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屠呦呦 屠呦呦 张伯礼 当选2011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9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推选的"2011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当选.屠呦呦2011年,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奖给屠呦呦颁发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而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

1月9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推选的“2011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当选。

屠呦呦

2011年,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奖给屠呦呦颁发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而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她年过八旬,上世纪50年代投身中医药科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克服困难,探索创新。

她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疟疾的启发,发现了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但不理想;后经数百次实验,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素结晶。她和她的团队对于青蒿素抗疟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系列青蒿素类药品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疟疾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屠呦呦获奖不仅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而且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于我国科研奖励体制的热议。

然而,这份光环的背后,是她数十年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是她数十年的坚守……就是从美国领奖回来后,她依然低调……

张伯礼

2011年初,张伯礼走马上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随即他提出“推倒围墙,合作共享,携手共进,和合共赢”的中医药科技发展理念,引起中医药行业尤其是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反响,获得广泛认同。

2月,张伯礼因其在中医药国际交流推广和国际标准化方面的贡献,而获得第四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个人奖。

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张伯礼又荣获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伯礼,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掌门人”,还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也是一名中医大夫。科研、教育、临床、管理一肩挑,他身兼数职奔波于北京天津之间,将全部身心扑在中医药事业上。

30多年来,他在继承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了学习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特色,在医、教、研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在中医药现代研究、国际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伯礼是内科学专家,数十年来坚持临床工作,医德高尚、疗效突出,深受患者欢迎。主持完成了中医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带领科研团队开拓了组分中药研发途径,研制了系列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药组分数据库,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还向国家提出发展大中药产业的议案,积极推动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取得重大效益。

他主持制定的《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获得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审议通过,成为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他还捐出50余万元奖金,设立“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

无论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多少,无论获得的荣誉有多少,他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