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相约安乐死
今日看到一则名为《8旬夫妻不愿孤独终老 计划结婚纪念日同时安乐死》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对8旬夫妻应该不是中国人。首先最基本的常识是安乐死尚未在中国立法,其次“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不允许子女让老人孤独终老,另外中国的主流媒体也不会宣扬老人安乐死的“浪漫”。
果不其然这对老夫妇来自比利时,已年近九十,深受癌症等病痛折磨,彼此扶持走过几十载。平日里丈夫弗朗西斯和妻子相依为命,互相充当对方的眼睛、耳朵和双手。这对老夫妻觉得在养老院颐养天年不切实际,因为他们微薄的养老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养老院费用。住进看护中心的想法也被两人否决,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卧床不起,甚至可能连安乐死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两人决定明年2月3日结婚64周年纪念日当天安乐死,陪伴彼此到尽头,了断此生痛苦。弗朗西斯说:我们想一起走,因为我们都惧怕未来,我们对即将面临的一切心怀恐惧。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真情让人感动,甚至被人解读为浪漫,但其实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的无奈无助及恐惧。他们不是不想活,而是没“条件”活。
两位老人的艰难处境在中国是不被允许的,其子女无疑会受到道德谴责。而新闻中两位老人的三名子女却纷纷表示支持。55岁的儿子约翰·保罗已经为父母找到愿意帮他们实施安乐死的医生。他认为,父母的选择对所有人可能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旦父母中某一方先离世,照顾另外一人的重担就完全落到三名子女身上,而他们都没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赶来照看病人不现实。按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三名子女简直难逃“不孝”恶名。赡养老人难道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吗?何来“不现实”之说?人的一生可以算是一个轮回,从从嗷嗷待哺的孩子到自食其力的成人,后来又老回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父母既然当初有耐心有精心来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难道不应该有足够的爱心像照顾一个孩子般回报父母吗?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孝的文化还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与比利时这对8旬夫妇安乐死相反的是中国各地正在上演金婚、银婚夫妇集体举行婚礼。例如9月27日,广西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举行了一场重阳金婚庆典。29对老人穿上婚纱礼服、走红地毯、喝交杯酒,纪念牵手相伴的50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5岁,拥有69年婚龄相濡以沫的老伴,风风雨雨共同幸福生活。老人难道不应该就像这样幸福到老吗?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健康快乐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和谐美满。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而从老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或状态。老人幸福了,我们自然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至于关于“安乐死”的争议,肯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为人们提供了“有尊严死亡”的权利,又要避免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歪曲利用。新闻中的这对8旬老人选择安乐死无疑是一种无奈无助的选择,如果他们尚且有能力有信心活下去,都不会选择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