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李玫瑾 李玫瑾回应药家鑫点评争议:从未对被害人有任何不敬

2018-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23日,做客央视<新闻1 1>栏目分析药家鑫案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

3月23日,做客央视《新闻1 1》栏目分析药家鑫案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 [点击查看那次央视访谈]

这些话引起轩然大波。一些网友就此向李玫瑾拍砖,认为她是在给杀人犯开脱,是对被害人的羞辱和不敬。

她在怎样的语境下说了这些话?昨天,对话李玫瑾。她表示,她没有为药家鑫开脱罪行。作为犯罪心理学学者,她的研究领域与量刑无关。

■关键词

药家鑫杀人案

去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21岁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26岁女工张妙。看到张妙在记自己的车牌时,药家鑫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捅8刀致其死亡。在随后的逃逸过程中,他又撞伤其他行人。三天后,药家鑫在母亲的陪同下投案。

今年3月23日,药家鑫被控故意杀人罪在西安中级法院受审,律师以激情杀人为其辩护。

■关于“连扎八刀”分析

我没说过杀人等于弹钢琴

记者:你是如何介入药家鑫案件分析的?

李玫瑾:我的职业是研究犯罪心理。遇到重大的案件,媒体请我分析是经常的事情。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一个人为什么犯罪更感兴趣,并不关心怎么判。

记者:为什么?

李玫瑾:怎么判案,是法庭的事情。我认为,媒体找我为药家鑫杀人案件点评,绝对不是让我来说该不该判死刑。药家鑫被捕没多久,就讲到因为农村人难缠,撞伤不如撞死。从这些话我们就基本知道了他的作案动机,这是非常清楚的故意杀人案,这样明显的犯罪动机,无需我分析。

但药家鑫受过良好教育,学的是高雅艺术。通常意义上,艺术是熏陶人的,它能唤起人的美好情感,搞艺术的人应该是追求美好的。可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却去杀人,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好好研究一下。

记者:你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李玫瑾:药家鑫的犯罪动机是摆脱麻烦,摆脱这个麻烦可以有很多种手段,他也可以开车倒着轧回去,但是他为什么对张妙连扎八刀,这个过程他到底是怎么样的心态,这是我研究的重点。

记者:对药家鑫做犯罪心理分析,你做了哪些准备?和药家鑫有会面么?

李玫瑾:我和药家鑫从没见过面。开庭之前,我列出了一些问题给央视记者,让他在采访时问药家鑫。当时我已经有意关注他的心理问题,比如说我们问他“在黑暗之中,她肯定会有呻吟。但你为什么一下子就扎了八刀呢?你当时是什么心态?”类似这样的心理问题,是我需要给公众分析的东西。

记者:结论是什么?

李玫瑾:在进演播室之前,我只看到了网上的材料,知道庭审上他说的一些话。进了演播室,我看到了视频录像,听到他给我的答案。他说他从小很痛苦地练琴,为了练好钢琴,曾经被父亲关在地下室里。

当时我立即知道他练琴并不快乐,没有我说的那种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那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一个练钢琴的人会这么无情。心理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他练琴是不快乐的,是机械的,有一种痛苦和无奈一直伴随着他。第二个判断就是他的动作。这个动作是他面对撞车事故的反应性行为,当然,他的这一反应是一种犯罪。

记者:你如何判断他连扎八刀跟弹钢琴有关?

李玫瑾:这是平时一种受过训练的动作。我孩子也弹钢琴,有时候他帮我按摩背部,当当当敲几下,特别硬。我就说“怎么这么硬呢”,他说“我是练钢琴的呀”。

药家鑫案件中,要是他真想置人于死地,完全可以一刀毙命就跑掉,但他为什么要原地扎了八刀。我的解释就是——这一点跟弹琴有关,他把平时所熟悉的动作非常利索地再现出来,这源于他弹琴的背景。我不是在说“药家鑫把杀人当弹钢琴”,这句话的逻辑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