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明书法讲座 徐利明教授在南通举办书法讲座
6月7日上午,徐利明教授在南通举办“文联大讲坛”书法讲座,主题为“书法创作论”,主要观点为书法创作重在“无意于佳乃佳”。南通市书协会员及众多书法爱好者齐聚于此。
徐利明,1954年2月生于南京,笔名徐午,号存我阁主,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致公党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
书法作品获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第五届全国展“全国奖”,篆刻作品获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 大量论文发表于大陆、港、台及日本学术刊物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获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二等奖、中国文联2002年度文艺评论三等奖。荣获由中宣部审定,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宣部确定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徐利明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二十世纪,是中国书法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世纪,展现了这一蜕变的完整过程, 即“旧书法解体一一迷惘彷徨——新书法建设”三步演变的过程。在这百年间,中国书法经历了痛苦艰难的新旧蜕变的过程,最终彻底摆脱了实用性的制约和旧式修养观念的局限,以新的艺术观及其创作方法与审美效应,展示其艺术本体意义上的独立的存在价值与美学意义。
他将创作分为模拟性与开拓性创作两大类,以模拟性创作为基点,终极目标是建立有自己审美风格的开拓性创作。他以林散之书法创作为例,具体阐释了书法创作的法度,认为要能从“下笔便作千秋想”的着意型创作跳脱到“无意于佳乃佳”的随意型创作,进入到奔放自由的书法境界。
在现场,徐利明向在座的近两百名书协会员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各种体式的书法作品二十余幅,通过对用笔、章法、墨法的详细剖析,展示了书法创作的博大精深,给与会的听众极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徐利明教授在讲座中提倡:要以内在的书卷气来提升书法的‘精气神’,使书法创作在讲究形式的同时更有灵动的清雅之气。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特点我们亟需认真思考。一是展览至上。当代书坛,为参展、为获奖而创作,已成为每一位应征者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力。
许多中青年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每一次应征创作前,揣摩评委心理,预测书风流向,所作投其所好,其结果,如愿者得意洋洋,落选者万分沮丧。二是流行与个性。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未出名或名气未著时追随效仿他人的获奖之作或名家之作,以求得下次展览应征时能够参展甚至获奖,经再三经历了参展、获奖后,名气已成或比较显著了,转而走自己的路,探求与发展自己的个性书风。
另一种是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比较浅俗,盲目随波逐流,这一类人在当今书坛堪称大多数,造成了严重的书法风格雷同现象。
三是形式主义倾向。导致书法创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发展,条屏的盛行,更是为了追求书法作品幅式的大规模。
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小楷、小行书、小草书作品也为迁就展览的展厅效应,不得不划分若干个块面上下相续成大型条幅,或左右相续成大型横幅。四是书法的情境。书法艺术情境来自所书文字内容的文学情境与书家个性气质及某种情感的共鸣,是书家个性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艺术表现,书家之于书法创作,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文字内容很重要,同时选定适合于自己的个性与文字内容的文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与技巧也很重要,在处理书法创作的文字素材与艺术表现形式及技巧的关系问题上,要因人而异。
观赏书画作品,其方法可以“远观其势,近取其质”。
他强调:书坛的领导者们与名家们有必要摒弃私欲,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及对晚辈学子的前程的诚挚关怀,对时风的危害及根源作冷静的思考与检讨,对当代青年的书法创作与学书从观念到方法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引导。青年作者们应对自己的学书心态与创作心态作出自我反省, 在努力提高书法功底与创作水平的同时,注意加强文化修养与哲学、美学修养,学习艺术史论和书法史论,提高综合学养。
讲座结束之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书法点评、提问活动。(摄影 吴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