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相声演员:信息量大 直接简单 反应速度快(图)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30日和5月1日,两个来自西安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专场.他们在今年北京卫视春晚上以<满腹经纶>成为年初最火的相声演员.近年,

4月30日和5月1日,两个来自西安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王声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专场。他们在今年北京卫视春晚上以《满腹经纶》成为年初最火的相声演员。

近年,越来越多在小剧场里攒底的年轻演员走上电视:王自健南下主持《今晚80后脱口秀》;曹云金在《中国喜剧星》里任导师;岳云鹏随师父郭德纲在各大节目里露脸。对他们而言,从面对观众到面对镜头,或多或少曾有过抵触与不适。成名后,他们仍然选择扎根剧场,只有这里是他们创作的土壤。

《满腹经纶》脱胎于他们在青曲社创作的25分钟节目《歪批山海经》。登上荧屏以前,这个节目已历经七百多场小剧场演出的锤炼。

曲艺研究者、资深相声迷张颖早两年就关注到了苗王二人,曾在天津看过他们的演出。“《歪批山海经》两个人说了有50分钟,节奏特别快,三两句都有包袱”。在张颖看来,《满腹经纶》是他们这几年最有代表性的节目,“他们也有不少中规中矩的节目,没什么特点”。《满腹经纶》的横空出世,让苗阜、王声几乎收获了业界和观众的交口称赞。这种情况在近年走红的年轻相声演员里其实并不多见。

“传统相声一般有条主线,然后再开枝散叶,王自健的风格是他干脆说了好几棵树,基本上是意识流相声,想哪儿说哪儿,最后节目跟名字都没关系了”。在张颖看来,这是典型的脱口秀技巧,与传统相声相对小的容纳量相比,“王自健的相声信息量大,很符合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其实早在2011年,王自健还带着第二班在鼓楼广茗阁说相声的时候,就已经在小范围里红了一把。那时,他被媒体称作“相声界的韩寒”,酷爱妙语连珠点评时事。后来转战荧屏发展,王自健的风格也收敛多了。

岳云鹏的走红则是连其师父郭德纲都有些吃惊的。在成名之前,岳云鹏做过保安、服务员,甚至在德云社扫地。开始说相声以后,他曾经历过被观众轰下台的尴尬场面。在前些年开始跟师父郭德纲上大量电视节目后,他集合了憨、傻、萌、贱于一体的个人风格也日渐清晰。在许多资深相声迷看来,岳云鹏的直接、简单与亲和力是他的法宝。几年前德云社演员的集体出走,小剧场的多年磨炼,加上荧屏里持续的“混脸熟”,成就了今天的岳云鹏。

网友“忽略的马甲”多年前在曹云金还在德云社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他。在她看来,“这演员往台上一站,就有自身的魅力,天生就有这个”。而张颖也认为,曹云金天生的“转劲儿”是他收获很多观众欢心的原因。对相声这门语言和表演艺术而言,演员自身的魅力也许不再局限于帅、卖、怪、坏,只要有一种强烈的个人特质和相应的表演风格,离成功也就近了一步。

相声艺术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始于1983年的首届央视春晚。那一年的春晚上,相声表演大师马季和他的学生姜昆被春晚总导演黄一鹤看中,成为了晚会的主创、主持兼主演。自那以后,冯巩、牛群等大批相声演员相继在电视荧屏上为更多观众所熟知。

至今,上电视、上春晚,仍是绝大多数相声演员的夙愿。在此过程中他们也经历从默默无名到名满天下的人生剧变。在资深创意人、相声票友东东枪看来,相声这种表演形式对演员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了能在电视上脱颖而出,被电视观众喜欢的能力。“相声演员会说、学、逗、唱,他们的幽默感、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都是媒体大量需要的”。

一般而言,一段完整的相声包括了垫话、瓢把儿、正活、底儿四个部分。垫话也就是暖场,最原始的作用是卖艺者要将路人吸引到身旁。在剧场相声的垫话部分,演员通常会先与观众议论议论上一场的节目,并“现挂”(即兴表演)来与观众拉近距离。

垫话也夹杂着笑料段子,待场子热了再进入到承上启下的瓢把儿环节,从而引出正活。正活就是一段相声的核心,叙述情节、塑造人物也都在这个部分。最后是攒底儿,在正活的戏剧矛盾冲突达到最激烈之际,把包袱抖响了,一个相声就能漂亮地完结。

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电视录制现场,所有节目的时长都精确到秒,传统相声的技艺在荧屏上施展不开,似乎也不再是必需。在浙江卫视《中国喜剧星》的总导演李瑾眼中,笑点的密集性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我们联合了北京的即兴喜剧俱乐部‘鲜榨喜剧’研究发现,国外的喜剧类节目都有规律,每分钟大笑、鼓掌频率能达到19次以上,这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正因如此,江西卫视的《谁能逗乐喜剧明星》在初选阶段就定下了每个表演60秒的规则,其导演也表示:“急促、不需要铺垫的笑点才能抓住观众。”

对于一个相声作品在电视上的呈现来说,槽点也往往出在剪辑上。给王自健捧哏的陈朔就告诉记者,相声上电视,一般也就是十来分钟,前期的沟通几乎不太多,而在后期电视台会综合考虑节目节奏、时长等因素来进行剪辑。今年的北京台春晚,王自健和陈朔搭档说的相声,原本有18分钟,最终播出版却只有13分钟,“剪掉以后有些地方就接不上了,给人感觉没说完”。

曹云金也回忆起自己录节目的经历,刚说了个包袱,做了个动作,剪辑师却直接给到一个观众的画面,“完全没理解我的包袱”。但对电视节目而言,传统相声的模式再也无法适应当下的电视观众,如果哪部分稍显平淡、冗长,观众就会换台。“镜头是一个中性的媒体,我们的任务是保证不拖沓”,《我为喜剧狂》总导演李颜说。

在现场互动效果上,电视相声也与剧场相声截然不同。曹云金就喜欢在剧场里与观众即兴互动。“谁摔了只茶碗,或谁手机响了,曹云金都能马上变成包袱”,一位曹云金的粉丝说。但到了电视上,观众大多就是电视台临时拼凑的,曹云金甚至感觉,“那些观众可能只是为了看我之后出场的一个偶像歌手”。

王自健也遭遇过类似的尴尬,比如当天的节目是适合年轻人看的,结果来的一水是大爷大妈,不仅使不出招儿,说起来都感觉吃力。同样是王自健的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观众则多是网上自发报名来的,“那里面的掌声和欢呼声都是真实的,现场都不用动员,说起来气氛都不一样”,陈朔说。不过电视也有它的优势,如果一个演员台风好、本子好,现挂能力差一点,那么电视这个媒介则恰好能够满足他。

在以往的传统相声里,观众欣赏的更多是表演者的技艺。因而老段子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演员反反复复地演,观众也翻来覆去地听,“像《文章会》、《卖布头》这样的经典相声,你在网上随便就能搜到几十个版本”,东东枪说。

在他眼里,过去夸一个相声演员好,夸的也是他的表演技艺,“能把一样的相声说出不一样的味道”。相声票友、曲艺研究者张颖也同意这个看法,对于老相声在新时代的处境,他有着更切身的体会。几年前他在大学校园里说相声时,试着用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老包袱,“台底下鸦雀无声”。

“最近这些年,观众都是听段子和笑话,相声技艺的比重降低了。以前相声是‘讲笑话的艺术’,现在就成了‘笑话的艺术’”,东东枪说。

造成相声欣赏变化的趋势,无疑是网络带来的。今年年初,苗阜、王声在北京台春晚以相声《满腹经纶》一炮而红,截至记者发稿前,在百度输入“相声 满腹经纶”,一共可以找到479万个搜索结果,这个数字比搜索苗阜和王声的结果都多。

北京的相声迷“忽略的马甲”曾在苗王二人成名前到西安看过青曲社现场演出,对他们的评价是“有文化底蕴,有自己的风格”。但她也忍不住抱怨,春节那几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满腹经纶》,“早听腻了”。网络的威力能将一个相声作品的影响力瞬间最大化,也能让它的生命周期相应地缩短。最终,一个好段子还能否像过去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一样代代相传,已经难以预计。

网络和电视,已经让传统相声的欣赏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苗阜看来,园子和剧场仍然是相声最终的归宿,“走向电视这是必然。但我们肯定会扎根在剧场”。苗阜认为,电视是庙堂文化,相声是市井文化,“就像皇上吃了民间的糖葫芦,觉得新鲜,但偶尔一回也就行了”。他担任班主的相声团体“青曲社”,目前在西安已有两个小剧场,但并不准备在其他地方开分店。

在备战马年春晚的前夕,岳云鹏几乎每天晚上11点结束了德云社的演出,就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央台和蔡明、华少、大鹏聚首排练小品。据他透露,他接下春晚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小剧场的演出。

而即便已与东方卫视签下一份漫长的经纪约,工作重心也转向了上海,王自健仍尽力保证每周日下午与“第二班”的兄弟们在北京的青蓝剧场说上一段。尽管“第二班”每周常规演出的上座率平均在八九成,王自健来不来实际影响并不大。“自健在上海除了脱口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基本上是今天录完节目,连夜飞回北京,赶着周末小剧场的演出。他其实挺舍不得相声的,也不想丢下这些兄弟”,陈朔说。

电视和网络改变着这些年轻相声演员的命运,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相声。在东东枪看来,作为传统曲艺的相声没有像其他戏曲、曲艺门类一样被时代遗忘,原因之一就是“与网络贴合得近”。他还指出,新一代的年轻相声红人们“很多人本身也是活跃在网络的风云人物”。

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相声也开始复兴。东东枪还记得,2000年左右网络上已经有不少相声网站了,而到了2002年、2003年,网上已经开始出现有质量的作品和讨论。而后在2005年,郭德纲与德云社进入大众视野,相声也重新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

“相声与网络的连接是一个趋势,后来这些年轻人的走红也都是这趋势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网络,很多作品不会被我们欣赏到。他们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也有网络的功劳,受到网络影响,或是从网络汲取营养”。

在相声艺术从“讲笑话的艺术”向“笑话的艺术”转型后,段子也变得供不应求。以往在小剧场的演出,王自健与陈朔的创作模式是陈朔负责写,王自健负责改。而王自健每周一期的脱口秀节目,除了赖宝、蛋蛋、建国三个核心写手外,背后还有着几十人组成的强大创作团队。

“相声创作其实很难,相声创作是我们两个人,脱口秀有几十个人写。相声还要出新,一段相声第二天网上就传遍了,网络对相声的消费非常快,我们的创作力实在跟不上这个节奏”,陈朔说。

网络既可以成为相声的素材库,但将大热的网络段子纳入相声又很难不招致批评。

在苗阜看来,传统技巧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是他们的制胜法宝,“不是说五大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上记载的就是传统相声,我认为用传统技法表演的就是传统相声,框架先确立起来,加上流行元素就能锦上添花”。

苗阜还表示,网络上有才的人特别多,走红之后,有许多热心网友甚至把段子@给他们。

除了在网络上就地取材,同行之间的相互借鉴也是难免的。《满腹经纶》中“汪精卫填海”的包袱就出自上海相声演员金岩的创意。苗阜老老实实跟同行打了招呼,在报送评奖的时候也把人家名字添上。

网络段子之争也有反面教材。2012年,王自健在微博炮轰郭德纲抄袭网络段子,并挺身而出为段子手哥们儿讨说法。王自健曾在采访中透露,他团队中的一个段子手,“每月能通过我的节目拿个上万块”。

在观众群上,“后郭德纲时代”的相声观众与传统的相声迷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相声迷更多是跟着节目看,现如今的相声观众则受整体娱乐环境的影响变得更粉丝化。粉丝也是相声演员们能够到大剧场开专场的有力保障。据张颖观察,“现在敢在大剧场演的,都是有铁杆粉丝的。像岳云鹏、曹云金,他们的铁粉基本上以女性居多,送礼物也都是女观众。相声界这种‘捧角儿’在以前也是没有的”。

年轻相声演员的风格成型,粉丝群的各自为阵,也直接影响了相声的创作。尤其近两三年,以王自健、岳云鹏为代表的80后相声红人,已经明显带起了一股创作的风潮,成为更新一代的相声演员模仿的对象。“时代在变,相声也在变”,张颖说还记得,何云伟曾在一次演出《双学电台》时模仿了马三立的神态和腔调,但一般观众觉得不可乐,只有相声迷才知道那个包袱。

相声需要新的观众,自然要投其所好。“岳云鹏唱歌,曹云金耍酷,王自健的脱口秀风格,已经给相声拉拢了越来越多年轻观众。未来,90后、00后这些观众才是在网上发言、进剧场买票的主力,观众的意志是个人不可逆转的”,张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