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钱晓军 白重恩:投资率高因政府“太有钱”
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里?近日,一场由经济学家吴敬琏、钱颖一主持,伍晓鹰、白重恩、王小鲁等人参与的小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剖析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及当前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从行业结构角度,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未来经济增长都有深刻的意义。
理论研究和各国实践都表明,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就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衡量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简称TFP)。
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及TCB中国中心研究部主任伍晓鹰此前的研究结论显示,“4万亿”导致TFP下降。在场专家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必须警惕投资带来的负效应,防止效率的进一步下降。
伍晓鹰提出,在当前深入进行的关于中国经济未来10年~20年潜在增长率的争论中,各方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因为他影响到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根植于长期由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实体经济结构扭曲的深层次矛盾要归因于受到政府严重干预的资源配置、扭曲的市场、价格和经营环境。”伍晓鹰说,所以说结构问题首先是个制度问题。
他认为,为了加深对改革和可持续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还应该观察和分析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表现,但不是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总量生产来观察,是要从经济结构角度,对行业生产和它们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做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属于短期周期性下滑还是长期结构性衰退,是当前被高度关注的热议话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及其团队认为,2008年以来经济减速更多表现为结构性变化趋势。其中主要表现为劳动投入增长率减缓,TFP的增长率,投资回报率下降。
白重恩的研究发现,从技术效率角度来看,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率有显著正面影响,而收入水平的影响则显著为负;存货规模和劳动参与率通过影响要素的有效使用量,分别对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
此外,从要素配置效率角度来看,政府规模和投资率对生产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显著为正,国有程度和产业结构影响不显著。
不仅如此,“后发优势”正在不断减弱、对外开放程度大幅下降、投资率继续攀升、政府规模不断扩大和劳动参与率持续降低,均是我国2008年以来生产率下降的重要源泉。白重恩的研究结论认为,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将是较长时间内的必然趋势。
白重恩及其团队的研究报告还显示,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十年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率大幅攀升,而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部门份额则在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