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子女 马叙伦:风雨不改赤子心

2018-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叙伦祖籍浙江绍兴,祖父三考出身,做过京官.父亲继承书香,写得一手好字,但一生坎坷,只做得一个县学生员.他5岁那年,父亲就给他延师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极严.10

马叙伦祖籍浙江绍兴,祖父三考出身,做过京官。父亲继承书香,写得一手好字,但一生坎坷,只做得一个县学生员。他5岁那年,父亲就给他延师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极严。10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可是母亲偏要他继续念书,并嘱咐说:“你爸爸没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爸爸争争气。

”从此,这位贤母加倍辛劳,以十指所得,供他一人读书。他学习勤奋,不负慈母期望。11岁那年,他跟父亲生前好友汤颐琐先生到苏州读书。14岁那年,碰上戊戌变法,杭州有了新式学堂。翌年夏,他进养正书塾读书。

养正是一个比较新式的书塾,设有国文、历史、掌故、地理、数学、英语等课。对于地理、数学、英语等课,他总是学不进去,但对于国文、历史、掌故等课,他则得心应手,在学习成绩上总是名列前茅—星期考试,一连考了七次第一;半年之内,连升两级;一年以后就升为特班生。当时他想:自己“总算生长在仕宦之家,幼年晓得文天祥是个状元宰相,尽忠报国的人,很羡慕他,所以也想中状元,做宰相”。

投身革命

1901年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马叙伦和汤尔和、杜士珍,3人将于翌年暑假毕业。校方已内定派他们3人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可是就在毕业前两个月,学校里发生一次风波,把马叙伦和杜士珍卷了进去。几位特班生写呈文向三大宪(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控诉。事情闹大了,校方就用分化手法稳住了大部分学生继续上学。校里六个特班生,除汤尔和因病未参加外,都因带头闹事而被开除出校。

赴日留学的计划落空了,为了生活,马叙伦到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

那时,上海是维新和革命两种思潮集中角逐的场所,各种刊物蓬勃兴起。马叙伦身临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他先后帮蒋观云编辑《选报》,帮赵祖德办《新世界学报》,并任主编。后来,他又和黄晦闻办《国粹学报》,邀请章太炎、柳亚子、陈佩忍、刘师培等人写文章。这个刊物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想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寻找反清、反帝的武器。

1910年,马叙伦参加了由柳亚子、陈佩忍、高旭等发起的南社。1911年夏天,经章太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回杭州以后,他立即投入江浙两省民众为保卫沪杭甬铁路的权益而掀起的爱国护路运动。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发难。马叙伦立即邀请杭州商会和各界绅士共同发起组织民团,表面上是维护治安,实际上是准备响应起义。到了11月3日夜,标统周承菼部起义成功,包围了巡抚衙门,活捉巡抚增韫。第二天一早,马叙伦到咨议局商量善后,决定由陈介石、沈钧儒、褚辅成和他4人署名,电邀汤寿潜来杭就都督职,接着组建都督府,他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

共商国是

中华民国成立后,马叙伦担任过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等职,并在北京大学担任过哲学教授,讲老庄哲学,对儒、道、释诸家兼而通之。1916年袁世凯称帝,马叙伦大愤离职而去,一时有“挂冠教授”之誉。此后,曾任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

1945年底,马叙伦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身爱国运动。翌年6月,参加上海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游行示威,被推举为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团的团长,在南京下关车站被特务殴伤。1948年11月23日,马叙伦与郭沫若、许广平、翦伯赞等30多人,乘坐挪威籍客轮离开香港,前往哈尔滨参加拟议中的新政协会议。

1949年6月,马叙伦与毛泽东、李济深等24人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寓所,举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预备会议。在随后的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他与毛泽东、沈钧儒等21人当选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成员。10月1日,马叙伦参加开国大典,之后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

55岁的马叙伦一直为新中国的筹建而奔忙着。由于他在1921年6月3日的索薪风潮中,被北洋政府的军警打伤头部,后来又在“下关事件”中被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军警打成重伤,参加完国庆大典之后便卧病不起。他在病榻上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请假信,说明自己有些会议暂时难以参加。尊师重教的毛泽东收到信后在信上批示:“请林老去看马先生一次,要他静养。会议暂不要邀他。”这里的林老即林伯渠,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

自负书法

马叙伦在书法方面颇为自负。

1948年,他的文言文随笔集《石屋余渖》由建文书店出版,其中在《沈尹默书》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与智影访沈尹默,尹默出示其近年所书,有屏四幅,尹默自许为可存者,余亦仅许此四幅,以为伯仲米虎儿……尹默又示其所临褚河南《孟法师》《房梁公》两碑,以此见尹默于书,正清代所谓三考出身。

于右任尝比之为梨园之科班,而自比于客串,亦非轻之也。余则若清之大科耳。盖余抱不临之旨,偶事临摹,终页即止也,况终篇三复耶?……尹默作书无论巨细皆悬腕肘,然指未运,故变化少……余终以为指亦运转,而副毫环转铺张,笔心在中,蔡伯喈所谓奇怪生焉者,必由此出也,此则止能各由其道矣。

这里的米虎儿即米友仁,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儿子,褚河南即祖籍河南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马叙伦把自己比喻为“大科”,也就是在殿试中由皇帝钦点的状元,把既是浙江同乡又是北大同事的沈尹默认定为三考出身的进士,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书法认定为业余客串,足见他以书法状元自居的自负。

文人相争

1949年由建文书店出版的《石屋续渖》中,马叙伦有一篇《王福广沈尹默书优劣》说:“上海有《活报》者,谓:‘王福广篆隶等描花,沈尹默富商撑腰脊。’……尹默书功夫不差,相当知笔法,惟以深于临摹,入而不出,故灵变不足,然无匠气,究非今日其他书家可望其肩背也……”

与马叙伦一样,沈尹默也是十分自负的书法家。蔡元培记载沈尹默“自言于书法近有神悟,有规则而又笔笔换,可体验不可以言传”。在北大任教期间,沈尹默与章太炎的浙江籍弟子中的马幼渔、沈兼士、朱希祖等人,是一直不承认马叙伦的书法成就的。当然两人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书法。文人意气,可窥一斑。

马叙伦虽以书法自负,但身居要职,他的书法作品终其一生都没能进入艺术市场,所以即使在接近于植物人的垂老之年,他依然要屈尊向沈尹默求序。

他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于文字学、金石学、训诂学、老庄哲学、诗词等皆有建树,在研究《说文解字》方面独树一帜。其著作《石鼓文疏记》《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庄子义证》《列子伪书考》等都曾名动一时。

厨艺大师

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常与美食佳肴结缘,马叙伦也有此种爱好。从他早年出版的随笔集《石屋余渖》《石屋续渖》中,即可看出他善治佳肴美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餐馆食谱中有3种以当时名人命名的肴馔: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其中的“马先生汤”即为马叙伦先生所创。当时北平中山公园辟有茶座,为社会名流茗谈雅集之处。马先生常光顾那里的川黔馆长美轩,看到那里菜烧得好,唯独汤不甚佳,遂将自己所创“三白汤”的制作方法告诉厨师。长美轩仿制后命名为“马先生汤”,到此品尝者无不称赞。以后,此汤便成为长美轩的一大特色。

何为“三白汤”?三白者,即白菜、笋、豆腐,因皆为白色之物,故得名。原料看似简单,做法却十分复杂。不但主料要选最好的,还要配以雪里蕻等20余种佐料。此汤烧制后,味极鲜美。马先生在《石屋余渖》中说:“……此汤制汁之物无虑二十,且可因时物增减,惟雪里蕻为要品……”

据说,长美轩仿制的马先生汤虽然鲜美,但比马先生亲手所制“三白汤”的味道仍略逊一筹,其中奥秘恐怕在火候及佐料配制上。

1954年9月,59岁的马叙伦正式离开教育部部长的职位,此后一直住在医院接受治疗。1958年以后,他以接近植物人的状态生存了12年,直到1970年5月4日在北京去世,终年85岁。1994年,当时的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爱国民主人士》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即为马叙伦:长髯飘胸,双唇紧闭,眼镜下目光炯炯,额头上层层皱纹—既透着学者的儒雅风度,又洋溢着追求民主的热情,这实在是马叙伦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