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地产郝建民处分 中海地产内斗:前总裁仅分管投拓部 后被郝建民撤掉
中海地产(00688.HK)如今遭遇了近两年来最剧烈的人事变动。
1月19日傍晚,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陈谊请辞,公告中称陈谊辞职是因为“需要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事业发展及个人事务”。
就在陈谊辞职的第二天,曾将中海带入千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实际上,自2013年中海与中建两大地产央企开始合并整合之后,中海的派系斗争就不曾停止,中海的发展也随之放缓。而这番剧烈的人事变动后,中海地产董事长郝建民完全掌控了中海,但未来中海将走向何处,仍是一个未知数。
“巨无霸”的代价
在中海地产发出陈谊的辞任公告之前,陈谊也曾发出公开信表示,“到本月,因历史原因负责总公司代建项目的最后几十名同事最终并入中海体系。两年并入所有事项完成,至此我忠义二责已了。”
早在2013年8月,在时任中海地产董事长的孔庆平和原中建董事长易军的主导下,中海与中建启动整合。2015年3月24日,中海地产发布公告表示,其控股股东中建股份拟将其持有的30个相关物业项目正式注入中海地产。两家地产央企合并后,业内纷纷表示,中海将成为超越万科的地产“巨无霸”。
也正是从那天开始,原中建地产掌舵人陈谊带着中建地产338亿元的资产整体并入中海地产,并获委任为中海地产执行董事、总裁。自此,这家央企地产公司开始了一场剧烈的内部整合。
“陈谊自中建与中海合并出任中海总裁以来,实际上一直就不负责国内的地产核心业务。”曾在中海地产任职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陈谊此前在中海分管的业务领域只有中海的投资拓展部,主要负责管理中海的美国公司,但中海在海外仅有美国纽约一个商住混合项目。不过,投资拓展部在2015年年底却被郝建民裁撤掉。
“中海与中建合并之后,派系斗争非常明显。中建过来的相关人员很多都不能适应中海的环境,而中海也并没有给这些人员提供更好的待遇。”上述曾在中海任职的中层指出。
此前就曾有说法称,中建与中海合并后,中建地产房地产业务的所有相关人员都是降半级录用,待遇跟着级别走,而当时不少中建的人已选择了离职。
除了中建的“老人”,原属中海的高管也在这场央企整合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也与整合后郝建民的一系列改革有关。
从2014年开始,中海地产在总部层面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由郝建民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成立专业化工程公司与营销公司。在这场变革后,中海形成了总部集权的二级管理模式,战略发展、业务扩张都由战略管控委员会决定。
“在地产行业中,千亿规模以上的大公司无论是两级管理还是三级管理,都需要给地方公司充分放权,地方公司才能因地制宜取得业绩突破。大公司如果过于集权化,对地方公司来说就无法施展手脚。”北京一地产投资公司负责人指出。
实际上,仅2015年一年,中海地产就有多位高管离职。去年9月,中海地产集团副总裁、中海地产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以及中海宏洋助理总裁、副总建筑师范逸汀相继离职。随后的10月26日,中海发展宣布郭勇及阚洪波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
中海的郝建民时代
根据1月19日中海地产发布的董事名单,陈谊辞职后,中海的执行董事只有4人,包括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副主席兼高级副总裁肖肖、副总裁兼总建筑师罗亮以及财务总监聂润荣。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董事会主席与行政总裁不应由一人同时兼任,但在孔庆平时代一直担任行政总裁的郝建民,在继任董事会主席后却并没有放手行政总裁的意愿。”一位与中海地产有业务往来的投资人士指出。
总裁陈谊离职,元老孔庆平荣休,51岁的郝建民成为这场内部纷争的绝对胜利者。但对于郝建民来说,他能否带领中海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仍是一个未知数。
实际上,这两年中海地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停滞放慢的势头。
2013年,郝建民接任中海主席之时,公司销售金额为1082亿元,当年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中海地产的销售金额排在全国房企第五名,碧桂园和恒大在其排名之后。
而2015年,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数据显示,恒大销售金额已经突破2000亿元,中海排名降至其后,而碧桂园目前的销售金额也仅比中海少了不足百亿元。
同时,在过去作为中海销售的主战场的华东区域在去年也遭遇了业绩的大幅滑落。2015年,中海在南京和杭州两个城市的销售业绩,已跌出前十,而万科在杭州排名第三,保利在南京排名第四。而在其他楼市重点城市中,中海最好的成绩则是在北京,销售排名第七。
按照区域划分,时任总裁的郝建民直接管理的是华北区,而其他几个大区,特别是华东、华南区则不在郝建民的直接管辖内。
“郝建民在建立了总部集权的集团架构之后,对各区域的资源分配也出现了倾斜,由于郝建民之前就负责华北区域,因此这两年中海的发展重点也在天津、济南等地,对南京、杭州等传统强势区域支持较少。”上述曾在中海任职的中层管理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