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双春李青"难兄难弟"下楼难 老房欲圆电梯梦
日前,本报评论版刊登评论《让俞丽拿们不再为上下楼苦恼》,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几位老艺术家遇到的困难,并非偶然现象,其实反映了上海众多老人遇到的难题--多层住房电梯梦难圆。为此,记者前去走访了几处老艺术家、老知识分子的住处,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八旬笑星
上来了下不去,下去了上不来秋日的田林九村,金桂阵阵飘香。前天上午,记者来到其中一栋居民楼的601室,看望住在这里的滑稽界老艺术家童双春。三室的老公房虽然不大,但很温馨,厨卫均明亮,两只小狗陪伴着老艺术家。
童老耳不聋、眼不花,头发也未全白,除了步履有些迟缓外,风采不减当年。当记者问起他的年龄,他幽默地说:"我现在是勿二勿三(沪语八二八三的谐音),实足82,虚岁83。明年就要勿三勿四(沪语八三八四的谐音)了!"
从1986年搬来这里算起,童双春住了快30年了。他原本住在汉口路九江路,当时市文化局在田林新村建了这栋"文艺楼",他的搭档李青先搬过来,由于他们经常要一起排练、对台词,住得远不方便。于是,童双春也将市区的房子上交,搬到这里。
这栋六层住宅楼每层3户,共18户,住的都是文艺名家,如上海人艺的导演胡伟民、越剧院著名编剧徐进、唢呐演奏家任同祥、京剧名净赵文奎、京剧名家筱高雪樵、画家朱梅邨。而李青就住在他楼下的501室。"当时50多岁,一天上下楼六七次,也不觉得累。甚至还和小外孙比赛上楼谁跑得快!"童双春说。
童双春原本身体一直很好,而且心系滑稽艺术。从上海滑稽剧团退休后,他创立了太平洋艺术团,排演过很多大戏,2007年后又创立童双春艺术工作室,策划演出了多部滑稽戏。现在尽管他已经不再参加演出,但他还是白玉兰奖评委,经常要外出看戏、参加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双春爬六楼力不从心了,上楼一次要五六分钟,有时中间还要停一停。因为他患上了帕金森氏症,肌肉开始萎缩。"生活是天天向上,健康是每况愈下。"尽管如此,他每天仍坚持下楼一次,在小区花园里锻炼。也正因为他坚持锻炼,病情进展缓慢。
住在他楼下的李青,比他还要年长2岁,患有多种慢性病,也为爬五楼而深感苦恼。他除了早上出去一次买点心外,就闭门不出,甚至三四天不下楼,因为"上来了下不去,下去了上不来"。童双春和李青,几十年来都是艺术上的老搭档,到老来,两人又成了深受爬楼之苦的"难兄难弟"。
如果能够给所住的老房子加一部电梯,那就再好不过了。童双春和李青都这么想,需要出点钱他们也都愿意。童双春说,几年前,有关单位还曾把这栋楼作为加装电梯的试点,居委会也讨论了很多次,可是,一楼二楼的一些住户不同意,只得作罢。他还曾写过一封呼吁给老楼装电梯的信,想让楼里的住户一家家签名,不过最终没有寄出去。
"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去买电梯房。我喜欢田林的一切。"童双春说,女儿家有电梯,有时也接他去住,但他还是喜欢这里的老房子,因为他见证了田林地区从荒凉到繁华的发展变化。最近,解放日报在作田林变迁的报道时,还专门采访了他。但他还是觉得装电梯这件事很重要,要呼吁,"哪怕我这辈子乘不上,后面的人也是得益的"。
童双春说,周围朋友得知他的情况纷纷叹息:你现在还住六楼啊?"我是一没眼力,二没财力,三没魅力,到现在做人交关吃力!"
听童老轻松调侃自己的生活状态,记者的心情却难以轻松。
体院小区
"6 1"模式差点圆了电梯梦清源环路500弄,体院小区。上海体育学院退休干部王瑞茹和丈夫住在其中一栋"教授楼"的601室。王瑞茹的丈夫是篮球专业的教授,今年74岁,身材高大,他膝关节不好,上楼是一步一步挪上来的。别看体育学院的教授都是搞体育出身,年轻时都是运动健将,身体强健,可到老来同样饱受爬楼之苦。
王瑞茹他们的住宅楼是三个门栋连在一起的,一梯两户,每栋12户。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造的,1995年入住,属于最后一批福利分房。当时住进来的都是教授、副教授和处级以上干部,还有几位院领导。20年过去了,当时最年轻的教授现在也已65岁,年长的都已70多岁,如501的戴炳炎教授,已经77岁。
这几年,老教授们听说有老公房装电梯的做法,很振奋,而去年,他们差一点"圆梦了"。去年上半年,有人介绍来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说可以通过"6 1"方式,给他们的住宅楼装电梯。这个方案是:住户不用出一分钱,房地产公司对这栋住宅楼进行加层,加层的房子出售后所得用来补贴电梯安装所需费用。
房产商来看了他们的房子,认为非常合适,房子结构很好,可以加层,因此把这幢楼列为全市十幢试点楼之一。房产商还请来同济大学专家察看,拿出了改造设计图纸。第一次开会,3个门洞所有居民都来了,大家都很兴奋,也很心动。
可是后来又开会讨论时,意见就不大一致了,主要是一楼住户不同意。有的说:"装电梯,你们的房子升值了,我的贬值了。"还有一户三楼居民也不同意。这户居民原来是住在6楼的,因为爬不动楼而买到了3楼,现在觉得无所谓了。
王瑞茹等住在高层的居民希望一楼住户体谅一下楼上邻居的痛苦,可是没能说服他们。业委会主任甚至找过上海体育学院领导,请求支持,但院方提出了一个问题:六层楼顶上再加一层,新建的房屋产权归谁?
几个月后,由于住户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开发商便撤退了。王瑞茹的"电梯梦"也破灭了。
记者向王瑞茹介绍了上海已经成功的几个案例--不加层,直接加装电梯,每户分摊电梯安装费,从1万多元到3万多元不等。她很感兴趣,表示"10万以内我都能接受"。但是,她对于低层住户能否同意,没有信心。"实在不行,过两年就在附近租一间底楼房子吧。"她无奈地说。
专家建议
政府应当加强扶持力度看来,一二楼居民的反对,成为老公房加装电梯最大的拦路虎。不过,有一点可能许多人不清楚:不是必须楼内100%住户同意才行。依据原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出台的办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须经二次征询:第一次,增设电梯所在楼须90%业主同意,若涉及占用小区土地或专有部位,征得相关权利业主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第二次,改造方案和资金筹措方案,须加装电梯幢业主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签订改造协议。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上海已有好几幢多层住宅,成功装上了电梯。昨晚,记者采访了推动华怡园小区1号楼成功装电梯的静安区人大代表陆纯。陆纯介绍说,在华怡园小区1号楼成功加装电梯后,现在3号楼、4号楼也都行动起来,意向征询同意率已经达到100%。
那么,华怡园为何能做到底楼居民都同意呢?"主要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陆纯说,在第一栋楼成功装电梯的基础上,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他所在的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会有专人操办这件事。他们挨家挨户地去敲门,一次次地和底楼居民商量,这样慢慢地把工作做通。此外,安装电梯审批手续繁复,先后要敲46个章,周期至少一年多,陆纯和其他同志经常一趟趟跑政府部门,直到手续全部办完。
不过,陆纯认为,多层住房没有电梯,是历史遗留问题,对此,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如果有强制措施,那么,加装电梯就会好办得多。他说,新版《住宅设计标准》已经在上海正式实施,今后所有4-6层的新建住宅将设电梯。那么,能否出台法规,对于符合条件的既有多层住宅,强制规定加装电梯?在费用方面,政府能否再多承担一些?
记者手记
社区能否跨前一步?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调查老公房加装电梯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在30年前,能够从无煤卫的逼仄老房入住煤卫独用的公房,是一大喜事,谁会计较爬几层楼呢?可谁又能想到,30年后的今天,这一层层的楼梯困住了里面的老人呢?
今天,随着我们的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不断增加,老公房加装电梯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尽管难度大,很麻烦,但只要下决心去做,就一定会有办法。去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要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
现在,各街道已经完成了机构改革,成立了自治办、党建办、社区管理办等部门,直接面对群众。那么,有哪一个"办"能跨前一步,来帮一帮老公房里的居民,指导、协调、操办加装电梯的麻烦事呢?毕竟,这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