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华人成就经典美国梦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尽管在全球显卡芯片业已是领袖人物,但对于大多数非游戏爱好者来说,不管是黄仁勋(Jen-Hsun Huang),还是他的Nvidia,都是相当陌生的名字,至少远不

尽管在全球显卡芯片业已是领袖人物,但对于大多数非游戏爱好者来说,不管是黄仁勋(Jen-Hsun Huang),还是他的Nvidia,都是相当陌生的名字,至少远不如英特尔那么耳熟能详。所以很多媒体写到黄仁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时,通常都从《财富》2001年推出的那版《40岁以下的40位富翁》说起,因为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巧合。

这一年,《财富》打破常规,上榜的富翁不仅有等企业家,还是各路明星。黄仁勋以5.07亿美元的身价,排在这个榜单的第12位,第13位刚好是大名鼎鼎的迈克尔·乔丹,身价3.98亿美元。巧合的是,黄仁勋与乔丹刚好同年同月同日生,即1963年2月17日。

在这个40人榜单上,只有两名华人。黄仁勋成为继雅虎的杨致远(以7.21亿美元排在第8名)之后,当之无愧的华人IT英雄。而黄仁勋在硅谷,乃至全球IT界的影响力,并不在杨致远之下。

黄仁勋不仅是Nvidia的创始人,还一直担任首席执行官。在他的率领下,Nvidia从1993年一家IT业的无名小卒,只用8年时间,即到2001年营业收入就突破10亿美元。其芯片出货量从100万枚到1亿枚,只用两年多时间,速度远远超过英特尔,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半导体公司。

不仅如此,黄仁勋提出,Nvidia的显卡芯片每6个月功能翻一倍,而且说到做到,比英特尔的摩尔定律快三倍,成为显卡芯片业的“黄氏定律”。其新版的GPU(亦称图形处理单元)已经集成1.2亿多晶体管,比英特尔奔4几乎多一倍。从好莱坞的《金刚》《蜘蛛侠》等电脑特技特效,到美国航空航空局的火星探险,背后都是Nvidai的专业图形芯片,而不是来自英特尔。

黄仁勋不仅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工程师,满腔热情的科学家,他还是集创业者,创新者及企业家于一身的IT英雄。正是在他的运作下,Nvidia不仅成功地打破了英特尔的大集成战略,活生生开辟出显卡芯片市场,还成为无可争议的行业领袖。而且,其发展的势头之快之猛,令英特尔及所有对手都肃然起敬,严阵以待。

黄仁勋以一个普通的华人,成就了一个经典的美国梦。但是在这个令人羡慕的美国梦背后,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艰辛。

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台湾,父亲是一位化学与仪器方面的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教少儿英语。黄仁勋回忆说,母亲外语并不好,买了一本韦伯字典,天天背单词。

虽然家境不太宽裕,但黄仁勋9岁之前还算一切顺利。

9岁那年,黄仁勋的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全家搬到泰国。由于身在异乡,总觉得不太稳定,父亲出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考虑,决定把他与哥哥送到美国去,交给当时已在美国华盛顿州塔克玛市落脚的舅舅。

据黄仁勋后来回忆,当时父亲与舅舅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因为工作繁忙,经济困难,黄仁勋父母都没有同行,惟一能在路上照顾他的就是比他大一岁的哥哥。

于是两个外语结结巴巴的孩子,两眼摸黑地被空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美国。接下来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苦难电影。两个孩子荡然地站在芝加哥国际机场,不知道怎么转机,于是哥哥叮嘱弟弟留在原地看行李,自己强装成大人一样,连说带比划地去找人询问。

近一个小时之后,哥哥才问明白,然后带着弟弟搭上前往舅舅家的飞机,但是舅舅家的情况根本没有父亲想象中那么好。事实上,舅舅家已经多一口人也养不起。

就算再苦再心疼,黄仁勋的父母也不同意两个孩子回国,于是就托关系,将他们两个安排到了肯塔基州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远在泰国的父亲哪里知道,这个所谓的乡村学校,其实更像一个坏孩子教养院,一个600人的村子里,有300人上学,每个人都有刀。黄仁勋的室友就是一位全身刺青的家伙。

黄仁勋有一次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回忆说,自己与哥哥正处于淘气的年龄,经常爬房顶,跟窗户,偷吃糖果等,跟着教养院那帮孩子,他们学会了所有的脏话。“所有人都抽烟,所以我也抽。”

不过也有报道说,这段岁月锻炼了黄仁勋的领导力与适应力,因为他不仅能与大他7岁的、浑身刀疤的室友和睦相处,还能教他怎样读书。而他自己经常在学校要求所有人做礼拜的时间,躲到衣橱里,等大家都走后独自看书。

为了谋生,哥哥在附近一家烟草农场干活,弟弟放学后负责清扫男生宿舍,包括厕所。由于经济困难,两个孩子想念父母时,只能把想说的话录成带子,寄回泰国。这样的日子持续两年。

黄仁勋后来说,这两年他上了危险的一课,自己不仅没有变坏,而且学会了独立、适应与坚强,对他后来创立与经营Nvidia,都有帮助。

1974年,黄仁勋的父母终于移民到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人再次团聚,黄仁勋也很快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课:专注与竞争。

回到父母身边后,黄仁勋不仅有机会上正规学校,还有机会打乒乓球。他很喜欢这项运动,几乎每天放学后都位于波特兰市区的一个俱乐部打球,而且成绩不错,还曾被当地的《运动画报》报道过。

黄仁勋的球越打越专业,开始参加各种比赛,渐渐领会了竞争与专注。在2004年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时,黄仁勋曾回忆过这一过程。

“13岁那年,我第一次有机会打美国乒乓球锦标赛,但是等我到了拉斯维加斯,我的心就不在比赛上了。这个城市太美了,我一晚上根本没睡觉,也没为比赛做什么准备,就沿着商业街来回逛。所以后来只记得第二天比赛输得一塌糊涂,具体怎么输的,一点也想不起来。直到今天,我还后悔没有集中精力比赛。”

黄仁勋喜欢总结,他回忆说:“我回去之后就不停地反思,后来发现自己输就输在不专注。”

有所思,有所进。黄仁勋开始以专注的态度对待乒乓球,乒乓球也给了他适当的回报。15岁那年,他在美国乒乓球公开赛上获得双打第三名。

黄仁勋差点成为职业乒乓运动员,而这一点就差在学术上。黄仁勋说:“我喜欢乒乓球运动,但我一直更喜欢学术。”

黄仁勋这句话是有据可考的,因为在接受乒乓球专业训练的同时,黄仁勋不仅没有放弃学业,反而比一般人学得还好。他15岁在乒乓球比赛中得奖后,马上挂拍。16岁那年就考上了勒冈州立大学。从中不难推测,黄仁勋不仅天资聪颖,而且精于时间管理。

在勒冈州立大学,黄仁勋主修电子工程。一方面是因为黄仁勋喜欢技术,另一方面时间已经快到1980年,英特尔已创业近20年,微软也有5年历史,苹果即将推出MAC电脑,IBM如日中天,即将开启个人电脑时代,电子,IT专业的前景在美国已相当光明,相当诱人。

通过4年学习,黄仁勋不仅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足以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还在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实验室,结识了第一位女友,也是现在的妻子Lori。而当时的黄仁勋刚刚20岁。

Lori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她之所以答应嫁给黄仁勋,因为黄仁勋许诺,他到30岁会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还曾有人专门就此事向黄仁勋求证,他没承认,也没否认。

1983年,黄仁勋大学毕业。电子工程专业的前沿阵地在硅谷,所以黄仁勋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搬到硅谷,并成功应聘AMD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

虽然当时AMD与英特尔都远不如今天知名,但已经都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半导体(芯片)公司。在AMD,黄仁勋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工程师,踏上了芯片业的前沿阵地。

在为AMD工作期间,黄仁勋有机会接触芯片业前沿技术,但更有价值的还是在一堆博士中间,聪明的黄仁勋发现了自己有诸多不足,必须深造。

1984年,即工作第二年,黄仁勋就开始留意各种深造机会,刚好当时在IT界享有盛誉的斯坦福大学推出一个合作项目,允许他全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修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

黄仁勋马上报名。经过长达6年的艰苦努力,199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硕士。

但这个硕士学位还远远不是黄仁勋6年中最大的积累。

1985年,在为AMD效力两年之后,黄仁勋跳槽到另一家电脑芯片制造商,LSI Logic。LSI Logi不像AMD及英特尔那样专注于微处理器开发,而是更偏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功能,在专业角度上与硅谷著名的SGI更接近一点。

这一年,在IBM和苹果的推动下,个人电脑已经开始风起云涌;英特尔的格鲁夫与摩尔面对日本半导体厂商的激烈竞争,决定彻底转型,专攻个人电脑微处理器,踏上电脑芯片霸主之路;微软的DOS刚刚流行,距Windows95还有10年。

而在图形芯片市场,一片混沌未开的感觉。因为当时就连对图形处理要求最高的游戏机与工作站,也都未进入2D时代;后来成为Nvidia最大对手的ATI,这一年也刚刚创业,而据创始人何国源介绍,他之所以选择做图形处理器,只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低,成本小,看中这一行的人少。

年仅22岁的黄仁勋当时刚刚接触图形芯片,对市场一知半解,但有一点他非常清楚,就是为自己创业积极准备。

加入LSI Logi之后,他首先从技术干起,做一名图片处理芯片工程师。但他用两年时间掌握前沿技术后,马上主动要求调到销售部,并很快以出色的业绩晋升业务部主任,“系统集成芯片”(system-on-a-chip)总负责人等高级职位。

黄仁勋说:“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是我曾经做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你们公司有什么团队,他们只关心一件事,就是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除此之外,在LSI Logi的8年,黄仁勋还得到很多东西,比如谈判经验,融资方式,团队管理等,几乎都是创业者与企业家所必须的。

黄仁勋在LSI Logi平步青云,但到1992年底,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机会摆到面前。

黄仁勋在为LSI Logi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克里斯(Chris Malachowsky)与普雷艾姆(Curtis Priem),两人以前都是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的工程师,离开太阳后,一直还为太阳做一些合同研发与设计等,但两人渐渐觉得这样外包的小活干起来不过瘾,想成立一家图形芯片公司。

克里斯与普雷艾姆找到黄仁勋,希望年龄虽小,但既懂技术又擅管理的黄仁勋能加盟,一起创业,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而此时年届而立之年,在LSI Logi干了8年的黄仁勋正摩拳擦掌,准备开创自己的天地,三人一拍即合,黄仁勋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担任副总裁,普雷艾姆担任首席技术官。

1993年1月,Nvidia正式成立。

据说,黄仁勋还把第一天上班的时间定在2月17日,刚好是他30岁生日。不管是有意,还是巧合,黄仁勋兑现了自己30岁拥有自己公司的诺言。

在1993年进军图形芯片,是一个非常大胆,但还不算极具开创性的主意。据Bay Area公司图形芯片业的分析师乔恩(Jon Peddie)回忆说:“当时黄仁勋还专门打电话,咨询关于图形芯片市场与未来的情形,我告诉他,这个市场上还没起步已经乱成一团了,现在已经有将近30家公司,你最好别干这个。”

黄仁勋后来给乔恩开玩笑说,那是他没有采纳的最好的建议。

1993年,英特尔刚刚推出80586,并给这个系列取名奔腾。这位芯片巨头当时最大的努力就是甩开AMD,至于图形芯片,它还无暇顾及;SGI仍然只给一些工作站提供图形加速器;LSI Logi也尚未专做图形芯片;已经成立8年ATI自己仍没什么产品,仍在吃代工(OEM)市场;Matrox尚未专做显卡;Rendition(1993年成立)以及后来掀起3D革命的3Dfx(1994年成立)尚未出生。

连微软的Dos系统都还尚未一统天下,更谈不上什么标准。

更何况,当时显卡与声卡集成在一起,尚未形成专门的独立芯片市场。可以说,图形芯片市场接近于一张白纸,白得连一个箭头都没有。

这是黄仁勋领跑的好时机,黄仁勋也很清楚这一点。

黄仁勋费尽周折,拉来风险投资之后,马上组织研发,力图掀起一场革命。1995年,Nvidia终于推出第一款图形芯片产品NV1,但出乎黄仁勋预料,NV1没人叫好。

后来通过总结,黄仁勋才意识到,此时的NVidia还欠缺很多东西。首先,在摩尔定律主宰的IT界,两年时间才开发一款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失败。其次,NV1并不是专门的图形芯片,它集图形处理、声卡及游戏操作杆等功能于一体。还有,Nvidia只是一家无名小卒,没有几家显卡生产商愿意跟它走。

最重要的,NV1选择了只有几家游戏机公司看好的正方形成像技术,而其它公司有的选择三角形,有的选择多边形,没有标准,也没有龙头。

参与NV1研发的Nvidia副总裁克里斯回忆说:“我们最大的错误是NV1采取了集成战略,在显卡上集成了声卡、游戏柄等多项功能,而当时的个人电脑市场正力图将三者分开。”

黄仁勋后来也承认,NV1的多项技术都非常领先,但这个产品是失败的,因为主流变了,我们根本卖不出去。

当时最大的主流不是来自3Dfx,而是在整个图形芯片业群龙无首,没有标准的时候,微软推出了Windows95,很快风行世界,成为操作系统的霸主,全球几乎所有软件与硬件开发商都转向Windows95。更重要的是,微软这一年趁机收购一家英国的图形标准公司,利用对方的技术,很快开发出属于微软的图形接口Direct3D标准,支持多边形成像技术,很快号令天下。

而英特尔仍在致力于大集成战略,没有意识显示芯片独立的契机。

微软这一招无异于宣布,黄仁勋跑多快都白跑了,因为它已经确立了新方向。

而此时,Nvidia第一批风险投资已经花得所剩无几,黄仁勋只能痛苦地宣布裁员。

黄仁勋试图再拉一批风险投资,但失败了。而就在Nvidia揭不开锅的时候,游戏机巨头世嘉递来了橄榄枝。

1995年,索尼还没有推出PS,微软更没有进军XBOX,所以日本游戏机巨头主要就是世嘉与任天堂。当时,世嘉刚好推出一款新游戏机,叫土星,准备用它大战市场。

巧的是,Windows95在日本还没有流行,而土星刚好支持正方形成像技术。更巧的是,NV1附加功能中的游戏操作杆就是以世嘉为模本。所以世嘉就找到Nvidia,请它开发土星游戏机的第二代图形芯片,并给了700万美元订金。

黄仁勋自己都承认,如果当时没有世嘉这700万美元订金,Nvidia肯定早就消失了,但即便有了这700万美元,NVidia同样差一点消失,因为Nvidia仍然对自己的技术执迷不悟,气得世嘉差点解除合同。

更重要的,历经一年多时间研发出来的NV2几乎就是个废品,因为市场上已经有明确的标准,而这款产品与主流格格不入。

时间转眼到了1997年,比Nvidia还晚成立一年的3Dfx凭借Voodoo,已经震惊世界,将显示芯片业带入了3D世界。市场上更涌现出近百家显卡公司,其中从事显卡芯片开发的不少于50家。

此时,已经4岁的Nvidia仍在死亡线上徘徊。

如果说,过去4年,Nvidia及整个显示芯片业见识了黄仁勋的顽强与运气,那么接下来4年,黄仁勋向世界展示了他的灵活、精明与凶狠。

黄仁勋发现Nvidia的技术方向不对,马上换掉首席科学家,另请高明,请到后来多次获奖的大卫·科克博士(David Kirk),并破釜沉舟,组织了一个在显示芯片业非常庞大的研发团队。

Nvidia开始面向主流标准,开发最高端的图形芯片,悄悄地与最领先的3Dfx展开王者之争。

1998年2月,经过近两年的默默努力,Nvidia推出了第三代产品,NV3,即Riva 128。这是一款全新概念的显示芯片。因为黄仁勋志在称王,所以只瞄准3Dfx的技术,坚决不走3Dfx的老路。3Dfx的Voodoo系列采用PCI,Riva 128就大胆采用当时仍处于试验阶段的AGP概念。

3Dfx在明处,Nvidia在暗处,所以Riva 128在显示性能上与Voodoo不相上下,令业界侧目。

黄仁勋早在1997年,就已经亲赴台湾,与众多重量级显卡生产商结成联盟,所以NV128一经推出,马上就能大量出货,而且价格比Voodoo系列低好几成,很快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市场。

黄仁勋又很快推出NV128的简单升级版,即Riva 128zx。而这次升级只是为黄仁勋放狠话做铺垫。

黄仁勋公开表示,Nvidia将超越摩尔定律,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倍。这个速度相当于摩尔定律的三倍。他说到做到,1998年秋天,Nvidia推出Riva 128真正的升级版,取名Riva TNT,而TNT则是尽人皆知的炸药,颠覆了IT界畅销多年的摩尔定律,树立了显示芯片业自己的标准。

黄仁勋不是说着玩的。Riva TNT真的成了显示芯片业的炸药,它功能超强,被称为超级显卡,比3Dfx同期推出的Voodoo2功能强许多,至今仍是显示芯片史上的经典产品。

还没等不可一世的3Dfx回过神来,半年之后,即1999年2月,黄仁勋又率领Nvidia推出功能更加强的TNT2,功能上再次远远超越Voodoo系列,成为显示芯片上技术最先进的产品,彻底奠定了Nvidia的高端与专业地位。

3Dfx败局已定,而其它厂商,包括ATI、SIS等,还不足以成为对手。因为黄仁勋没有留给他们跟风的空间,他推出的TNT2既有ULTRA加强版,还有标准版,以及TNTM64及TNT2 VANTA,橫扫高中低端。

结果,黄仁勋只用两年的时间,就颠覆了整个显示芯片业。

黄仁勋料到对手们肯定会反扑,所以1999年底,他没照常理出牌,而是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构的显示芯片,即革命性的Geforce256,令对手们措手不及,迅速将显示芯片业带入了GPU时代。

1999年1月,Nvidia凭借全新的显示芯片理念与技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败下阵来的3Dfx,开始重复NVidia在1995年前后的错误,即自以为是地封闭开发,结果产品无人问津,公司很快陷入亏损。

2000年12月,已经实力雄厚的黄仁勋以7000万美元的现金,及100万股Nvidia股票,将3Dfx收入囊中,成为显示芯片业当之无愧的王者。

在书写了一个创业与颠覆性创新的传奇之后,黄仁勋接下来又创造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神话。

1998年初,Nvidia的显示芯片出货量只有100万枚,而到2002年初,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亿,到2004年已经突破3亿枚。

在收入方面,Nvidia只用8年时间,即到2001年收入就突破10亿美元,成为最快达到10亿美元的半导体公司。到2005年,其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23亿美元。

不过,对手还是有的。在收购3Dfx之后,Nvidia一统江湖的日子没过多久,由另一位华人何国源如梦方醒,迅速调整ATI的战略,成为Nvidia新的强劲的对手。而随着GPU功能的不断扩大,英特尔早不敢静观其变,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