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测癌系误读 专家称清华研发团队过分夸大效果
一个名为“滴血测癌”的热词,让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支科研团队,走入公众视野。近日,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的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达到在取用患者血液的前提下,对肿瘤病情及疗效进行检测的效用。而部分媒体在发布这一消息时,提出“滴血测癌”一词,并由此引发关注。
随后,5月2日,《“一滴血可测癌”存在误读 专家:夸大其词误导百姓》的报道引发网友的再次讨论。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这种说法不太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文章标题会误导老百姓认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自己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其实,罗永章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辟谣过,“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
由于当天文章红遍网络,次日又出现夸大其词的说法,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了媒体。一滴血可测癌症的表述确有不妥,又没有加双引号,读者如果不细读全文,确实存在误导的嫌疑。
但是,文章正文的表述并没有不妥,标题误导读者引发的讨论从侧面再次印证了网络时代标题的“魅力”。
“滴血测癌”事件提醒媒体人关于医学等专业性强的报道,一定要客观实在,不要言过其词。同时,也折射出当下阅读和写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快速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是目前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阅读状态。新闻报道能否吸引读者,它的“颜值”担当标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标题无法吸引点击,于是夸张、“唯恐天下不乱”的“标题党”就来了。时间宝贵的读者,大多是没有时间通读全文的,因此,标题透露出的信息在读者脑海中占据的地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