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与胡适 胡适与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月,身在北平的梁启超病危。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的胡适得知此消息后,从上海赶往北京前去探望。然而,当胡适到达北平时,梁启超已经死了八个小时了。
参加完梁任公的大敛,在与新朋旧友交往将近一个月之后,胡适于1929年2月26日从北平坐上了回上海的火车。在火车上,胡适遇见了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是瑞典著名的探险家。他因立志在中国探险而于1927年再次来到中国。不过,除了“探险家”这一身份之外,他还是瑞典国家学会的会员,因此,他还具有推举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资格。
呆在中国的斯文·赫定一直想推荐一名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起初,得知这一信息后,与斯文·赫定比较熟悉的丁文江、刘半农曾分别向其推荐梁启超和鲁迅。
对此,斯文·赫定曾托刘半农询问鲁迅的意见,刘半农则让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写信询问鲁迅的态度。1927年9月,在给台静农的回信中,鲁迅写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于是,此事暂告一段落。
然而,此时,梁启超已逝,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颁给逝去的人的,而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不热心,于是,斯文·赫定想到了胡适。在火车上,斯文·赫定向胡适表达了希望推举其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意思。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曾有记载: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H edin(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 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对于斯文·赫定的推荐,胡适也有自己的意见。同样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胡适写道:
“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此后,据胡适日记记载,在1930年10月23日,胡适还曾与斯文·赫定、丁文江、翁文灏等在一起吃饭,不过,也许因为胡适对斯文·赫定提名自己为诺贝尔文学奖不太热心的缘故,两人似并没有谈到这一话题。
虽然斯文·赫定在推荐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方面屡屡受挫,但他似乎一直不改初衷。1940年,斯文·赫定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提名林语堂为诺贝尔文学家候选人。可惜,因为战争的缘故,这一年的诺奖并没有评选。
再次发生联系,则是到了1957年。这时,斯文·赫定已死,海外已经没有人推荐胡适。与此同时,大陆轰轰烈烈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刚刚过去,胡适在大陆已经臭名昭著,因此大陆也不会推荐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57年,诺贝尔委员会似颇有意要在中国选一名文学奖的候选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居住在台湾与香港的知识分子非常关注。根据瑞典学院解密的相关史料,这一时期推荐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是香港笔会。
与此同时,台湾的知识分子对这一消息也非常关注。当时台湾的文学家余光中、何凡、孟瑶、林海音、琦君等人就联名给《自由中国》写信,要求推荐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在《建议推胡适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这封信中,余光中等人写道:
“阅报知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有意要中国推一名文学奖金的候选人。我们应该推举哪一个人去候选,本来并不太重要,因为候选不必一定就获选,何况选拔委员会自有其衡量的尺度。但是此时此际自由中国如果能有人得到这一项奖金,对于我们国家的声望地位,其影响实在甚大。因此,我们基于纯粹爱护国家的立场,不能不表示一点意见。我们和许多朋友私下谈论,均以为胡适先生为最适当的人选。”
提名胡适为文学奖候选人,最大的困难与尴尬在于胡适并没有多少文学作品。因此,为了证明胡适可以胜任诺奖候选人,这篇建议书中还给出了提名胡适的理由。其中写道:
“首先要说明一点:所谓文学奖金,‘文学’二字的范围应从广义解释。并不一定要单指创作的文学作品而言。大哲学家罗素是以他的哲学及逻辑而闻名世界的,何以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呢?那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也可以纳入‘文学’的范围内的原故。
罗素的思想对人类影响很大,其文笔流畅清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试打开剑桥英国文学史,霍伯斯、洛克、休谟、边沁,都有适当的位置。胡适先生在创作的文学作品方面数量上不够,但如果把文学范围放宽,胡先生仍是合格的。”
除了这一理由之外,他们认为胡适的知名度也可以提高他获奖的可能性,这也是余光中等人推荐胡适的第二个理由:
“胡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我们无意在此细说。六十岁以下的人几乎没有人未曾受过他的影响。白话文的通行,白话诗的写作,西洋文艺思想的介绍,都是他的功绩。他确是‘开风气’的大师。四十年来的文艺界,当然要推他为一个最重要的领导者。
我们要推一个候选者,当然希望他能获选。胡先生在国际学术界是知名之士,中国人之能驰名国外者,首推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的蒋总统,一个更是胡先生。外国人之稍有知识者,无不知胡适博士。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之选拔得奖人,固要根据作品,同时也要顾到一个人在学术上的地位与造诣。以胡先生去候选,获奖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据这一时期的胡适日记,此时的胡适,正因为心脏病与胃溃疡而住院治疗,而且胡适的这场病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在这场大病之后,胡适就预先写了遗嘱,以防万一。
虽然港台作家纷纷推荐胡适为诺奖候选人,但因缺乏翻译作品和胜任评估其作品的评委,胡适最终止步于第14名,没能成为诺奖得主。林建刚 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