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骗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把“老虎”牵进笼子里
袁亮从事的煤矿井下瓦斯研究,说白了就是研究煤矿开采过程中采场内的应力场、裂隙场和瓦斯场的变化规律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说穿了就是在与死神打交道。多少年了,自从有了大规模煤矿井下开采,就伴随着瓦斯,伴随着煤矿工人的生命,袁亮就是在同瓦斯这个夺命“老虎”抗衡。
近30年的苦苦求索,近30年的生死较量,终于,他把一个个沾着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数据,他把几代人早在多年前的设想和假说变成了他著名的“煤与瓦斯共采”,这一实践和理论体系让肆虐的老虎乖乖投降。
●波兰国家中央研究院院长,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杜宾斯基说:袁亮先生提出的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是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
●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钱鸣高说:袁亮是我国第一个完整地在一个矿区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将瓦斯变害为宝的人。
●2009年12月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给袁亮发来的贺信中说: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不仅是您个人的光荣,也是煤炭行业的光荣。
●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说:袁亮的成就有目共睹,他的科研成果让快速发展的淮南矿业集团后劲更足。
袁亮的头衔,实职的很多: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常务副总经理,集团董事会成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亮的头衔兼职的也很多: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安徽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9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忽然辞去了两个重要的实职:淮南矿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什么这样做?他的解释是:院士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要全力以赴地继续做好煤与瓦斯共采适用于行业各种地质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发,做好深部瓦斯治理、地压、地温治理等重大的专项科研课题研究,把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做好。
我们的采访就从他的科研课题切入,采访地点由淮南矿业集团改成了合肥机场候机室,这个变化是险些与袁亮擦肩而过临时作出的调整,也源于新院士的细心。本来,按照淮南矿业集团宣传部门的安排,记者订好了12月9日上午飞合肥的机票,中午到达淮南后直接采访袁亮,不料袁亮忽然接到去北京开一个重要会议的通知,他的机票是12月9日下午3点30分的,因为他必须要在当天晚上赶到北京。
当淮南矿业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孙学海告诉记者可能在淮南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采访袁亮时,记者的心里顿时没了底:这么短的时间到底会让这个49岁的年轻院士说出哪些最直接的感受?在采访之前记者也听说,本来,为人谦虚,处世一贯低调的袁亮就不想接受采访,是集团的决定让他改变了主意。
没想到,记者下飞机后立即听到了一个消息:袁亮下午1点多便提前从淮南赶到合肥机场,为的是省去记者从机场赶往淮南的时间。完全是“挤出来”的近两个小时面对面采访让记者领略了袁亮院士的风采。
被工作人员催促登机的袁亮叮嘱孙学海:配合好,接待好!又转向记者:工作是大家共同做的,到淮南多采访采访大家,千万别把我个人写过了,可以的话在稿子发前给我看看……接着,出现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情节:北京的记者在合肥机场为安徽煤炭系统历史上的第一位院士去往北京送行。
赶往淮南的路上,孙学海告诉记者,他与袁亮在淮南矿业集团共事多年了,这个领导就是这么个性格:严谨,一如他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风格;心细,一如他平日待人、处事的习惯。
上篇诱虎出洞——迎险上,不进则败
袁亮所在的淮南矿业集团很早前就很有名:地质条件极差,高瓦斯矿井,事故多发。现在的淮南矿业集团更有名:不说其业内外闻名的塌陷区治理、循环经济和煤电一体化战略,仅在瓦斯治理方面,矿区十几年来成功避免了瓦斯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淮南矿业集团的“名气”,还在于它曾经瓦斯事故的典型性和如今治理瓦斯经验的可学性。我国煤矿70%以上为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淮南矿区瓦斯治理等技术取得突破后,国家给予高度关注,2005年、2008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煤监局等先后2次在淮南召开现场推广会。
“正是多灾多难的淮南成就了袁亮,淮南是被瓦斯逼出来的,袁亮是被淮南逼出来的。”请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谈谈袁亮,直言快语的他抛出了这样的开场白。
“1993年,袁亮还在淮南矿务局谢一矿任副总工程师,我相中了这个小伙子,当然,不仅包括他的技术水平,也包括他的政治智慧。决定把他从矿里调到局里时,我让他在技术和行政两条路上选择,我还记得,袁亮当时就给了我答案:‘不用考虑了,我要走技术这条路!’嘿,这一下,走出个院士!”王源的嘴角挂着伯乐胜利的微笑。
选择容易,可与在淮南矿区肆虐了二十年的“老虎”斗,要真刀实枪,没硬功夫,没看家本领,谁也不敢,谁都不行,就是天王老子,“老虎”认你吗?袁亮不是初生牛犊,但他不怕“虎”。 “瓦斯不治,矿无宁日。二十年,400多条生命的代价,淮南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在矿上工作时,我曾4次在井下目睹了矿工生命被瓦斯事故吞噬的惨痛场面,至今刻骨铭心。
”下定决心与“老虎”决战的袁亮先从了解“虎”的习性做起,淮南矿区瓦斯资源量达6000亿立方米,每分钟瓦斯涌出量达1100立方米以上,居全国前列,足可见这只“老虎”的威力。
没有不透气的煤层,只有不到位的认识,袁亮组织科技人员对淮南矿区的瓦斯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确定了瓦斯治理的主攻方向,按照科学规律大胆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从感性和理性上对瓦斯进行了重新认识:把“老虎”先引出洞,然后再牵着它走!
1996年至2003年间,一个个对付瓦斯“诱虎出洞”的科研成果问世了。针对淮南矿区复杂条件煤层群开采,煤层原始透气性差、松软、瓦斯含量高、压力大,瓦斯抽放极其困难,开采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等实际,袁亮先后完成了“复杂特困条件下高瓦斯煤层群瓦斯抽放理论研究与实践”、“淮南矿区开采煤层顶板瓦斯抽放技术研究”、“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厚煤层远程卸压瓦斯抽放技术”等20项瓦斯综合治理的重大研究应用课题,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就有6项,2003年12月,袁亮获得第12届孙越崎能源大奖。
1995年便和袁亮在一起工作的老搭档李平最了解袁亮,想当年,李平是受了袁亮的“诱惑”才来到淮南矿区工作的。1991年,被中宣部、国家教委评为“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袁亮和其他成员一道在李平读研究生的淮南矿业学院演讲。
讲台上袁亮“到淮南矿区大有作为,淮南矿区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最好的平台”的切身感受深深感染、打动了李平,随后,研究生毕业的李平也像袁亮当年一样,背起行囊,放弃了许多去条件优越单位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了淮南矿区。
疑难杂症才能造就“名医”,在淮南矿区这块热土上,李平已成长为淮南矿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平这样评价他的引路人袁亮:“他的技术思路是不能就瓦斯治理瓦斯,否则永远治不了瓦斯。他除了有超前的思想,还非常讲究技术民主,我去他办公室,经常看到他正在图纸上勾画,见到我肯定会拿着图纸与我商量,这个办法行不行,问我还有什么更好的主意。
有时候,我们也为一个技术问题讨论很久。”在袁亮还在矿上工作时,对技术的执著就让他养成了不休节假日、不在井上办公的习惯,甚至在自己新婚,在孩子还很小时,这些习惯仍然“雷打不动”。
早些年,矿区治安条件不好,家人怕他深夜下班回家不安全,还专门给他买了个防身用的“电棍”。袁亮的妻子,安徽蚌埠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成全袁亮的追求和事业,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心甘情愿地陪在袁亮身边,至今仍默默无闻地在矿区做着一名普通医生。
为优化完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很快,袁亮带着他的团队在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成果被鉴定为国内外首创。
掌握了“老虎”的活动规律,“老虎”不再发威了。王源向记者介绍了2008年淮南矿业集团的一组数据:煤炭年产量6043万吨,而十几年前还一直徘徊在1000万吨左右;瓦斯抽采量由10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抽采率由5%提高到48%;连续十二年避免了瓦斯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
1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淮南矿区瓦斯超限109次,今年截止到11月底,瓦斯超限39次。明年,我们计划将瓦斯超限次数减到20次左右,到2012年,争取实现瓦斯零超限。”有了科学技术的保障,王源有了底气,袁亮更有了信心。
中篇与虎周旋——拼实力,志在必得
2009年10月29日,北京。2009年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答辩大会会场。场上80余名评委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院士,也均是我国学术界泰斗和学科带头人,面对他们,袁亮镇定而自信地陈述着自己的学术观点及科研成果。
答辩结束后,还有8分钟的回答问题时间,回答院士们的提问,另外还有2分钟自由陈述时间。“各位院士,煤与瓦斯共采在淮南矿区取得了成功,但我清楚地认识到,煤与瓦斯共采研究成果要在全国煤矿进一步推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对不同矿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使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能够适用于我国各类条件的煤矿。
为此,我会继续踏实地与同行一起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煤矿安全开采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12月14日,记者采访袁亮崇拜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世宁时,今年已经76岁的老院士还记得那天袁亮精彩的2分钟自由陈述。“袁亮能有今天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我认识他二十几年了,非常了解他的经历。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婉言谢绝进京,婉言谢绝留校任教,坚决要求到条件艰苦的淮南矿区工作,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井下工作危机重重,但他没有逃避,没有畏惧,他把井下当成了试验室,坚决同瓦斯斗争,他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也经历过矿难。
有一次在处理井下事故时,很多人都吓跑了,只有袁亮坚持到最后。任何科学理论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袁亮做到了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
与“虎”周旋,稍有不慎就会被“老虎”咬中,但袁亮却认定一点:依靠科学技术,在与“虎”的较量中,他一定会是最后的赢家。基于淮南矿区低透气性高瓦斯的煤层的开采条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原理,打破传统的煤矿自上而下的煤层开采程序,设计了制造煤体松动卸压的开采方案,提出了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路线。
这是一次煤矿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简单、通俗地讲,就如同量身给老虎做了个笼子,然后再把瓦斯这个“老虎”牵进笼子里,进了笼子里的“老虎”还能由着性子吗?
可是,当这一方案提出时,质疑声一片:能行吗?失败了怎么办?太冒险了吧?“失败,责任我来担!”袁亮的回答掷地有声。
由抽放到抽采,一字之差,其中的艰辛与挑战也许只有袁亮最清楚。“我们再不能与瓦斯拼刺刀了,拼刺刀的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煤与瓦斯共采是淮南矿区综合治理瓦斯的一条必经之路。”实验,失败,再实验……煤与瓦斯共采的每一项技术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
2007年情人节那天深夜,袁亮接到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薛俊华的短信,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工艺——采空区充填留巷的实验刚刚在井下成功了,薛俊华高兴得流泪。袁亮看着短信,心中五味俱全,要知道,这项实验他们整整失败了8次。薛俊华想说,9真是个吉祥的数字,情人节真是个好日子。
“我们的思维是常规的时,袁总的思维是发散的;我们的思维是发散的时,袁总的思维是爆炸的。他不仅教给了我们治理瓦斯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了我们做人、做学问的准则,他要求我们做到三点:家庭和谐;孝顺老人;做学问要严谨,在论文上就是引用人家的一个数字也一定要注明出处。”教书育人、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与致力于瓦斯理论研究,重视结合实际的学者品格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薛俊华这些跟随袁亮与瓦斯搏斗的人。
下篇降虎之路——走下去,长路漫漫
袁亮当选为院士之前,他在集团有个专门的正处级级别部门——总工程师办公室,这恐怕是在其他矿业集团根本见不到的,这是集团为了给袁亮的科研提供便利而专门成立的一个部门。2009年12月9日,这个办公室正式更名——院士办公室。更名是董事会的正式决定,当然,叫什么名字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责任更大了,毕竟,总工程师是属于淮南的,院士是属于国家的。
采访中,袁亮向记者表述最多的就是“感恩”两个字,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企业,感恩领导,感恩同事,感恩亲人。袁亮说,他这棵苗是在淮南矿区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他永远是淮南矿区的一员,煤矿队伍中的一员,这种感情,血肉相连。
袁亮对行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各地煤矿推广、应用,他还为各地提供技术服务;受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监局委托,在淮南组织了几十期“全国煤矿瓦斯治理、安全开采高层论坛”和瓦斯治理技术培训班,他亲自授课50余次,近6000人参加了现场学习交流;他主持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等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他成功地主持了两届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研讨会,研究成果受到国际采矿界的高度重视。
瓦斯是变化多端的,袁亮会继续在降“虎”的路上走下去。如今的袁亮更有了一种大展鸿鹄之志,一生搏击煤海的冲动。“好多人说,有两大行业最难做,天上的航天和地下的煤矿。的确,天上的事无法预测,地下的事更是难上加难,不变应付不了煤矿的万变。我们的科研之路会愈发艰难,彻底制伏瓦斯这个‘老虎’,还要走漫漫长路。”对未来,袁亮有清晰的思路和打算。
“何以解忧,惟有科技。”在淮南,记者不时从不同人嘴里听到这句话,这句由杜康酒广告改编的话不知谁是原创,但让记者感到格外真实和亲切。
袁亮走的是一条技术创新之路,过去是专家,现在是学者,但袁亮绝不是书呆子,他爱好广泛,是个“全才”,哲学、书法是他的最爱,他甚至还喜欢古诗词,能拉一手不错的二胡。袁亮爱才、用才在淮南矿业集团也是有名的,新庄孜矿副矿长、总工程师柏发松就是袁亮一手扶持起来的技术人才,走上“总工”的岗位时,他刚刚三十几岁。
“没有袁总的极力挽留,我可能早就离开淮南矿区了,研究生毕业来到这里后,我一度打过退堂鼓。那是1997年,我每月赚不到120元钱,而那时猪肉都7元钱一斤了,很多地方给了我优厚的条件,我决定离开这里。
”袁亮几次找到柏发松,促膝长谈的结果是柏发松留了下来,干得格外出色,给企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迎来了企业辉煌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