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光伏大佬朱共山
2011年对中国新能源行业来说绝对是“多事之秋”的一年,特别是光伏发电产业,不但经受着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所带来的价格危机,还要遭受国外光伏补贴削减和欧美“双反”调查所带来的外患困局。这一连串的打击,给我国光伏企业带来了不少的冲击。
去年11月下旬,数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发布三季财报,数字一片惨淡。国内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赛维LDK四家企业共亏损2.9亿美元。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的裁员。
在国内光伏企业哀鸿遍野的时刻,确有一家光伏企业还在创造着奇迹,国内几十家多晶硅厂都停产的时候,他们的工厂每月的产量反而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并且这一势头将长期延续。
它不仅超越了国内新能源巨头尚德电力、赛维LDK等企业,还将美国薄膜太阳能电池巨头FirstSolar远远的甩在了身后,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商,它就是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保利协鑫”)。
朱生于1958年2月,江苏省盐城阜宁东沟人。电力科班出身的他早年靠销售电器起家,后投身到环保电力行业,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创业。先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协鑫集团,以外商身份在内地找项目。其第一个项目,是在太仓建了一个热电厂,即1996年成立的太仓新海康协鑫热电有限公司。
之后的10年间,它的业务广泛涉及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风电发电等。现在,它的业务版图则包括环保能源、光伏、LED光电和地产等。这一公司由朱共山与香港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而后者的大股东,是保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香港嵘高贸易有限公司”,持股65%。
也就是说,朱共山初次“出山”,就和央企保利集团站在一起唱大戏,这也是保利协鑫公司名称的由来。
保利协鑫注册成立于2006年7月12日,注册地址为开曼群岛,为使集团结构更加合理化,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公开发行前完成了重组,公司的股份于2007年11月1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保利协鑫实际上只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球海外多晶硅巨头如Hemlock、瓦克等50年走的路。
朱共山性格豪爽,他在短时间内打通了江浙人脉,开始在这两省的二三线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工业配套电厂,主攻垃圾发电、生物质能等环保再生能源电厂。十年间建造了二十多家电厂,被坊间称为“民营电王”。
2006年,朱共山决定进入光伏产业门槛最高的上游--多晶硅原料行业。在涉足多晶硅之前,协鑫几乎所有的业务就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而多晶硅则属于高新技术材料业,用的是化工提纯工艺。这一多元化举措,当时在协鑫内部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朱共山力排众议,还是选择上马多晶硅项目。
他狠砸70亿元创立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中能)。那个时候,国内光伏企业密集在海外上市,朱共山之所以区别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进入上游,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更是因为他敢赌。
江苏中能投产之后,恰好碰到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涨的行情。但就在多晶硅异常紧俏的疯狂时刻,他决定利用多晶硅供不应求的机会与下游客户签订长期战略供应合同。正是因为朱共山这种对危机的预见性,使得江苏中能依靠这些“长单”度过了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那段艰难的日子。
按照朱共山最初的设想,江苏中能将在美国或香港独立上市,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使江苏中能登陆日期一推再推,并最后导致上市未果。保利协鑫最终在2009年以逾26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30亿元),收购江苏中能的全部股权,成功的从单纯依靠发电的企业转型为以环保能源、光伏电力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随着新业务的扩大运营,新能源已经成为公司收入和盈利的主要来源,贡献占比高达76%和94%。但此时保利协鑫的光伏业务也仅仅只有多晶硅。
2009年,朱共山开始进入硅片、系统集成和下游电站业务,在整个光伏产业链六个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系统集成、电站)中,保利协鑫选择了利润较丰厚的最上游和最下游。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后,2009年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徐州成立,与中能硅业仅一墙之隔。
2009年9月开工建设,四个月后的2010年1月23日,硅锭硅片投产。当月,协鑫又以8.54亿元收购硅片产能为300MW的高佳太阳能70.19%股权。并在常州、无锡、苏州的客户电池厂旁边设立硅片厂。到2010年底,协鑫硅片产能达到3.5GW,成为全球最大硅片生产商,而这距离协鑫涉足硅片业务仅一年多的时间。
保利协鑫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扩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充沛的资金撑腰,尤其是在2009年11月中投公司入股55亿港元,成为保利协鑫第二大股东之后。一位保利协鑫内部员工和媒体记者聊起保利协鑫的扩张模式时曾说到,“老板敢押宝”和“有背景”是他引以为傲的两点:“北京有什么事都是保利出面。
”朱共山进入东南亚市场也是由保利集团牵头。而在美国市场,则有中投公司“罩着”,保利协鑫在美国华盛顿州设立了全球化硅材料研发中心,这一机构主要是对海外技术进行吸收、转化从而实现自身的技术突破。“我们还在美国建太阳能电站,这都是学技术。”上述员工说,“当然,没有保利和中投,这些事是做不成的。”
保利协鑫在生产成本控制上是同行企业中最成功的典范,这与朱共山的强硬手腕和好胜心强是密不可分的,凡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辅料产品他都希望能够自己生产。协鑫已基本掌握了占加工成本60%的辅料产品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因外购辅料而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浪费。
2011年10月,保利协鑫成立太阳能电力系统集成(太仓)有限公司。而此前协鑫的系统集成业务全部依赖中环光伏。这是因为朱董希望看到的效果是,通过下游系统集成和电站建设,带动上游多晶硅和硅片的销售。
例如,协鑫承诺从某组件商购买一定量的电池组件,该组件商则必须从协鑫购买数倍量的硅片。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他的行事作风充满着强势和控制欲。从某种程度上,朱董的风格与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相当近似。
两人都极有“成吉思汗”气质:对制造极为擅长,以规模来削低成本;喜欢亲赴一线指挥作战;当他闯进任何一个新领域,都会让对手胆寒;且在某些方面不惜以铁血手腕进行整合。也许正因为这种相近的行事作风才使得朱共山与郭台铭强强联手,共同建设多晶硅、电池、组件和下游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一个新的光伏帝国即将诞生!
朱共山认为,一家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机遇和规模。他乐此不疲的与央企合作,称自己“流着央企的血液”,他喜欢“国字头”,手下不少高管都来自央企或大型国企,其近年来的合作伙伴有中电投、中广核、招商局等。员工们说朱共山“到哪里都有办公室”。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强硬手腕、霸气逼人、事事亲力亲为的性格特点,才使得保利协鑫能够快速、精准的占领国内光伏市场的龙头地位,不管未来保利协鑫的发展如何,我相信在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史上它都将留下光辉的一页,朱共山这个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光伏人的心中,是非成败则任由他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