而成为大城,所以再也没有了曾经有过的灿烂。
说起来,我们似乎得感谢那一堆黄土,为临沂保存了一点儿“古迹”,否则,以临沂人后来那种参与改天换地的热情,自己也会把它们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不然,我们哪里会有竹简汉墓的发现,又哪里会有晋墓的保存,那个被砸得体无完肤的五贤祠碑,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