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院士 到底要以什么为标准?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止步于院士第一轮评审。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话题,而很多人关注这一事件,原因也只是因为饶毅院长抨击现行学术制度和科研面貌的言论。落选之后的饶毅发表博客文章《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称“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我不是学生物的,对于饶毅院长在博客文章中指控的“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这一论断也了解不深,而我们也可以下结论,不管饶院长当没当上院士,学术界所谓的“浮躁”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
但耐人寻味的是,网上支持饶毅的言论,却把饶院长没有当上院士,和学术界得潜规则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有人干脆就认为是“体制内的人”集体暗害饶毅的结果。在这个时候,饶院长的博文出笼,几乎把这种说法给确定了下来。
其实,饶毅的学术能力应该是肯定的,否则的话北大也不会聘他当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他也不会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候选人,但是,这凭这些,就能保证一定能当上“中科院院长士”吗?是饶院长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是低估了“中科院院士”的门槛呢?难道入选候选人的饶院长就不应该第一轮落选?这又是哪门子的规距呢?如果说一个搞学术的人,仅仅靠“抨击”赢得一片喝彩,获得根本就不了解这门学问的人的追捧,就能成为中科院的院士的话,是不是显得有些可笑了一点呢?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术精英们对现实不满的“抨击”之声越来越多,某某教授、某某学者,他们唯一被人们记住的理由,不是他们现实中的学术论术和学术成绩,却是他们对种种与学术无关的“抨击”现实的段子,难道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已经不看学术成绩,而只看是否“抨击”时弊了么?
如果说饶院长确实对于学术界的一些现象不满,完全有理由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看看饶院长自己的博客,仿佛是说,他是因为说了实话而得罪了某些人,最终才会落选的。可问题是,这些东西都是饶院长自己说的,在他的博客中,既没有事实举证,也没有相关说明,谁敢保证说的不是一时气话?还有,我们应该看到,博客仅仅是饶院长自己的私人空间,他有权力在博客里发发牢骚,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
但是,我们的大众真的就因为饶院长的一己之怨,就来群起而攻之,一举否定国家院士的遴选程序吗?反过来我们看看我们国家那些实实在在地埋头科研、一心搞学术的学者,并不见得热衷于院士的评选,而群众在享受他们的科研成果的时候,并不见得了解研究的人。
即使像袁隆平那样取得惠及亿万国人科研成就的人,也不见得当时就一下子成了“院士”,成了“精英”。
所以,对于那些支持饶院长的网友来说,不妨先问问自己,对于饶院长的学识了解多少?对于中科院遴选程序了解多少?对于生命科学这门学问了解多少?如果这些问题还没有搞明白,就先别起哄了。
对于中科院来说,也不妨把评选院士的程序和标准公之于众,一方面即可为自己洗刷不公正的恶评,也可以给关心这件事的群众一个交代。如今,之所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多多少少也和中科院的选举程序不透明有关,这一点不可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