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

2017-07-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提要]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

【本文提要】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吗?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何异同?本文对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从人物关系、工作方法、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具体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关键词】口述历史;访谈;新闻采访

“口述历史”近年来不仅为历史研究所用,也成为社会学、文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新方法,还因其特有的“在场”效果,在纪录片、纪实作品中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在做“口述历史”,一些媒体也将对话体节目或栏目打上“口述历史”标签。

那么,口述历史与新闻报道有什么差别?口述访谈与新闻采访是否基本相同?以人物口述为内容主体的作品都可以称“口述历史”吗?笔者参考国内外口述历史专家的看法,结合自己在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访谈方面的实践体会",认为: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虽然人皆可用,但标签却不可以随意贴。

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相似之处很多,但在操作规则、指导观念上又有区别,认为从事过新闻工作便可以做口述历史研究的想法是一个误区。

一、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

国外学者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如荷马史诗),但现代口述历史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直接受益于传播学的兴起。从物质条件上看,它依赖于现代传播技术。录音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录音技术特别是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现代口述历史便不存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影音技术更让口述历史研究如虎添翼。

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业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口述历史在访谈方法、人物对象选择等诸多方面与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

口述历史研究者在访谈中直接借用新闻采访的现成经验。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写了一本《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其中关于“如何提出尴尬问题”等访谈技巧主要借鉴名记者的采访方法。口述历史访谈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新闻采访。

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又“回流”到新闻界。日本NHK电视台很早采用口述历史方法进行电视访谈,建立了庞大的口述历史资料库。1990年6月和9月,NHK电视台在台北对张学良进行了10个小时的口述访谈。在中国大陆,女作家张辛欣与桑晔合作的“口述实录体小说”《北京人》发表在1985年1月《收获》杂志上,这是大陆读者较早见到的口述类作品。

1991年,作家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虽有文学色彩,但都是以受访者口述为主体内容,进行口述史式的记录整理。

1997年,我国纸质媒体首次出现以“口述”命名的栏目——《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这是女记者安顿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状况进行的调查。安顿的采访方式很像口述历史访谈:对访谈全程录音,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请受访者签字认可,以隐匿受访者姓名的形式刊登出来。

到2003年,安顿对接近5000人进行了口述访谈。后来,“口述实录”在全国众多纸媒上被复制,但是极少有媒体真正采取安顿的工作方式——录音、整理、受访者签字授权。

本世纪初,我国电视媒体也开始引入“口述历史”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节目播出时许多被访老人已经故去,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日播类口述历史节目《纪事》。

由于口述历史访谈不再局限于录音而更多地进行录像,它的资料还被纪录片采用,形成纪录片新类型——口述历史纪录片。2004年出版的《小平百年》被称为国内第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它对105位亲历者进行口述访谈。我国蓬勃兴起的独立纪录片也引入口述历史访谈方式,大量口述历史影音资料也成为纪录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