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民与邓小平 赵健民和抗日英雄范筑先纪念馆里的邓小平题词
走进山东聊城的范筑先纪念馆,可以看到庭院中心有一通用黑色大理石雕成的石碑,正面赫然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碑阴刻有范将军传略。纪念馆大厅檐下正中悬挂一方由梁漱溟先生题写的"范筑先烈士纪念馆"木刻横匾。
进入大厅,正中安放着范将军的白玉石半身雕像,两侧收藏有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为悼念范将军题写的诗词与挽联。殊不知,这最醒目的邓公题词,渊源于一位曾和范筑先将军生前并肩作战的人物——赵健民。
赵健民,原是聊城抗日游击司令范筑先部工作人员。他1932年到济南入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求学,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该校任中共支部书记。1933年7月起,任中共济南市委北区巡视员、市委书记。
1935年冬起任中共山东省工委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1936年5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同年9月在济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38年被派往鲁西,在聊城抗日游击司令范筑先部工作,并任中共鲁西特委书记,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所部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任营长。1941年赴山西辽县,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1942年起,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参与领导该区军民参加反日伪军"扫荡"。
193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副书记兼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后又参加出击陇海路战役和豫北攻势作战。1947年7月起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鲁西南战役。
1948年率军区主力部队参加睢杞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政委,8月兼任军长。随部队进军西南地区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兼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局长。
1952年12月调任铁道部副部长。1955年1月起,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三书记、山东省省长、中共山东省委监委书记。1956年9月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3年4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
后来又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78年4月起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1年12月起任该部顾问组组长、航天工业部顾问。1982年9月、1987年11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4年11月15日,下值初冬时节。泉城济南尽管已是寒风萧瑟,万木稀疏,远离闹市区的南郊宾馆内,依然是松青柏翠,叶绿花黄。此时,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受省委委托,正在这里召开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46周年纪念会。
当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曾与范筑先将军在晋冀鲁豫合作抗战的老同志赵健民、李明实、翟向东、周子明、张纪光等人,应邀参加了纪念会。会上,中顾委委员赵健民代表老同志发言,他详细介绍了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对范筑先进行的统战工作情况后说:"范筑先坚持敌后抗战,次子牺牲,自己最终也牺牲在保卫聊城的战斗中,这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爱国人士与共产党人合作的光辉典范,在今天,仍然是我们贯彻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光辉范例。
"最后,他殷切地向聊城地委、行署的代表许继善、刘士谔说:"希望范筑先殉国50周年的纪念活动能在聊城召开,聊城也应该有一座像样的纪念物。"随后,曾在鲁西北战斗多年的老战士周子明、翟向东及范筑先的亲属陆续发言,提出了类似的希望。
会议结束了,许继善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他陷入了沉思;早在自己任地委秘书长期间,由于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老同志,这些老同志对修建范筑先纪念物提出过不少意见和建议。
虽都及时向地委作了反映,但由于当时各项事业均处在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拿不出多少钱来搞这方面的建设。随着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需要,在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地建适当的纪念物,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回到聊城,许继善与刘士谔立即找地区民政局负责人交换意见,起草了《关于加快兴建‘聊城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建筑设施的建议》,向地委、行署汇报。经地委、行署认真研究,于1986年3月以聊地发[1986]22号文件转发了建议全文,把为范筑先修建纪念物一事,提到了地委的工作日程上。
1986年春,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一个范将军的故友——山东省政协委员李士钊。1937年,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回籍参加革命工作,在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抗战日报》,任主编、编委记者。
《抗战日报》是在敌后环境创办坚持出版的报纸,而且是抗战期间在华北敌后办起的第一个铅印日报。当时,鲁西北的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日军沿津浦路铁路南犯,国民党的军队和政府官员纷纷南逃,社会动荡不安,韩复榘一再命令山东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撤离黄河以南,鲁西北眼看要沦落敌手。经我们共产党人积极工作,从济南动员了240多名平津流亡的学生和爱国青年到聊城工作,从而达到了坚定了范筑先坚持鲁西北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的目的。
1937年底,中共鲁西北特委就决定由第六区政训处办一个油印的《抗战日报》,这个油印报就由李士钊负责编辑。他受聊城地委委托,向参加会议的段君毅、赵健民提出:请当年任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为范筑先殉国处纪念碑题写碑名。
段、赵二位老同志欣然表示,同意代为请求。1986年7月9日,正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北京的天气特别火热,鳞次栉比的宏伟建筑,蜿蜓盘亘的运输纽带,被如火的太阳灼烤了一天,辐射出层层热浪。
知了拼命地振动着双翼,极力排遣着热浪的侵袭;繁星在深邃的夜空中眨着眼,遥望着中南海又一个不眠之夜。我党第二代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已82岁高龄,他精神矍铄,伏案翻阅着各地报上来的厚厚一摞材料。
突然,他的目光注视到老部下赵健民呈送的一份报告上面。老部下恳切的话语,仿佛使他想起自己亲率一二九师主力部队驰骋于冀南、鲁西抗日疆场的战斗岁月……,他不由感慨万千,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十个大字,请工作人员转交聊城。
邓小平与范筑先殉国处纪念碑题写碑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聊城。7月18日,聊城地委接到通知后,于当天下午召开书记办公会进行研究。会后,地委书记曹学亮,行署专员崔惟琳致函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就纪念物的初步设想作了汇报。
然后,根据省委指示精神,地、市两级联合成立了"范筑先纪念碑筹建领导小组",就殉国处的审定,纪念馆和纪念碑的设计,资金的筹措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筹备工作。
经中央、省、地、市各级有关部门的团结协作,和驻京老同志的积极努力,1988年4月由中央民政部立项,国家财政部拨款60万元,开始修建范筑先纪念馆。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顺利竣工。
纪念馆中央,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拔地而起,碑的正面是邓小平的题字,碑的背面是由翟向东撰稿,徐运北亲笔书写的碑文。碑身高1.9米,折合57市寸,象征范老57岁;碑座以枣红色花岗岩贴面,分三级台阶,像征范老创建的三路民军;周围由35根汉白玉栏杆护卫,象征35个支队。这三个与范将军生平业绩紧密相关的数字构成一个整体。
1988年11月15日,鲁西北平原晴空万里,光岳楼巍然屹立,迎接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界朋友。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和聊城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范筑先殉国50周年纪念活动,同时举行"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纪念碑揭幕仪式,段君毅、赵健民、徐运北、高克亭四位老同志缓缓揭开纪念碑上的红绸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