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玫火了 朱晓玫为什么这么火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人喜欢"扎堆"的毛病在哪儿都能找到例子:人们喜欢追逐炒得正热的东西.从热卖楼盘到韩剧里面的白面小生,从蜗牛面霜到包治百病的防癌或长寿秘方以及那些被人吹上天的

中国人喜欢“扎堆”的毛病在哪儿都能找到例子:人们喜欢追逐炒得正热的东西。从热卖楼盘到韩剧里面的白面小生,从蜗牛面霜到包治百病的防癌或长寿秘方以及那些被人吹上天的传销商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根本就不了解热卖东西的实质价值,看着外界和别人炒得火热,也跟着就添上一把柴火。

最近,一个叫“朱晓玫”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圈子里的社交网络中。她在国内的音乐会“未演先热”——开票后观众连夜排队买票,几乎每个城市刚一开票就售罄。什么样的人可以有如此高的票房号召力?记忆中,来华访演的各路一线大师,甚至最当红的“钢琴明星”郎朗、王羽佳的音乐会票房都未曾如此红火过。

    11月15日晚的北京音乐厅音乐会现场,还不到7点,音乐厅门外就已经有许多“黄牛”在炒票,一楼大厅挤满了前来观看音乐会的人群和期待有幸能够讨到当晚音乐会门票的“朱晓玫”粉丝。跟前几场朱晓玫的专场音乐会安排大致相同,音乐会分成了两部分:上半场是大约25分钟的介绍朱晓玫生活片段和《哥德堡变奏曲》的视频,下半场是50多分钟的现场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跟朱晓玫在视频生活片段中呈现的风格一样,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晓玫上台的着装也颇为质朴,这与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朱晓玫别无二致。宁静、朴实、从容似乎就是她个性的一种写照。

变奏曲开始的咏叹调主题,她演奏得颇有韵致,不紧不慢,每一处、每一句都弹奏得颇为“走心”。对于整部作品的处理,朱晓玫的演奏风格的确非常独到:倘若没有那种被深邃的智慧和虔诚之爱引领的境界,肯定奏不出这般别样的味道和演绎。

但是,整场音乐会听下来,仍然能够感到她在技术层面的局限以及相关技术性段落中的触键音色不够剔透的遗憾。难怪,在香港和上海两场音乐会之后,就已经有人撰文指出她现场演奏的“错音”和速度不均匀的问题。

难得的是,无论是视频播放的环节还是现场演奏的环节,除了舞台上的那一小块儿灯光,近乎一个小时的演奏现场,观众们都表现得非常安静。这种场景在国内现场音乐会中颇为少见。据说,她之前的几场音乐会现场也都是出奇安静。

音乐会后,有一位听众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她既不知道朱晓玫也不了解《哥德堡变奏曲》,就是因为网上的热传激发了她的好奇心,这才前来听音乐会的。在受访的观众和知晓朱晓玫其人的当事人中,几乎八成的人都坦言自己是为朱晓玫的人生经历所感动,他们所有了解到的有关朱晓玫和她音乐相关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传播。

    传奇——朱晓玫的人生故事

    很多网友透露,她们对于朱晓玫的兴趣大都来自她文革期间传奇般的故事以及令她几十年如一日“着迷”的《哥德堡变奏曲》。人们好奇:“哥德堡”何以能有如此的吸引力,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钢琴家,穷尽几十年去搬这座山?

让我们把镜头倒回三十多年前:

出生于上海的朱晓玫,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天赋——8岁就已经在电台中演奏。然而她幼年时的钢琴梦,却在文革中被全部击碎。1969年,朱晓玫被下放农场,一干就是四年。文革结束后,她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1979年,十年的煎熬后,她最终走出国门,赴美国深造。

1985年,朱晓玫只身来到巴黎。打工、练琴、睡觉,成为她出国之后30年海外生活的“三大件”。在海外“隐居”的这几十年,朱晓玫一直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与巴赫的作品相伴,守候着她心中的巴赫。那部《哥德堡变奏曲》成为她理解音乐和解读人生的全部。

几年前,经纪人张克新发现了朱晓玫和她的唱片。于是,将她的视频和相关信息发放到了网络上。渐渐地,开始有人关注朱晓玫……

传闻——“朱晓玫效应”

    “我算什么呀,现在有那么多比我更好的钢琴家。”朱晓玫总是这么强调。她本人也没有料想到,自己这次“重返”不仅仅是演奏了一版别样的“哥德堡”,更是书写了中国音乐演奏历史上的一个“票房传奇”。

经纪人张克新说:当初引进朱晓玫的演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票房是否可以火。他惟一希望做到的是,让国内的观众能够了解朱晓玫,喜欢朱晓玫,分享自己对这位钢琴家执着精神的仰慕。

尽管朱晓玫本人也期待人们不要过多关注她的个人故事,但事实情况是,很多观众就是冲着“故事”涌向了音乐厅。

济南西部新区山东省大剧院负责朱晓玫项目演出的何英,本人就是一个“哥德堡迷”。他手里收集了或许是目前国内最全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出于对“哥德堡”这部作品的超级热爱,当经纪人张克新找到他推广朱晓玫的演出时,他二话没说就接了下来:“之前知道朱晓玫,有她的唱片,这是我期待中的一个项目。

但是,对于这个项目是否能卖座儿,心里没谱。毕竟,《哥德堡变奏曲》对很多观众而言都很陌生。因此,为了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次演出,我们一开始就定了全部100元的统一票价。”但是后来,票房火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这让谁都始料未及。

何英本人也一直在关注各大音乐厅朱晓玫音乐会的销售情况:“广州的星海音乐厅,在上交小音乐厅被告票房售罄并加演第二场之前,都还有票。上交小音乐厅因为是新厅,每每有音乐会都会有人关注。最关键的问题是,上交这个小音乐厅只有400多个座位。

据我的统计,了解朱晓玫和喜欢《哥德堡变奏曲》的粉丝,在上海大概有1000来人。400个座位肯定不够。因此,第一场400座票卖光了的现状,恰好应和了所谓‘饥饿营销’的说法。然后,一听说上海那边的票卖火了,紧接着北京音乐厅和星海音乐厅的票也就跟着卖光了。

” 据何英透露,11月7日,很多观众从外地赶到济南观看朱晓玫的演出:“这次朱晓玫在济南的音乐会,创下了我们剧院开业以来单场票房销售最高的一次。”

济南场的演出效果跟上海、北京的现场反应几乎一致的是,“当晚的现场演出,也特别安静。”

揭秘——朱晓玫现象启示

    从11月2日香港的第一场到11月21日广州的最后一场,朱晓玫此次回国巡演的6场演出,让她成为本月的最热词。此间,微信、微博以及网络刊登的有关朱晓玫演出的文章不下数十篇。其中,观点最突出的当属唐若甫的那篇《朱晓玫的巴赫:“道德绑架”式的过度解读?》一文。

何为“过度解读”?是朱晓玫过度解读了巴赫,还是观众过度解读了朱晓玫?人们簇拥追逐朱晓玫音乐会门票的动机说明了什么?580元门票被黄牛炒到六七千元,真的就说明朱晓玫是高于一切大师的大师吗?

总揽一下朱晓玫的曲目量:除了那部被演奏了200多遍的《哥德堡变奏曲》,古典以外乃至浪漫派的作品,朱晓玫都少有涉猎。从古典曲目的量、到演奏技术的质,这个被国内热炒了的朱晓玫,很难跟当今的众多钢琴大师比肩,更不要说几位赫赫有名的“哥德堡”权威:钢琴怪杰古尔达、图雷多和佩拉西亚。

在热炒朱晓玫门票的期间,佩拉西亚的音乐会也在国内如期举行,但并没有太多人追捧。这些现象又说明了什么?有多少人谁敢说,自己不是带着看“大猩猩”的心态,走进朱晓玫独奏音乐会的呢?

其实,朱晓玫此度巡演和现场的演绎,无非是展现了一个本我:她就是按照自己的一颗平常之心,与巴赫对话,表述自己内心对音乐的虔诚。

朱晓玫音乐会一票难求的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霍洛维茨10年之后“再现江湖”的那种“热”。然而,这却是全然不同的“热”。观众当年对霍洛维茨的追捧,更多是因为对这位大师的了解;现在人们对朱晓玫的追捧,则是出于对她个人“故事”的好奇。在她的传奇故事背后,我们看到当今人们普遍缺乏的对信仰和心中之爱的那种坚持。而朱晓玫的个人故事,恰恰填补了人们在精神追求和恪守崇高理想境界的缺失。

朱晓玫的“哥德堡”历程,是一个觉醒者的历程。她用这种“觉醒”的状态,演绎了全然不同风格的“哥德堡”。那是一种灵魂和身体乃至手指的合一状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合一的“觉醒”,尽管朱晓玫现场演奏并不完美,却给人以活生生的、入定的现实体验。

因为,大多数人在追逐物欲、名利中执着,在混沌中消沉,而失掉了平静与本真。自然的喜悦就是平淡、本真。30年不变的朱晓玫,一直活在自然的喜悦状态中,这可以让她最接近她心中的巴赫。

人们听了太多华丽的演绎,却听不到本真与平静。于是,人们在朱晓玫不完美的演绎中,听到了绽放她心中的喜悦。不用说,朱晓玫是活在“天堂”里的人,这让她可以用本真的灵魂来抒写韵致,也是她得以用灵魂接近巴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