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萍在泽州县高都镇大泉河村下乡住村
眼下正是春播季节,乡亲们今年该种些啥,有什么困难没有?4月26日一大早,***张九萍轻车简从,来到她一直牵挂的联系点——泽州县高都镇大泉河村下乡住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与村民共商发展大计。
大泉河村位于离市区不远的陵沁路旁边,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全村145户,547口人、1060亩耕地,2011年人均纯收入5060元。今年1月17日,刚到晋城不久的***张九萍就来到大泉河村看望大家,告诉乡亲们自己今后就是大泉河村人。这次是她不到100天内第二次来到这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张九萍首先来到位于村边的五龙甜泉水厂,这是该村引进的一个工业项目,企业目前年产4000吨桶装水。张九萍认真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卫生消毒等情况,并深入生产车间观看了流水生产线。张九萍叮嘱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从细节入手,严格管理,认真把好卫生关。特别是生产中使用的塑料制品,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进货,保证质量,确保为群众供应“放心水”。
走进村里,张九萍不时和路边的村民打招呼,乡亲们也热情回应,像迎接一个很久不见的老街坊。
由于前几天刚刚浇过一次水,村外的一处桑园里,土壤还很松软,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张九萍一边走一边问:“这类地每亩可种多少株桑苗,每株要花多少钱?”
“一亩地可种800株左右,每株苗5毛钱。今年春季雨水多、墒情好,桑苗长势不错。”
“养蚕效益怎么样?咱们村适合不适合发展?”
“咱大泉河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栽桑养蚕,有很好的基础和传统,只要把好技术关,效益还是很可观的,村民积极性也非常高!”
看到地头堆放着两小袋玉米种子,张九萍蹲下身来,拿起一袋种子问:“这是什么品种,质量怎么样,一袋多少钱?”
“这是咱泽州县自己生产的种子,挺适合咱这里的土壤,去年种的产量还可以,一袋大概需要40元。”
从生产细节到种植收益,张九萍问得仔细,村干部答得明白。张九萍不断叮嘱村干部:“农业是基础,一定要组织村民抓住当前农时搞好农业生产,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随后,在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内,张九萍与20多名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研究村里的发展规划,商量发展之策。
村支书秦海生介绍说,今年以来,我们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组织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清理了“四堆八乱”,美化了村容村貌。二是制定了大泉河村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发展三项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分别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蚕桑业,今年计划新建230亩高产桑园;利用土壤、气候优势,发展小米等特色小杂粮;利用村里独特的山泉水资源,发展壮大五龙甜泉水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到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半,达到1.
4万元。但目前有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实用技术指导,希望市、县能派些养蚕方面的专家来;二是缺乏资金,今年村里发展项目较多,民生投入较大,还准备实施旧村改造,给村民建设住宅楼,所以资金很紧张;三是我们的甜泉水厂,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市场推广不开,销路不是很好,做大有些困难。
张九萍一边倾听,一边记下重点,并不时插话询问。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张九萍说,这次回来,主要是了解村里最近计划发展些什么产业,看看前段时间的规划落实得怎么样。和上次来相比,感觉村里变化还是很大,村容村貌整洁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很好,想发展、谋发展的劲头很足。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了,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桑园也正在建设中。这说明大泉河村干部群众都是务实的,具有非常难能可贵的实干精神,这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具体体现。
只要有这种精神,咱大泉河村的规划一定能实现。大家提出了资金问题,技术指导问题,产品市场推广问题,我记下了,作为大泉河村的人,我一定会尽力帮助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全体村民要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动脑筋、想办法,共同把大泉河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对村里提出的旧村改造规划,张九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说,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注重规划、量力而行。最重要的是要发展经济,有限的资金首先要用在发展生产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特色产品,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都有事做、有活干、有收入来源。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再量力而行推进旧村改造,不断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同时,要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消除陋习,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在村庄建设方面要突出地域特色,尽可能保持山村风貌,注重传统和文化积淀,不要千篇一律、一刀切。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关键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切实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张九萍再三交代村干部:“你们要尽快根据自己的需求,拿出个培训内容要求和时间表,我回去就帮你们联系。这次来主要是讨论村里发展规划,下次来我要亲自参与规划的组织实施,希望村干部带领大家一起努力,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共同把咱大泉河村建设好!”
按照张九萍的要求,午饭特意安排在了村民秦保才家里。今年50多岁的秦保才和妻子十分热情,用心做了香喷喷的鸡蛋香椿拉面,透着浓浓的家常味道,张九萍吃得十分香甜。
出门前,张九萍掏出100元饭费硬塞到了秦保才手里。秦保才说:“张***,这里以后就是您的家,要常回来看看。”张九萍笑着说:“放心吧,过几天我就来,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栽桑养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