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陈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7-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学家,激励她们继续从事科学事业,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学家,激励她们继续从事科学事业,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今年共有十位杰出的女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陈薇榜上有名。

陈薇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

陈薇教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并获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取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青联常委。

评审会评语

陈薇长期从事微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尤其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等方面业绩显著,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应急任务,并成功研制我军20年以来批准人体研究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炭疽疫苗。

现在的陈薇喜欢梳利落的短发,穿笔挺的西装,给人一种硬朗的军人形象;但时光如果倒退二十年,没人会认为当年那个大大咧咧的清华学生会是现在的她。当年的她当过清华咖啡厅的第一位女服务员,摆过地摊,搞过舞会;她甚至被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但也正是她,二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身于医学科研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陈薇和军事医学院的相识相知看起来更像是命中注定。1991年,当陈薇的老师要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的时候,她的人生轨迹开始了真正的改变。那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短暂接触,让陈薇对那完备的科研环境以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进入军队已20年的陈薇现在回想起来,眼神里还是充满坚定:“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

陈薇现在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专门从事微生物、流行病的研究。众所周知,各种致病微生物不仅在战争时期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在和平年代也可能成为导致大规模疫情的罪魁祸首。因此,陈薇和其同事们针对这些微生物有目的的研究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SARS疫情肆虐,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陈薇主持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其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值,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在SARS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

最初,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但在特殊状况发生时,陈薇团队通过“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预防SARS感染的现场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研究,发现该干扰素对SARS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SARS病毒的预防用药。

在危机时刻的挺身而出,使陈薇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除了针对SARS病毒的研究,陈薇团队还对炭疽疫苗的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我军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陈薇在特殊皮肤创伤、神经损伤等药物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成就。丰富的研究成果是陈薇对学术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基石,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陈薇在历次重大事故发生时都积极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期间,作为“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长,陈薇组织编写了《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3万多字的《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并赴灾区一线,被授予“汶川县荣誉市民”的称号。当年7月,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荣获“总后援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事实上,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陈薇的先生为了她,放弃了青岛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北京。从最初的物质匮乏到现在的家庭圆满,陈薇和他的丈夫共同抵御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了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是的,幸福的陈薇,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