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进萍离开大连理工 大连理工校长欧进萍:让大学和教授淡定下来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就大学人才培养、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大学应对各种评审“减负”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专访。
把高层次人才就业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欧进萍认为,高层次人才就业不能简单地市场化,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等人才的就业,不能笼统地谈“就业”,更不能混同于普通的就业,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人才,创造和拓展不同层次的就业空间、岗位和资助政策。
国际经济竞争重点在高技术创新产业的竞争,核心在人才竞争。欧进萍说,我国高端人才的就业和使用不能简单地市场化,不然我国最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或其在华研发机构的竞争压力将愈加严重。
“中国是大国,我们需要发展自主的产业和其他事业,不可能自己不做,都交给别人来做,这种人才竞争对于开放的中国是必然的、是现实的、是近距离的,甚至是残酷的。如果我们自己不创造自主发展的模式、不用好人才,就没有出路。”
欧进萍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压力、压力很大,但并不是负担,如果措施得力、能够切实使之发挥作用,这种压力将转变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巨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欧进萍表示,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都具有极端重要性。企业如果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技术创新、并以此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我国从事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队伍,大多数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为主体,企业参与人员有限,也不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因此,当技术难题被突破并制作出工程样机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员就“完成任务”了,而承担科研成果转化角色的企业,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队伍参与项目的研发,无法技术做精做细,使示范的工程或产品规模化和升级换代。
“事实上,我们不少科研项目取得了技术创新并示范性地用上了,接下来这项技术又断掉了、甚至死掉了。”
在欧进萍看来,以上弊端,源自企业没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实体,也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高端人才就业和发挥作用的空间。他建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汇聚技术创新队伍。
欧进萍介绍说,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组建了技术研究开发院,以校企合作、企业化运行的模式帮助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实体,产学研模式由传统的向企业转移技术转为向企业转移创新队伍、转移研发中心,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平台。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减少学术评审,让大学和教授安静、淡定下来
作为一校之长,欧进萍对目前大学和教授争资源、争项目,被过多的评审活动“套住”深有感触:“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的这些计划、项目及其评审让大学忙于‘活动’,教师疲于应付,专家忙于评审,大家都感觉很忙、很累,难以静下心来做研究、培养人才、甚至承担教学的基本职责也受到冲击。”
“现在我们各种评审太多,项目要评审,人才要评审,成果也要评审,基地还要评审”,欧进萍认为,不是说完全不要评审,而是尽可能做到能不评审的就不评审,让其自然地成长,或者是规范地划拨资源或赋予权力让其自主地来做。
欧进萍说,要评审就要认真准备、就要想方设法让不太是同行的或不太了解自己的来了解自己或了解自己的成果,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运作的过程、甚至是“污染”学术环境的过程。这就造成既有客观的判断、也难免有人情参杂的因素,而且出现评审不对称,“你找到了、认识了就对你有更多地了解和关照,结果有些评审评出来的就不是那么客观了、也不令人那么愉快和轻松了;而且好像评上去了就是人才,评不上去就不是人才,事实上把人才成长的空间弄窄了、弄变形了、甚至弄变味了。
”
“学术环境、学术成长应少一些这样那样的干预”,欧进萍建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创新体制机制、下放权力、改革管理模式,让大学安静下来、宁静下来、淡定下来,让教授真正静下心来潜心做学问、精心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