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泥塑 李延平:一生最爱是泥模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如今,40岁上下的人,回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不记得泥模的.把从河边挖来的胶泥,仔细地摔打并揉软,轻轻地按压进泥模当中,再翻过来小心地磕出,一个神情毕肖的孙悟空就"跃然泥上"了……     作为那个年代最实惠也最普及的玩具,这些曾经带给儿童和少年无穷欢乐的泥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逐渐被人遗忘了.东昌府区泥塑艺人李延平却始终保持着对泥模的钟爱,多年来,他不辞劳苦,不顾别人不解的目光,奔赴民间各地收藏泥模200余种,尽自己的努力把泥模这种濒临消亡的宝贵的民俗文

    如今,40岁上下的人,回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不记得泥模的。把从河边挖来的胶泥,仔细地摔打并揉软,轻轻地按压进泥模当中,再翻过来小心地磕出,一个神情毕肖的孙悟空就"跃然泥上"了……     作为那个年代最实惠也最普及的玩具,这些曾经带给儿童和少年无穷欢乐的泥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逐渐被人遗忘了。

东昌府区泥塑艺人李延平却始终保持着对泥模的钟爱,多年来,他不辞劳苦,不顾别人不解的目光,奔赴民间各地收藏泥模200余种,尽自己的努力把泥模这种濒临消亡的宝贵的民俗文化保存下来。     10月4日下午,记者在聊城城区古楼东关大街采访了民间艺人李延平。

与泥模结下不解之缘

    李延平从小就喜欢泥模,他总是缠着父母买,或者用杂物与走街串巷的货郎换泥模,那时候,泥模是他最珍贵的"宝贝"。他家住在临清大运河河边,不愁没有胶泥,于是印泥模就成了他最痴迷的游戏。

每一个泥模上印出的朴拙而有灵性的图案,成了他心中最美的作品。     但凡对一件事热爱到了心里,便会克服千难万难、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1996年,李延平只身一人到了天津,拜泥人张的弟子吕方为师,学习泥模制作技术。

他先从和泥、搬模子、打扫卫生等杂活干起,不要工钱,只要有个地方吃住就行。这样,他就见识了当时全中国最好的泥模制作技艺。

    1997年,他又到了江苏无锡惠山,跟随泥塑艺人王耀祖学习泥模制作。他对泥模发自内心的热爱感动了王耀祖,这个本不愿再收徒的老人手把手教他如何捏、塑、烧制。

    从无锡回到聊城后,李延平又来到聊城有名的马官屯泥塑艺人郑克勤门下学习。郑克勤也是老人了,看到他年纪轻轻想学泥模,就晓之以利害,说:如今可不是从前了,再指望这个养家糊口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李延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他之所以学这个,完全是由于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他的这种精神使郑老先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绝活儿全部传授给了他!

不惜一切抢救泥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型玩具取代了泥模,泥模生意也从萧条迅速走向几近绝迹的境地,然而,泥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可谓包罗万象,称得上是一部泥巴上的史书。

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时代推到了面临消失的边缘,李延平强烈感觉到,必须抢救泥模!     几经打听,在1998年,李延平得知,河北临西初庄曾经是个家家户户玩弄泥模的村子。

于是他就只身一人乘车去了临西。下车后又步行18里路,才到了初庄。一进初庄,他立刻感觉到大事不妙。初庄有不少企业,经济较好,不少农户已经拆了旧土屋,盖起了大瓦房。泥模生意是个仅可以糊口的行当,挣不了大钱,大瓦房就预示着泥模已经不被初庄人看重了。

    果然如此,初庄已经没有人再操泥模行当了,多数人家原有的泥模,在盖新房时当做无用物填在地基中了。

然而还算幸运,李延平从几户人家的鸡窝、猪圈和塌方的旧房子中搜集到了一些更为珍贵的"仔模",三毛钱一个买了下来。仔模就是制作泥模的胚,往胶泥上一按就出来一个泥模,有一个短柄,像是盖印的戳。"仔模加上少量泥模,包括残片在内,收集有246个。"     聊城马官屯泥塑艺人郑克勤家的泥模,在"文革"期间被作为"四旧"毁掉了不少,后经李延平收拾残局,修补后才存有11种。

年老后捐献给国家

    看到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火如荼地发展文化事业,李延平很欣慰,他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现在,我从事泥塑这一行也不愁挣不着钱了,全国各地很多做装饰雕塑的公司都对我发出邀请,我在天津、济南、西安等地都工作过,一天能挣200多元。

"他说,自己坚持走了大半辈子的路还会一直坚持走下去,谈及打算,他希望在古城修复好后,在民俗文化街上开一个店铺,向游人展示泥模印制这种传统工艺。等年老后,就把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国家。  □刘庆功 路子强 王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