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黄思路 关于黄思路与韩寒
看那期《对话》栏目(见文章尾部)是刘先生推荐的,讲的是10年前韩寒刚刚走俏起来时裤衩台和他的一次“对话”。威慑也好打压也好,十年之后再看最大的感触无外乎是讽刺。
如果人类有先知的能力,这个编导是否还会揽下这个在当时他看来会是社会风向标道德晴雨表能赚足所有人眼球的节目呢,他又是否会想到这个节目竟会成为他被后人耻笑的把柄呢?
你可以说是节目组请来的两位蹩脚的专家坏了这一锅好菜,也可以说是事先安排好的那几位观众搅了大家的雅兴,但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却在于,他不该把黄思路搬上台面,拿她来讽刺讥笑甚至是攻击韩寒,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人,有的只会是相互理解,又有何攻击可谈呢?
10年过去了,中国在不断变化,中国的年轻人也在不断变化,10年前被认为是可以被回收的年轻人开始逐渐被社会回收,变得和上一辈人一样,而那些不可回收的人呢?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裤衩台的裤衩转播中心上,于是09年他火大发了。
十年过去了,10年前人们顶礼膜拜的可回收典范黄思路义无反顾地投向了大洋彼岸,她并没有按照人们为她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前进,而是到遥远的亚美利亚追求自己的梦想去了。而当初他们认为不可回收典范的韩寒,却义无反顾地留在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三天两头地揭开他们的伤疤,并以此为乐,且乐此不疲。
社会在变,但遗憾的是人们的观点没有变,对于好坏的评判也依旧仅仅停留在表面。10年后的今天依旧有不少家长会指责韩寒的不务正业,依旧会有很多家长称赞黄思路的十全十美。这是个令人尴尬的世代,尴尬的不仅仅是制定规矩的爷们,还有执行政策的爹们。
当初无恶不作的不可回收垃圾们,早已成了现在令人敬仰的亿万富翁,当初听从教导上山下乡的有志青年们,现如今却是下岗不就业的主力军,GDP增长的绊脚石。10年前挺好的一小姑娘怎么就10年后向洋鬼子投怀送抱了呢?10年前十恶不赦的小混混怎么就成了百大最有影响的中国作家了呢?如果说韩寒不务正业地在18岁就写上了小说,并且竟敢写得比大多数靠写字混饭的老梆子们还好的话,那现如今直接投身无数中国大腕明星们梦寐以求的美国“天桥”——百老汇怀抱的黄思路又务了什么正业呢。
而究竟什么才是正业呢?制定规矩的爷们困惑了,执行规矩的爹们也困惑了。要是在解放前,戏子和写手都是瘪三,后娘养的,谁都别说谁。可现如今他们却都成了走在世代前端的伪斗士。在陶冶了别人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的账户……
其实这二人走的都不是正道,正道是什么,正道是回归社会,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可回收垃圾。现如今大学正在向社会输出的并不是什么人才或者栋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基数,中国的大学自2000年之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房奴、车奴、卡奴以及逼奴。
大家愉快地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往这个大粪坑里跳,为的是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留下的弊病买单。我们确实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在填补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压坏的道路,填平了我们才能继续前进,不平,我们永远只能一条腿蹦跶着,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些坑究竟需要几代人才能填满。
如果说这是一种洗脑,那就太过分了,并没有人拿枪逼着你,你是起心眼里就乐开了花的。没有人愿意做棋子,可冥冥之中大家都是棋子。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你不难发现其实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上一代人为这可怜的下一代编织出的一张巨大的网,他们想要网住这可怜的一代,想要归类,想要分出上中下,左中右——这样更加便于管理。
这应该很好理解吧,从21世纪伊始,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分类,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而对于可怜的下一代人来说,分类更加必不可少。
不难看出,那一年韩寒的出现让这种可笑的分类政策变得很尴尬,他究竟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呢。这需要对比,于是便找来了他们认为是可回收系列的黄思路,从小到大一路品学兼优的十项全能冠军PK单项冠军韩寒。
人们希望借此能够给韩寒一个合适的分类。分清楚了你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分好了,自然就有了对付你的办法,大家都是叶公好龙,都在想与众不同,可当有一天,你真的独树一帜了,随之而来的肯定就是巨大的恐慌与无措。
在这一代人眼中没人会指责韩寒,因为他做了很多人想做却永远不敢去做的事。也没有人会去指责黄思路,这是她的选择,她的梦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做出什么事都可以理解。更何况最重要的是,我们并不在乎,没有人会在意。
就像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无数先烈,没有人会去在乎他们一样。我们在乎的是北京的房价,中国的车市,在乎的是我今夜将在何处“敬候佳音” ……我们是完美的一代,我们在父母的“呵护”,长辈的“关爱”,同龄人的“相互扶持”下茁壮成长。但尴尬的是我们永远是生长在砖缝里的一棵孤独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