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夫人 邓子恢与夫人陈兰的真情片断
邓子恢与夫人陈兰的真情片断钟兆云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
邓子恢与夫人陈兰的真情片断钟兆云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而党的好政策,又是我们人民的功臣所梦寐以求与披肝沥胆为之奋斗的结果。在"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过去的困苦岁月,不会忘记像邓子恢这样的革命前辈……---编辑手记乡情·民情自1935年结婚以来,陈兰陪伴邓子恢从闽西南的深山老林闯过了无数次血雨腥风、枪林弹雨,最终走到了中南海的阳光地带。
身居要职,邓子恢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他用的毛巾,虽然已呈蜘蛛网了,但仍舍不得扔弃,他所穿的三条短裤,有两条露出了洞洞,却还穿着。一天在外面晾晒时,被秘书看到,他心里不是滋味,就找到陈兰:"我说大姐,邓老是副总理,怎么能让他穿得这么破呀?"陈兰无奈地说:"老李(邓子恢在闽西南游击战争时的化名)说,又不是穿出去的,怕什么?"秘书还是不依:"大姐,你们是不是没钱没布票了,我有呀。
"陈兰解释说:"你还不了解老李哟,要是不经他同意就给他买新衣服,不挨他一顿克才怪呢!
"见秘书呆愣着,陈兰说:"我给它们缝缝就可以了。"邓子恢的衣服每次总是由陈兰给他缝补。陈兰对丈夫的敬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了进去。多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被北京市评为"五好家庭"。
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肩负起带领亿万翻身农民发展生产的历史使命,他的心总是与农民连在一起。1961年春,疾病缠身的邓子恢接连收到了闽西干部群众的数百封来信,反映了他和张鼎丞家乡农村的严重问题,要求他为民排忧解难。读着这些来信,邓子恢深受刺激,他的心在紧缩,话在颤抖:"建国十多年了,还在死人,原因何在?"他表示"要回去看看",解开这个谜。
陈兰劝阻道:"老李,你的糖尿病、黄疸病、腰痛病经常复发,我看等病情好转后再回去吧。"邓子恢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以首长病体未愈为由"挡驾"。邓子恢激动地说:"我们过去革命靠谁?还不是靠老百姓?!就说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吧,家乡的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给我们送衣送粮送情报,没有他们的支援我们早就困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现在乡亲们遭到饥饿和灾荒,怎能不回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呢?!"看到丈夫态度如此坚决,她决定跟随丈夫回去,以便沿途照顾身体虚弱的丈夫。
行前,邓子恢特地让人代买了20多斤黄豆和红糖,嘱咐陈兰分成一斤一包。"这是为何?"陈兰一时搞不清丈夫的意思便问,"家乡的父老乡亲缺乏营养,浮肿病严重,这些送给烈军属,表一点心意嘛。"邓子恢心情沉重地说。
在家乡,邓子恢看到农民们少吃缺穿,个个面黄肌瘦,他不禁流下热泪,对陈兰说:"建国这么多年了,竟出现这等事!我这个副总理有愧于家乡父老啊!"他和陈兰挨家挨户地看望乡亲们和烈军属,询问大家的吃饭问题。
老接头户陈东坑拿出小半碗蕉芋粉,用开水调好后,加了一点糖精搅拌,尔后双手颤巍巍地捧给邓子恢:"绍仔(邓子恢的小名),你难得回来,我没有什么招待你,这是我家里最好的东西了,你吃了吧!"邓子恢郑重地接过碗,就要往嘴巴里送。
"首长,你有糖尿病,不能喝!"医务人员劝阻道。
"再有天大的病,今天这蕉芋粉我也得喝!"邓子恢坚定地说。
医务人员一怔,转向陈兰求援。陈兰却深明大义地说:"让他喝吧,这哪里是蕉芋粉,分明是老根据地人民的一片心意!"邓子恢感激地看了陈兰一眼,他端起碗来,对医护人员说:"解放12年了,根据地的群众却仍挨着饿,这蕉芋粉竟是他们的上等食品!他们让我喝,我能不喝吗?!"邓子恢边说边流下泪来。在场的人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热泪。
邓子恢眼噙着泪水,喝完了这碗凝聚着老区人民深情的蕉芋粉。在调查中,他发现了问题的症结,那就是由于前几年刮"共产风"、乱指挥、过高的指标和征购等问题,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损害了农民的感情。他顶住压力,果断地做出了一些处理,解散了为群众诟病的公共食堂,指示保留农民的自留地等。
回京前,邓子恢忽问陈兰:"金娣,你身上还有多少钱?"这一句话使陈兰摸不着头脑。邓子恢微叹了一口气说:"我无以回报乡亲们,想请大家吃顿饭。"陈兰理解丈夫和农民兄弟的鱼水情,不假思索地把身上所有的钱交给丈夫。邓子恢让人用这些钱买了面条,请来面黄肌瘦的乡亲们到自己的老家饱餐一顿。
在家乡农村的所见所闻,无疑震撼了邓子恢。回到北京后,邓子恢及时给中央汇报了闽西调查的详情。之后,他又到广东、广西、河南、安徽等地调查研究,正式提出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包产到户"政策。这项英明决策在受灾的安徽宿县实施以后,粮食产量大增,老百姓再不忍饥挨饿了。
邓子恢高兴之余,派出工作组前往宿县写出了《关于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得到刘少奇等同志的支持。然而在这之后,形势却朝着邓子恢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
天道酬"情1962年1月,中央在京召开7000人大会,批判了安徽一些灾区实行的责任田试点。安徽省委书记希圣被调离,省委班子重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朋友纷纷劝邓子恢"好自为之"。
作为一名洞若观火的政治家,邓子恢自然不会不清楚当时的风向如何,他当然也记得彭大将军的"前车之鉴"。但他认为:"责任田是于民有利的事情,既然于民有利,那还怕什么?"于是,在这年夏天召开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还是毅然向中央推荐饱受严厉批判的包产到户责任制。
结果,他的正确意见不但没被理解,反而被不公正地指责为右倾、和中央"唱对台戏"、"刮单干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对邓子恢的批判逐步升级,他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连同他这个部长一起被撤销。随后,他又被免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一个人民爱戴的有功之臣遭此厄运,这使陈兰十分难受。一日邓子恢回来得很晚,她急忙迎上去,用发颤的声音小声问道:"怎么,又挨批了?"望着妻子的泪眼,邓子恢心中不禁一酸,但他很快就克制了自己的情绪,装出不在乎的样子说:"挨批是小事,关键是全国的老百姓要倒霉。
陈兰默默地看着身体羸弱的丈夫,极力安慰道:"老李,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往宽处想,千万不要想不开,我相信总有一天党会明白过来的!
随后"文革"的浪潮越来越猛,除了精神折磨,邓子恢还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毒打。只有回到家中,他才似乎找到了一个较为安全的港湾。搀扶丈夫躺在床上,陈兰用毛巾擦去他嘴上的血迹,又见他身上伤痕累累,禁不住痛哭起来。
周恩来得知邓子恢被打,指示警卫战士保护邓子恢,规定批斗必须有中央文革的介绍信。他告诉陈兰:"今后哪个造反派组织要批斗邓老,你就讲他有病不能参加,如果问题不能解决,打电话向我报告。
1970年,邓子恢被林彪一伙强行送到广西桂林。邓子恢原来体弱多病,经过几番折腾后,病情加重,经常发烧和腹泻,加上多年糖尿病的折磨,体质每况愈下,骨瘦如柴,桂林的医疗条件又差,治疗困难。陈兰心急如焚,建议邓子恢立即给周总理写报告,要求回北京治病,可邓子恢摆摆手说:"这样不好,会给周总理添麻烦……"陈兰见说服不了邓子恢,急了,大声说:"邓老,这不光是对你个人负责,而是对党对人民负责,你不写,我写!
周恩来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广西安排邓子恢回京治病。可林彪江青之流却连一些急需的药品也不让给他供应。1972年12月10日,被"彻底打倒"、不再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邓子恢含冤溘然长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在中国农村普及,农村走上了符合中国客观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亿万农民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利益之时,该没有忘记"包产到户"的首倡者邓子恢吧?!
1981年的春天,国家正朝着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前进。一天,年过花甲的陈兰忽然听到寂静的窗外响过什么声音,那样的震撼人心。陈兰屏住呼吸,吃惊地听着广播:
"中央认为,邓子恢同志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我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工作方面有过巨大贡献,他和他所主持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都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他对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大都是正确的,过去党内对他和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批判、处理是错误的,应予平反,强加的一切不实之词,应予推倒,恢复名誉。
这是党中央的声音!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通知!陈兰一时激动起来,站在邓子恢的遗像前,泪如泉涌,喃喃地说:"老李呀,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她忽地感到遗像上的邓子恢朝她微笑了。
在邓子恢去世的近20年来,陈兰时刻关注着中国农村的改革,在一次次亲临农村参观,在一次次地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农民兄弟打交道中,她似乎总能听到丈夫的心跳---是的,丈夫没有死,邓子恢没有死,他的心始终和中国农民一起跳动着。
邓子恢,1896年生于福建龙岩。他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我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建国后,历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文革"中,他因首倡"包产到户责任制"饱受迫害。1972年12月,邓子恢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