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的子女】张学良与赵一荻唯一的孩子张闾琳重游大帅府
核心内容:林俊德的子女,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男,福建永春人,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年生活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靠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专业是机械制造,单位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
1963年5月,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并担任组长。这项研制工作只允许有一年多的时间,工作条件差,但按期完成了参试前的全部的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并参加了首次核试验。
为国铸核盾
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林俊德是“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们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一年后成功用于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胜利实现了既定目标。
连克难关
1987年,林俊德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
武器试验中,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中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20纪90年代,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因病逝世
2012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但是他拒绝接受手术。
2012年5月26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2012年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
2012年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2012年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2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离开人世。
据《华商晨报》报道:75岁的张闾琳一直在给张氏帅府里的每一处建筑拍照,他是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闾琳不大懂汉语,也不会写汉字,但他的身份却很特殊———他是张学良与赵一荻惟一的孩子。
9月20日,张闾琳偕夫人陈淑桢、长子张居信来沈出席了在辽宁大剧院举行的纪念张学良将军逝世三周年暨张学良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他和家人回到张氏帅府进行参观,此前他 曾于1994年“回过家”。昨天上午阴雨连绵,张氏帅府里略显阴冷潮湿。在大青楼,张闾琳在张学良的照片前站了好久,他掏出相机“咔嚓———咔嚓”地照个不停,谈及帅府印象,张闾琳高兴地告诉记者:“没有变,还是老样子!”
张闾琳夫妇逗留时间最久的莫过于赵四小姐楼。上一次他来沈阳时,其母还特意叮嘱让他到这里来看看。而此次老人已故去,故地重游,张闾琳更是感慨万千:“我的母亲曾经回忆说,她能够从这里隔着窗户看到大青楼的灯光,”老人端详着那扇古旧的窗户这样说道。
张闾琳1930年11月28日生于天津协和医院,不满周岁因战争而南下,不足十岁又因其母陪父软禁,而被寄养在赵一荻美国朋友处,后为美国太空署高级工程师。他共有两个儿子,巴比和罗比,他们的中文名字为居信和居仰,目前张居信为美国著名IT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