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钱易教授谈清华学术奋斗史
风雨百年,硕果累累 ——环境系钱易教授谈清华学术奋斗史
作者:学通社记者 张梅杰
2010年4月25日上午11时,继百年校庆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之后,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在主楼接待厅作了题为"振兴科技文化百年奋斗史——清华大学学术研究回顾"的报告。
该报告是百年校庆首场学术活动暨清华论坛第29讲,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主持。参与此次报告的有多家社会媒体、清华各届校友以及北京市中学生代表。报告前,顾秉林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辞,他指出:"首场论坛是清华百年学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并透露清华将会在未来一年内举办包括清华论坛、名师讲堂、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等共计百余场的学术活动,"可以说学术活动是百年校庆活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安排频率最高的系列活动"。
钱易教授称此次报告是一件"非常关荣、非常有意义的任务",报告中国,她分别从三个方面回顾了清华大学地学术研究史。
第一是:百年历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钱易教授把清华从建校至今划分为七个不同的时期。分别是:建校初期(1911~1937年),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5),复原时期(1946~1948),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1957),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时期(1958~1965),文革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
汇总总结了各个时期清华在科技学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如,初期时,国学研究院成果显著,四大导师著作颇丰;西南联大时期,恢复文理工科研究所,航天院在昆明建第二个风洞,物理学在相对论等领域"研究水平达到诺贝尔水平"(杨振宁语);复原时期,在实验设备、图书期刊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梅贻琦校长呼吁加强学术研究,建立23个研究所,大量海外校友如钱三强、钱伟长等返校任教;1952年,院系大调整,分出了文、理、农、医学院,清华被整合为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期间,水利系参与密云水库的设计,1964清华完成自行设计制造原子能反应堆;文革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代表成果有精仪系的双屏激光干涉仪;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家支持日益增强,学校科技硕果累累,获得国家级奖励400项,省部级奖励2050项,国家一等奖14项中我校获7项,代表成果有潘继銮教授领导研究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原校长王大中院士领导研究的5兆瓦低温控制试验堆。
钱易教授还特别提到了环境系黄霞老师及其学生的合作论文获得了环境学科最高级学术杂志ES&T的2009最佳论文奖。
第二是:人才辈出,代代相传,各科类学术精英累创佳绩,贡献卓绝。清华校友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领导人员,包括国家主席、总理、政治局委员及省市级干部等。各个学科领域的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占有很大比例。国家评比的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23人中有14人为清华校友。
钱易教授总结道:"清华培养出了17万多的毕业生,在祖国建设的各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创造,谱写了一页页人文科学技术的新篇章,我们说,在祖国近代发展的历史上,清华人书写了浓重亮丽的一笔,为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三是:人文日新,科教兴国,为人类光明未来创新不止,奋斗不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教育、科研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