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兰的三哥 【京剧人物】叶盛兰长子叶蓬的两次拜师
京剧小生大家叶盛兰的长子叶蓬,秉承“为祖师爷传道”的家训,教出了于魁智、杜镇杰、王平、杜鹏、黄炳强等老生演员,撑起了京剧生行的一方天空,这是行内人所共知的。在采访中,叶先生讲述了自己当年两次拜师的经历,这却是鲜为人知的。
5岁拜杨宝森:不扣门的入室弟子
5岁顽童,没有摆桌宴请,父亲一句话,磕了一个头,“收徒极严”的杨宝森就欣然接受了叶蓬。为此,梨园界至今有人质疑。其实,质疑者是对叶杨两家的渊源不甚了解。
首先,两家有亲戚关系:叶盛兰的二姐、叶蓬的姑母叶玉琳嫁给了杨宝森的表兄宋继亭。这层关系在如今看来似乎不够近,但在当时枝蔓繁多的大家族体系中,已算是亲近的了。其二,杨宝森与叶盛兰在舞台上英雄相惜,生活中交情深厚。其三,杨宝森很喜欢叶蓬。因夫人赵霞章身体不好,一直未能生养,杨宝森当时没有自己的孩子,只抱养了一个女儿小玲,与叶蓬同年。其四,两家曾有同院居住的缘分。
关于这一条,还得从头细说。
众所周知,叶蓬的祖父叶春善是富连成科班的创办者,老人家在世时,叶家是一个大家族。当时的大家族都是讲究儿孙不离老人左右,分家就意味着败落。于是父母兄弟同住在宣武区北海寺街8号,就是现在的崇光百货大楼后面。叶春善膝下六女五子,可以想见当年那座大院内的喧嚷热闹。后来儿女长大成人,男娶女嫁、叶繁枝茂,老院住不下了,儿子们便各自在外面买房置业。
1944年,有了妻子和一对儿女的叶盛兰也要自立门户。他在诺大一个北京城里看来看去,最后买下了离海北寺街不远的棉花5条甲3号院。这是北城衙门李姓官员的宅子,要搬入必须重新修缮。房子正在修缮时,叶盛兰得知杨宝森也在找房子,而且一时没有找到顺意的房子。
叶盛兰对杨宝森说:“您现在看房子着急,我正买好了房子在修缮,内院(上房)已经修缮好了,您要是不嫌弃就先搬进来住着,再接着找自己中意的房子。”杨宝森也不和这位四弟客气,就携夫人与养女搬了进去。
就这样,叶盛兰吧自己新买的还没享用过的房子让给杨宝森住。叶家搬进之前,杨宝森主动腾出上房,搬到已修缮好了外院南房。叶家乔迁当日,杨宝森作为先搬进来的客人,买了一对古瓷花瓶送到上房来,反客为主为叶盛兰“贺居”。
杨宝森坐稳后,叶盛兰招呼叶蓬过来,说:“给三伯父磕头!”懵懂的小叶蓬就照做了。杨宝森微笑着说:“这非节非寿的,怎么磕起头来了?”叶盛兰说:“我想让孩子学老生,就跟着您吧.”杨宝森笑着扶起叶蓬,认下了这个徒弟。那时叶蓬环顾四周,在场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姐姐和几位亲朋好友,这也算是京剧史上最简单的一次拜师仪式了吧?
拜师之后,以《武家坡》开蒙,叶蓬向杨宝森学了《四郎探母》、《文昭关》和《击鼓骂曹》等剧目。因为太小,当时有点像“学着玩儿”,但大师开蒙,获益是终身的。叶蓬严谨的继承了杨派的精髓,虽后来离开舞台、一心执教,但为师父传薪递火,也是功不可没的。
家人一直戏称叶蓬是杨宝森的“不叩门入室弟子”。年幼的叶蓬到杨家主要为两件事:一是跟师傅学艺,二是找小玲玩。他每天光顾杨家好几趟,都是“咕咚”一声推门闯进去,从来不敲门。民国时礼数犹繁,但杨宝森夫妇咋么舍得去约束这个5岁的孩子呢?况且,这是四弟的掌上明珠啊!
22岁拜师李少春:唯一正式弟子
1962年7月26日,叶盛兰给李少春挂了电话,叶蓬在旁边略带紧张地听着。电话那头传来了李少春的妻子侯玉兰的声音:“哦,四哥啊,您有事吗?”
“(少春)在家呢吗?”
侯玉兰明白这是要李少春亲自接电话,就把电话给了丈夫。
“四哥。”
“现在国家提倡继承传统,兴拜师,我想让我儿子拜你。”
“好啊!定没定哪天?”
“8月2号在前门饭店举行拜师典礼,你看要请谁啊?”
“不请谁,就两位别落下,一位是王少楼,一位是赵贯一。”
一件大事,就通过电话在寥寥数语间确定下来。在李少春一生中,正式收徒的仅叶蓬一人,所谓“只此一家,并无分号”。而一个电话即确定向名角拜师的事宜,在京剧界恐怕也是没有先例的。
叶盛兰为什么要让儿子拜李少春为师,除了出于对其艺术全才的钦佩之外,可能还有一点考虑:虽然叶蓬早年拜杨宝森为师,令很多人望尘莫及,但因为杨宝森并未正式拜余叔岩为师,不能算入室弟子,所以拜杨宝森为师并未使老生嫡传的血脉贯通。京剧老生行从程长庚算起,经谭鑫培,到余叔岩,而李少春在1938年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门七大入室弟子之一,符合叶盛兰的“贯通血脉”之说。
至于李少春答应得如此痛快,除了念在二人旧时的友谊,更有不计叶盛兰是摘帽右派的情分。二人在解放前就有合作,后来在中国京剧院共事,合作机会更多:《打侄上坟》中,叶盛兰演侄子陈大官,李少春演叔父陈伯愚;《断臂说书》中,叶盛兰演陆文龙,李少春演王佐。
1959年在为国庆献礼的《赤壁之战》中,叶盛兰演周瑜,李少春演鲁肃。上世纪60年代初,叶盛兰在人民剧场演出《雅观楼》,李少春坐在楼下正中间的座位上观摩。熟悉李少春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平和、不喜张扬。而且作为经历过京剧鼎盛时期、见多识广的大艺术家,值得他激动地戏太少了。然而《雅观楼》结束后,李少春竟然兴奋地起立,双手举过头顶鼓掌。
可以说,是父辈之间的友谊,直接促成了叶蓬的第二次拜师。
1962年8月2日,前门饭店热闹非凡。叶蓬的拜师典礼上,戏曲界来了40人,其中包括马连良、萧长华、侯喜瑞这样重量级人物,司仪是尚小云的女婿任志秋,此人性情幽默、口才极佳。
拜师仪式顺利进行,轮到师傅李少春讲话了,他语重心长地提出两条:“第一,拜师是为了学艺,不图虚名;第二,要真学、真练、真演,反复实践。”11年之后的1973年,李少春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做教师时,给当时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的叶蓬写了一封信,在真学、真练、真演的要求之上又增加了一条:真教。
这朴实的“四真”师训,成了叶蓬的座右铭,无论是在鞍山京剧院做演员,还是在沈阳、北京做教师,他都秉承师傅教诲,未曾松懈。凡他教过的学生,都对他的严谨、认真印象颇深。于魁智曾说:“先生不但在艺术上要求我们一丝不苟,而且在生活上小到站立行走、系好风纪扣严格规范。他不允许我们留长发、留鬓角,因为只有在生活中做到严谨,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儒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