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老乡、央视《乡约》栏目主持人肖东坡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周六晚21时17分,锁定中央七套,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样一位主持人,胖嘟嘟的脸上挂着憨实.真诚的笑容,幽默淳朴的语言,让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走进自己的角色.他就

每周六晚21时17分,锁定中央七套,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样一位主持人,胖嘟嘟的脸上挂着憨实、真诚的笑容,幽默淳朴的语言,让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走进自己的角色。他就是肖东坡,本期“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栏目的采访嘉宾。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乡约》栏目办公室里,与肖东坡面对面,聊起了这位央视名嘴的苦乐人生。

多才多艺,被选为山东电视台主持人

1969年4月,肖东坡出生于济南,而自打记事起,他就知道乐陵市黄夹镇大史家村,那个鲁西北的小村庄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忙,不到两岁,肖东坡就跟随姥姥去往哈尔滨生活,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小学及中学时光。

1987年,肖东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更名为长安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虽为工科生,肖东坡在校园里却是出了名的多才多艺。他不仅擅长多种乐器演奏,曾在人来人往的校园广场上举行自己的吉他专场演唱会;他还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曾连续三届获得学校诗歌朗诵比赛的冠军。

虽然爱好文艺,肖东坡却从未想过将此作为未来的职业,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才是他最初的梦想。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总是相差甚远。大学毕业后,肖东坡被分配到山东省交通医院工作,虽在基建科,但建房子有施工单位,设计房子有设计院,肖东坡每天能做的几乎就是擦地、打水、看报纸。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那种朝九晚五,每日读报的日子让他感到厌倦。

于是,肖东坡开始“不安分”起来,利用业余时间,他在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做起了兼职主持,没事就到自家楼下的一家酒吧打架子鼓,还参加了济南市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为了填补空虚的上班生活,也为了给自己未来寻求一个发展方向,肖东坡只要看到一些工作机会就去试试,有比赛就去参加。在他不断寻找机会的同时,一个难得的机遇也随之而来。

1994年,山东电视台《广告文体大观》栏目,面向社会招聘主持人,一男一女共两名。肖东坡看到招聘信息时,眼前一亮,觉得这好玩,一定要去试试。

等赶到招聘会现场一看,肖东坡吓坏了,黑压压一片,足有近2000人,而且多是俊男美女,听着念得有板有眼,跟新闻广播差不多。他心想才招两个人,没我啥事了,刚想转身离开却被拥挤的人流给挤到了队伍前列。这也许就是天意。

当面试官问起他,中国四大名旦、世界四大指挥等问题时,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对文艺常识的广泛涉猎,肖东坡对答如流。前一百有他,前三十还有他,前十名他还在,最后的面试,考官问他,对自己有信心吗?他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作为回答,无论前路是坎坷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我相信终究会有我的”。那名考官激动得拍起了桌子:小伙子,“ 就是你了。”

非科班出身,却斩获金话筒奖

在当时,山东卫视的《广告文体大观》是非常火的一档节目,在全国上星的频道除了中央一套,就是山东卫视。能够被选定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肖东坡兴奋、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很快,肖东坡就意识到做一名主持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好玩”。作为《广告文体大观》的节目主持人,上任不久肖东坡就接触到了采访演艺圈的明星。然而第一个采访,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采访的是,被人们称为最难采访的明星之一,因为这位男明星经常善于质疑跟反问。

当肖东坡拿着话筒在篮球场,问道:“您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这位明星拍着篮球反问道:“那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肖东坡顿时被问楞了,结果,拿着话筒站那老半天,回来之后没有一句话能用。

好不容易联系到的采访被自己搞砸了,肖东坡不禁懊恼万分。然而正是最初就接触到了难度较高的采访,让他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几年间,演艺界的当红明星,他几乎采访了个遍,文艺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做主持之余,肖东坡对摄像、编片子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摄像老师在前面拍,他就在后面跟着学;看着老师编片子,他在就一旁边看边记,就这样摄像、编片子的技巧也都逐一掌握。

于是肖东坡就主动要求编片子,而这一要求则意味着比常人更为辛苦和忙碌。为了编片子,每周至少要熬两个通宵,从晚上编到早晨,而第二天一早还要正常上班,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事实证明,肖东坡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他让自己具备了电视人所应具备的多种技能及素养。他能够用好的镜头、美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之后他所做的《消费》《消闲时光》等专题都已证明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主持人的角色。

然而,命运似乎不愿让肖东坡停下脚步。 1997年,山东电视台内部节目整合,肖东坡从《广告文体大观》栏目调入新开设的一档农村题材访谈节目《乡村季风》。从之前隶属的广告部到新闻部,肖东坡发现之前学到的东西几乎都用不上了。新闻不再注重镜头、语言有多美,而更注重报道的事件本身是不是有新闻点,及事件本身要表达的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而这对肖东坡而言却是从未接触却又必须从头学习和训练的。

为此,肖东坡经历了一段特别痛苦的训练。当时带他的老师脾气特别暴躁,一旦对稿子不满意,开口就骂,动手就撕稿子。但老师的水平很高,每次骂完,他都很服气。就是在这一次次挨骂中,新闻这层窗户纸被捅破了,肖东坡渐渐知道什么是一个事件的本质,什么是宣传的卖点。再加上他之前积累的文艺素养和专题素养,做出的节目格外好看,《乡村季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

随后,各项荣誉纷至沓来——2002年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唯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一等奖(三项),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当肖东坡离开山东电视台时,这曾对如何做一个电视人一窍不通的非科班生,获得了40多个省级以上的一等奖。

对于一名主持人来说,手持金话筒就如同端着一个金饭碗。但肖东坡感到社会的大环境不断在变,他想变一变。走向更大的舞台,迎接更大的挑战。

入主央视《乡约》,获誉“中国第一农民之友”

2003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招聘主持人,肖东坡怀揣对乡村节目的一腔热情,带着多年积攒下的经验,手持自制的节目方案,来到北京。作为当时唯一一个来自地方频道的节目主持人,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中,成为独立制片人兼主持人,入主崭新的《乡约》。

进入央视,入主《乡约》,肖东坡都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就发现,想要创办栏目有太多的困难需要面对。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自筹资金、自收自支,走市场运作之路的栏目,办公场所、人员配备、所需资金都需要肖东坡自己来解决。

重打锣鼓另开张。那阵子,肖东坡一见到适合自己栏目的人才,就问“想不想跟我一起干”;见到熟悉的企业家,就说“愿不愿赞助我们的栏目”。最初栏目开播半年,节目里只有一条广告,团队只有六七人。

为了将节目尽快推广出去,得到更多的企业赞助,肖东坡有过很多创举:让《乡约》在全国15家国际机场播,在全国220条列车上播,在新浪、搜狐、网易的新闻版块播。他曾一度认为如此的宣传力度,节目的收视率应该能够上得来,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赞助。但当他拿着合作方案去跟厂商谈合作时,却仍未得到对方认可。渐渐他明白了,为啥合作谈不成,因为节目没有品质,没有知名度。

最重要的是先把节目做好。于是,肖东坡翻山越岭、走乡村、钻大棚,去捕捉有着非凡经历的乡村人物;为了让节目有创意,他将录制现场设定在山脚下、溪流旁、农舍前;为了让节目有思想,他在与主人公谋面之前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全方位投入。

十几年间,肖东坡走过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庄不计其数,采访的“三农”人物不胜枚举,同时为了采访也吃尽了苦头。有一次跟随山东的农机手去河南采访,他坐在联合收割机上,往返几千里,住在十块钱一天的车马店中,一连十几天没有洗澡,没有桌椅,就在腿上写稿子,及时地报道了长达18分钟的新闻专题《麦客跨省作业记》。

在微山湖采访时,为了展现一位放蜂老人真实生动的生活场面,一连几天住在湖边的帐篷中,被蚊叮蜂蜇100多个包,以至于两条腿都被挠烂了。肖东坡曾在一篇文章中戏称:“这双走乡村的脚啊,啥样牲畜的粪便都踩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农村真实、鲜活的题材被他一一发掘,做出的节目也越发出彩。从节目开播第一年的平均收视率排名位居中央七套的第十七名,到第四年绝对收视率及综合排名全都跃居第一位。而肖东坡也被全国更多的观众所熟悉和热爱,他被农民兄弟所推崇,并被新浪网誉为“中国第一农民之友”。

最难割舍是故乡情

肖东坡从小对家乡的认识,一直来自于父亲的描述,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都没能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但那种家乡情结却一直默默隐含在他的思想深处。

直至2005年,肖东坡主持的一期节目恰好在乐陵。忙完工作,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回到家乡。刚到村口,就听到了喧天的锣鼓声,还有舞龙舞狮队正在表演,一问才知,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来接他回家的。当下,肖东坡感动不已。在远方亲戚的带领下,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这片冥冥之中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土地。

而自那不久,父亲去世,肖东坡带着父亲的骨灰再次回到老家。打那之后,他每逢清明就回乡看看。在他思想深处,总觉得对家乡肩负有责任,应该为家乡父老做些贡献。

听说今年村里要修路了,肖东坡主动联系村里乡亲,提出修路如果钱不够他来补,遇到问题他出面协调。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家乡真正缺的不仅仅是钱,不只是施舍,我能感受到乡亲们渴望改变,渴望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

在肖东坡看来,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养黄金蟹,在这挣一百万,在那可能就要赔一百万,凡事都得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有一种东西却例外,那就是人生的追求跟智慧,强烈的进取心,以及面对事情的心态。

“乡亲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东西。 ”肖东坡说,“我多年坚持做农业节目,不仅是因内心有种乡土情结,更是希望有那么一些人能够听到我的一番话引起深思,然后开始行动不再浪费光阴,可能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

(本文转自德州日报德周刊)

丨微丨乐丨陵丨

乐陵第一城市生活微刊,覆盖人群超过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