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逃港 马思聪之子忆父"逃抵香港":离国是逼不得已(图)

2017-06-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今天,在中央音乐学院,耗时3年编撰成的8卷本<马思聪全集>将首次与北京读者见面,书中有很多书信.照片.文章都是第一次在国内发表.

      今天,在中央音乐学院,耗时3年编撰成的8卷本《马思聪全集》将首次与北京读者见面,书中有很多书信、照片、文章都是第一次在国内发表。届时马思聪的侄女马之庸会从广州赶来。

而马思聪之子马如龙,在完成了将父亲骨灰安葬这件大事后,61岁的他终于现出疲惫,日前当记者到广州看望他时,40年后第一次回到祖国的这位老人,说中文虽然很慢,但依旧咬字清晰,发音准确。

记者建议他用英语说会轻松些,他固执地回答:“用汉语讲,才是真切。”而随着记者对马如龙及多位马家亲属的深入采访,40年历史的尘封如被风吹一般,慢慢散去。      中新社图片: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1912年生于广东海丰县,曾二度去法国巴黎学小提琴及作曲。

主要作品有小提琴曲“思乡曲”、“塞外舞曲”、“西藏音诗”、“牧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回旋曲”;管弦乐曲“第一交响乐”、“山林之歌”;大合唱“祖国大 中新社发 杨洪明 摄     -“离国是逼不得已”     “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副院长跟我谈到和马思聪在一起的往事,黯然神伤中突然颜容扭曲:有人用有钉子的鞋打马院长……他们怎么下得了手……”———马思聪之友徐迟     “叶永烈写的《马思聪传》,其中描述父亲在运动中受到的迫害,但真实远比文字可怕。

”———马如龙     “当时我正在上课,突然有人喊一个自称是马思聪的人找我。

我接电话一听,就是他的声音,他说,他正在九龙。于是我们赶快开车过去。”徐美芬,马思聪胞姐的女儿,1967年初马思聪到港时她正在香港任教。她对记者回忆,第一眼看到马思聪的感觉是他很平静,平静得让人惊讶:“他说,在内地待不下去了。

”     “我们当时已经无路可走。”马如龙说,广州亲戚多,最初父亲携一家四口南下只为了避难,谁知红卫兵越逼越紧,他们在谁家都不敢多待一晚,后来没办法去了母亲的乡下亲戚家,同样惴惴如惊弓之鸟。

这时姐姐马瑞雪说:“爸爸,我们还是去香港吧。”于是,姐姐先去探路,有两个船工得知马思聪的遭遇后,冒着巨大危险把他们一家四口送到了香港。

    “那时马思聪本人没有任何打算,过一天算一天。不,是过一分钟算一分钟。”徐美芬说,马家人在香港只住了三个晚上。到第三天,香港新闻界已嗅到风声,几十家中英文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粗黑的铅字刊登醒目标题《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逃抵香港》,这时港英当局为避免外交纠纷发布通告,称马思聪不在香港。

    香港是待不下去了,可又能去哪儿?徐美芬说:“我们托人找到了美国领事馆的朋友,在经过一系列所谓‘验明正身’的程序后,对方将马家四口送到了美国。

”     “去美国时,我们一是伤心,二是恐惧。

觉得自己的命运如无尽的黑暗般茫然不可知,甚至对活下去也不抱希望。可我们知道,要是回去,就死定了。”马如龙说。     然而他们也未曾想到,当时的公安部随后发布《关于马思聪投敌案请示报告》,经康生、谢富治批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受到“严厉彻查”,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