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少将 “少林问禅”百日峰会第十二场 王兴国教授主讲
王兴国(1962-)深圳大学教授。曾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儒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等。1995年调入深圳大学任教。现为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的主攻学术方向为中国儒家哲学(以当代新儒家哲学与先秦儒家哲学为重心),同时兼顾佛学、伦理学等的研究。
2009年5月10日,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在少林寺经堂为大家作“禅茶漫述:禅茶的生活、精神修养与禅境”的专题讲座,讲座分两场,上午、下午各一场。
王教授这样作开场白:“既然我们是讲禅茶,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禅茶。也就是说,要首先了解禅茶的概念。说起禅茶会牵出茶道,因为禅茶和茶道是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今天由茶道来认识禅茶,或者说从禅茶与茶道的关系来了解禅茶。”接着,他列举了日本四位茶道大师的生平事迹,提出“禅茶的这个茶道是永远需要修习与实践的”这一观点。
关于“茶道”的起源,最早在中国出现时是唐代,当时有位江东的高僧皎然有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茶诗,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他这首诗主要是写当时江东一带饮茶的盛况。他在诗中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灌入其间,提出茶道,最后把茶道的概念阐述出来。在他看来,只有在饮用丹丘里面才能够得到茶道。在这里可以看到,皎然把茶道与禅宗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也是他最大的一个贡献。
他接着讲到:“我们知道,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饮茶之风的流行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二者结下不解之缘。唐代的饮茶之风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个时候佛教也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且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茶进入了佛教,吃茶成为了佛事,而茶汤中也流出了佛法。”
“茶道”要“俭”,固然要见诸茶人的行为,但是它是本于心而自心内涌出的。因此,茶道的精神之在于内求,而不在于外表。“茶德”贵于守俭、贵于守信、贵于言实,而不尚奢华,特别是要反对伪饰,严戒戏言,要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修持,把茶道精神作为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之中的一部分,这就是茶道真谛,或者是茶人的本分,这也就是儒性禅髓的志趣所在。王教授这样分析“茶道”和“茶德”在生活、工作之中的重要作用。
在下午的讲座中,王教授着重讲到了日本茶道大师珠光的传奇故事。他说:“珠光茶道中,以禅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精神,通过禅与茶的统一而实现‘儒释道’的统一,并且将他们落实到世俗的生活之中。所以援儒入禅,融儒道于禅,在茶道中实现儒释道的统一,构成了珠光茶道的前提条件。由于在茶道上作出巨大的开创性贡献,珠光在日本史上当之无愧地拥有‘茶道之祖’的地位,也必将受到万世的敬重。”
他还提到:“我们说禅茶源于中国,今天应该在中国重新得到发扬光大,这应该从寺院的僧人与住家的居士饮茶的之道开始,重新找回‘茶禅一味’的精神,我想到的有几点——
一是禅茶应该充分的世俗化。禅茶在日本是成功世俗化了,但是在中国并没有。我想,应该让禅茶在上层的高官、高管、艺术家、高级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扎根,这样才有世俗化的可能。
二是禅茶应该平民化、大众化,充分地走向民间。从民间的饮食结构、文化品位、佛教信仰、养生之道等方面来进行考虑,要以禅茶作为桥梁,使禅宗面向民众而生活化,同时使民众生活禅宗化。简单地来讲就是总结为一句话,要使禅宗生活化,要使生活禅宗化。我想这样的话才可能真正实现人间的佛教。我认为禅是一个非常有作用的媒介,或者是一座桥梁。
三是禅茶应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而世界化。这个不是一句话可以讲清的。
总的来讲,这需要教内外的一致努力,需要国人的一致努力。总之,我们说要研究禅茶、传播茶道、弘扬禅宗,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改善人的深入品位,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使人与茶合一,人与禅合一,人与天合一,世界和谐,万世太平。”
最后,王教授希望禅宗祖庭少林寺能够把武道与茶道融为一体,充分地彰显少林禅学的精神,将茶的精神与武的精神,集于一体,探索与创立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