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的故事 程砚秋义女李世济病逝:程韵李枝 芳菲已成往事

2018-03-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李世济的家人和弟子在家中布置灵堂.    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一曲"梨花颂"刚刚送走梅派旗手梅葆玖,一曲"

昨天,李世济的家人和弟子在家中布置灵堂。

    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一曲“梨花颂”刚刚送走梅派旗手梅葆玖,一曲“春秋亭”的呜咽悲啼里,梨园界又惜别程派大师李世济。5月8日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义女李世济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梅派和程派是京剧旦角最重要,也是当下最有生命力的两大流派,但仅仅十几天的时间里两大流派先后痛失扛旗巨擘,让这个春天的梨园显得格外苍凉,满园芳菲黯然失色。

    从艺

    憾未拜师,“票友”执程派牛耳

    83岁的李世济,与京剧结缘已有七十多年,漫长的艺术生涯,堪称传奇。

    出生于上海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她,5岁便开始接触戏曲,12岁时在一个偶然场合,遇到了程砚秋。当时有人说她“长得跟程大师很像,何不认作干女儿”,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却没想到被大师当了真。第二天程先生就专程带着礼物来到了李世济上海的家,拜访了她的父母,并收李世济为义女,李世济随后开始学习程派。

    程砚秋大师非常喜欢李世济,却不愿意让她正式出道唱戏,也不肯收她为徒,因为害怕像染缸一样的戏班子毁了她。虽然程先生态度很坚决,但是李世济也一样坚决,“您给我请了那么多的好老师,我学了那么多本事,您却不让演,这根本不可能。而且我立志已定,不能改变!”后来,只要说到这个问题,他们的谈话就无法继续。

    但李世济比程砚秋想象得更为执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她毅然决然地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肄业,来到北京自己组建戏班,赴各地巡回演出。1954年至1955年间,她又受到梅兰芳的青睐,获后者亲授《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名剧。

1956年进入北京京剧团,她与马连良、裘盛戎等名家同台唱戏,更是博采众长,并进一步领会了程派的精粹,使她的技艺日益精进,很快就获得了“小程砚秋”的美称,被认为是执程派牛耳者。虽然周围都是大师,但她依然在这段时间里创排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陈三两爬堂》。

    “文革”之后,恢复排演传统戏,李世济以一出《锁麟囊》重新登台演出,惊艳了众多观众,也让程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崛起。

    后来再回顾自己当年弃医从戏的经历,看到当年的大学同学在医学界卓有成绩,李世济对自己的选择依然无怨无悔。她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最终也未能拜程砚秋为师,先生就去世了。

    1957年,程砚秋作为评委、李世济作为选手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前,周总理曾允诺等回来后一定为他们举办拜师仪式。不料后来程砚秋先生突然离世,拜师仪式也未能举行。一辈子没有正式拜师的李世济,有时候也会笑称自己是“票友”。

    创新

    变革唱腔,让程派艺术年轻化

    说起李世济的表演艺术,行内人喜欢用“程韵李枝”来形容,认为她在扎根程派的基础上又创新枝。

    “文革”后重返舞台,一次在工人俱乐部演出《锁麟囊》,当谢幕的灯光亮起的时候,李世济看到台下一片白花花头发,心里颇为感慨,感叹黑发观众都去了哪里。演出第二天,她就到剧场去调查,看演出到什么时候,年轻的观众会叫好。

她还到年轻人中去走访,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戏曲。经过调查了解,她认为京剧大多是传统戏,由于唱腔节奏缓慢,表达方式过于含蓄,远离年青一代的欣赏趣味。为此,她决定从程派入手,对音乐和表演进行改革,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李世济和身为著名琴师的丈夫唐在炘对程派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传统乐队。原来旦角儿的伴奏乐器只有二胡、京胡和月琴,她却加入笙、阮等多种乐器,俨然是一个京剧交响乐队。

在演唱方面,程砚秋先生属于闷嗓,后学者往往会刻意模仿他的闷哑。李世济嗓子比较宽亮,她没有为了像大师刻意闷着唱,而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条件以及唐在炘的演奏风格,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程派的新风格。她将程腔大众化、普及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给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

    在讲究规矩的梨园行,改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世济的创新也引来不少非议,但她一直保持沉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牧坤说,他们一起出去演出时,说起这些争议,李世济会开玩笑地说“我本来就是票友,不怕他们说我”。在她心里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程先生就没有我,但我不是程先生。”

    “程砚秋先生原本就十分反对别人模仿他的闷哑,李世济的改革其实很好地解决了京剧演员性别改变后的时代美和艺术美,使程派艺术的内涵美得以展示。”著名戏剧理论家崔伟认为李世济的改革是跨时代的,她所作出的改革得益于她的文化底蕴,即使在今天也是大部分京剧演员难以超越的。“一个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应该是继承好,更重要的是能给它注入新的养分,并被社会所接受。”

    传承

    晚年不幸,仍不忘提携后辈

    在许多人眼里,李世济也是一位格外坚强的母亲。2001年唯一的儿子因车祸去世,让年近七旬的她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打击。几年后,丈夫唐在炘也因病去世,留下一对年幼的孙女由老人独自抚养。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京剧成为李世济最强有力的支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她坚持为程派艺术开枝散叶,先后培养了李海燕、刘桂娟、吕洋、杨磊等优秀传人。

弟子杨磊身为程派男旦,在舞台上打拼不易,李世济就坚持各种演出都带上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他。有学生自费来北京找她学戏的时候,就住在她家里,每天下午她都会亲自教课。周末的时候,她还会去见票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京剧。让她欣慰的是,自己的戏迷中有三分之一是年轻人。

    2015年初,当人们正在关注电视机里武媚娘的是是非非时,国家京剧院的排练厅里,李世济正在将自己的代表作《武则天轶事》传承给弟子李海燕。她总是叮嘱弟子说,演这个戏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角色内心,把人物演好,“有了人物,几分钟的戏都能出彩。”

    李海燕回忆说,“老师一直非常强调人物,强调表现人物内心。”为了让李海燕更懂得塑造人物,李世济还建议她多看话剧,“老师认为话剧非常讲究人物塑造,朱琳、于是之这些大艺术家的表演都非常值得借鉴。”让李海燕没想到的是,老师还会跟她提到邓丽君,“老师说,其实邓丽君的演唱方法很好,演唱柔美,却能用甜美的声音把观众唱哭,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说,没有李世济在前面开路,也不会有今天张火丁的火爆。而让张火丁铭记在心的则是这位前辈艺术家的无私帮助和扶持。大概十多年前,参加“京剧音配像”工程时,张火丁为程砚秋先生的《文姬归汉》和《春闺梦》配像,就得到了李世济的悉心指导。

    去年10月,张火丁赴美演出归来,举行研讨会,李先生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依然坚持参加。“靠着默默无闻的摸索,张火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十分不易。”作为一位程派长辈,李世济的这番鼓励,对张火丁来说是最有力的支持。在她生病入院前一个多月,张火丁前去探望时,老人跟她依然说的是戏,依然鼓励她继续努力。

    “文姬归天国,锁麟成绝调。”崔伟说,大师的离去不仅是程派的损失,也是京剧艺术的损失,“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值得今天年轻一代京剧演员学习。”

    国家京剧院表示,为方便社会各界吊唁,将在剧院八层设置灵堂,自5月11日至5月14日每天10时至16时接待公众前来吊唁。5月16日10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李世济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