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感知 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发布感知社会论
【通信产业网讯】10月20日消息,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开幕首日,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推出他的新著《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这既是其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多年研究的总结,也是呈现求解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瓶颈的探索之旅。
物联网自2010年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地政府都将物联网纳入属地“十二五”规划,产业界的热情也随之迅速膨胀。但物联网作为全新的事物,规模产业化需要全新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并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战略依据。应该说,此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物联网学术研究的积极响应。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
计算机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第一次信息产业浪潮),通信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第二次信息产业浪潮),而物联网将推动信息技术体系进入全新的社会化时代(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为目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人类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全新社会化体系。
通信网,关注的是联通和传输,实现的是传输服务,是网络空间;互联网,关注的信息共享、存储在系统内的内容,实现的是信息内容的服务,被称为“共享帝国”,是信息空间;物联网,关注的是客观物理世界、存在系统外的目标和事件,实现的是感知的服务,是物理空间。
因此,物联网是信息技术的又一次破坏性创新,它将引发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
刘海涛,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研究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03专项总体组专家,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刘海涛团队自1999年开始物联网研究,沿着以感知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路线推进;团队牵头国家标准、主导国际标准;所提出的物联网的三层架构、共性平台 应用子集等物联网的总体思路被国际标准采纳。目前,团队已在十多个物联网行业进行深度产业实践。
刘海涛博士认为,物联网的目的是感知,核心是社会化。《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这本书正是从物联网感知的目的出发,分析物联网的特征,剖析其社会化的工作机理,给出了形式化的描述方法,阐述了标识与安全等技术要素的社会化属性,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为系统设计提供指导,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物联网的内涵和机理。
感知社会论是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体系,从物联网千变万化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中凝练出共性体系的支撑,是物联网的共性平台建的理论基础,也是共性平台 应用子集产业体系的实现的基础,以此破解物联网规模产业化与多样化应用场景之间矛盾的瓶颈。
该书承载了刘海涛团队过去12年的积累。12年来,著者不停地思考:人类社会的组织体系是怎样的?全面的感知是怎样达到的?著者认为,“社会化”这个人文概念可以精确、形象地概括出物联网的特质与灵魂。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行为模式,将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提供重要的启示。
物理世界的纷繁复杂、感知需求的变化多样的,它应当像人类社会一样,有组织、有分工、有协同。物联网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是,根据随机的目标采用不同的分工协作策略来完成对于物理世界的感知。本书还强调,物联网应具备学习能力,建立组织学习机制,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应付不同的任务,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刘海涛博士阐释道,尽管现在很多人觉得物联网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就像多年前互联网刚出现时,收发邮件只是学究和新锐朝人的事情,而今互联网已经普及。时下,物联网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加以感知社会论的理论基础,我们就能尽快攻克共性平台 应用子集,占领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制高点,继而推动标准化支撑和用户结合,把物联网全面推向应用。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感知社会的物联网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海涛博士强调,出版本书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为物联网研究和发展建言献策。因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尚在伊始,前路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