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顾秉林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大学之道 育人为本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教育频道]:访谈直播将于下午15时准时开始,敬请关注.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顾

[人民网教育频道]:访谈直播将于下午15时准时开始,敬请关注。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顾校长您好。 

[顾秉林]: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很高兴您能做客人民网。首先给我们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顾秉林]:网友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以这种方式跟你们见面。 

[主持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不断受到人口激增,不良风气等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挤压和冲撞,很多方针和思路都有待整理和重新确认,顾校长咱们常说大学有三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怎么样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顾秉林]:我想不管环境、国情有哪些变化,对于一个大学来讲,大学之道永远都是育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才培养,培养年轻学生,这是大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在清华我们常说“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功能”,就是你不管多少个功能,但是育人是最根本的,我们永远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作为大学的一个根本任务。

同时,清华既是一个教学的中心,又作为一个科研的中心,把教学和科研都搞好。一般社会上常说,刚才正如你所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我们经过讨论以后,我们略微对这三方面做了一些变化,我们认为第一是教学,第二是科研,第三是社会服务,和刚才您说的有什么区别呢?是有一点区别,我们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我们的教学也好,科研也好和社会服务也好,都是围绕培养人这样的一个根本任务来做,而我们在培养人作为一个根本的情况下来开展这样三项工作教学、科研和服务。

 

[主持人]:清华的人才培养有什么特色?

[顾秉林]:我想清华的人才培养还是很有特色的,第一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我们把他们培养成非常好的社会精英,他们应该是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和兴业之才,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确实想了很多办法,也搞了很多很多改革,首先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综合训练,所以学生到清华来以后,我们最近这些年搞了很多很多教学方面的改革: 

[顾秉林]:第一、使得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厚基础,基础很厚,打得很牢,强实践,动手能力很强,重创新。所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这是清华培养人的非常重要的特色。同时,我们的学生除了进行一些知识方面的补充和教育之外,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比如说团队精神,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创造力,还有领导的潜力这样的一些基本的培养和训练。

所以,到清华来的学生,他们享受了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应该说他们到清华以后,享受了其它学校很难得的一些教学资源。

随便举几个例子,新生来到清华以后,我们专门请名师给新生开新生研讨课,这个和我们以前上课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名师,或者是一个比较有名的院士、教授,直接面对十几人,我们当时一个班15个人,是讨论的形式,来给大家讲课,那也是一个系统的课程,但这个课程当中,除了老师讲以外,学生也跟老师一起讨论问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说这堂课应该讲到什么地方,根据大家在讨论当中提出的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顾秉林]:再如,我们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开了很多实践的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同时我们学校有很多国家级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都对我们的本科生进行开放,他们到实验室里来,可以接触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我们开了一门课叫实验室探究课,学生到这个实验室里以后,他们在实验室里跟教授跟高班的学生,一起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学生收获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顾秉林]:还有,在清华大学学生有充分选择自己专业的自由,很多到了学校以后基本上专业就定下来了,我们是到了清华以后,还有四次转专业的机会,因为年轻的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他们到大学以后,他们想法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以前选择志愿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中学教师的影响,受家长的影响,那么到了学校以后,他自己独立思考的角度,自己原先可能更喜欢学另一个专业,而不见得喜欢这个专业,所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清华大学的四年当中,学生有四次可以变换自己专业的机会,一进学校我们就允许他们做一次挑选,但这个比例不是会太大,大概有5%到10%的样子。

一年级结束以后,还允许他们进行一次挑选。有的小孩原先想学理工科,到学校以后发现学校文科很好,他又想学文科,这是可以的。

像我们物理系的一个小孩想转到新闻传播,这都是允许的。二年级又一次挑选的机会,三年级就是第四次了,我们主要是在免试推荐一些研究生的时候,我们主张一些学生是跨学科的,比如说学法律的学生,我们希望他以前是可以学理工科的,又比如,原先学管理的人,我们也希望他有些其它的大学的受教育的背景,所以我们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

[顾秉林]:这些特点,我想都是很有特色的,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主持人]:学生选择这些都是很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这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我想清华培养出来的一定都是一些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人才。 

[顾秉林]:应该主流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清华大学文科发展也很受外界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清华文科的发展情况。 

[顾秉林]:清华的文科最近这些年来发展确实很快,大家有一个错觉,以为清华是一个理工科的大学,实际上是因为理工科过去太强了,我们这些年学校内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理工科依然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文科大大加强了,我们清华有13个学院中6个学院是文科的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还有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等。

而且我们有一大批非常杰出的好老师,这一点我非常引以为豪,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经管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基在哈佛大学培养了五个博士生,他们全在我们经济管理学院任教授,像院长钱颖一、经济系的主任白重恩都是,其它的文科院系也是这样的,这些教授业务非常好,而且有很好的国际交往,有国际视野,受了很好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背景,这样的融合,所以使得我们的文科很好。


[顾秉林]:像我们李希光教授也还是很优秀的教授,我们培养的文科的学生,像我们培养的记者,我们有一个课堂叫大篷车课堂,开着大篷车,比如说重走长征路,比如说到新疆去,甚至到西藏去,学生们在路上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做各种各样的报道,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所以新闻传播也是很受欢迎的。

2006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青年学生叫李强,他回家写了《乡村八记》,温家宝总理专门为他乡村的调查作了一个批示。再有我们文科设了很多相应的班,人文实验班,社科实验班,他们都是可以在文史哲基础打好,再在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等方面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

[顾秉林]:我们文科学生享受很好的教学资源,因为现在我们文科规模比较小,但是我们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好,你想想一个教师如果给六七十人上课,和一个教师就给几个人上课,这个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清华是特别注重师资建设,我们的良师益友活动搞的非常成功,当时的活动我记得搞得也挺大的,很多老师、学生,场面都非常感人。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师资水平,您是如何看待教师的待遇问题的呢? 

[顾秉林]:教师是学校办好的关键,一个大学关键是要有大师,学生到学校来干什么?就是要向大师进行学习,大师向学生传道解惑,给学生知识的熏陶,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一代一代带下去。刚才你提到的“良师益友”活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10年了。

1998年开始,现在我们每年都评选出几十个优秀的导师,到现在为止,我印象当中已经900多位导师被评为“良师益友”,这是学生自发的,主要是研究生,研究生他们自己提名,自己去说为什么你要提名,就讲这个老师在哪方面表现出色,大家根据他讲的,进行实际考察投票,最后确定下来哪些人可以得“良师益友”。 

[顾秉林]:我们有很多很感染人的事情,因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他们应该是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导师,特别是研究生,学生跟导师做学问。首先要指导他,引导他,到后来还要进行合作的研究,所以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一直提倡他们是非常融洽的、和谐的关系。 

[顾秉林]:因此,“良师益友”活动,虽然是学生自发搞的活动,我们学校还是全力以赴支持的,特别是我看了一些导师,我们有些好导师得了很多很多奖,但是他最珍惜的是这个奖,为什么呢?他说这是我的学生他们发自内心的对我的认可,别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外界的一些认可,所以他可能更看重学生的认可,学生有时候写的文章也很感人,“一生为师,终生的朋友”,学生和导师建立了非常非常密切的联系。

我看了很多,我每次都听他们的一些演讲。

比如说学生半夜两三点钟了,突然有一个灵感,他跟谁说呀,就打电话给他的导师,导师已经睡觉了,导师觉得他想的很好,就立刻到实验室跟学生一起讨论,他这个思想怎么样,就是抓住非常瞬时的想法,开始拓展他们的想法,共同开展研究工作,这个研究工作开展的很顺利。“良师益友”活动,确实是对于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有利的。 

[顾秉林]:刚才你提到的教师待遇问题,总体来讲我们的年轻教师的待遇还是低了一些,我们也很理解,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时把待遇提到很高,但是年轻教师的待遇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非常大的关注,刚才我说一个大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大师,教师,教师的关键实际上是在年轻人,只有给年轻人成长的这样一个舞台,他们才能在未来成为学校的大师,待遇问题确实是对年轻教师来讲,我觉得还是应该值得国家、社会和学校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现在青年教师流失的非常严重,您觉得房价高是青年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吗? 

[顾秉林]:青年教师流失严重有很多很多原因,房价高确实是其中一个的原因之一。因为年轻教师其实压力是很大的,因为他要在业务上快速成长,应该有科研方面的支持。但是他年轻,怎么申请科研经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会申请科研经费,同时年轻教师正好也是开始成家的时候,谈恋爱呀,成家以后还有个住房的问题,上有父母下有很小很小的孩子,家庭负担也比较重的。

所以,住房,我在两会的时候曾经谈到,高房价会造成年轻教师的流失,这确实是其中原因之一。 

[顾秉林]:我也希望我们年轻人,一方面政府、学校、社会应当积极给年轻人解决他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另一方面,我也在想,对年轻教师说几句话,也不能期待值太高,有时候期待值太高了以后,就适得其反。所以一方面积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还是要做一些工作,不能期待值太高。

[主持人]:在高校也常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说学术造假,清华大学在规避学术造假方面有什么举措? 

[顾秉林]:我们把这个范围扩的更大一点叫做学术不端行为,这里面包括造假。清华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清华大学对于学术造假给予高度重视,一旦发现以后给予严肃处理的,我们对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了三个正式的清华大学的文件。

我们从03年开始就制定了关于清华大学教师,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规定,我们也做了关于清华大学师德的规定,同时我们也相对补充了一些类似的相应的规定,这三个正式文件就是我们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 

[顾秉林]:2006年,我们当时有一个医学院的教师,他申请到清华大学工作的简历写得有不实之处,本来是别人发的文章,他说成是自己发的文章,后来在网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立刻着手去调查,最后发现是这样的,所以学校就解除了对他的聘用。

这是我们处理学术造假的一个例子,这个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下面设一个学术道德委员会,专门接受各方面的,对我们教师、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学术不端问题,他们负责处理。

我们每年都会接到一些举报,但是真正造假的还是极少数,很多他可能并不是跟检举人说的那样的,要经过确认,经过确认是要有个过程的,有时候说怎么搞这么半天,还听不到声音呀?这是需要非常非常严谨的一个调查过程,确实造假就立刻处理,不是这样,我们也向举报人给予解释。 

[顾秉林]:随便举一个例子,今年初发生的事情,当时一个广州的朋友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最近买的一本书,是清华大学某某教授写的一本书,因为他对清华大学非常非常敬仰,这本书一看就觉得是粗制滥造,这怎么行呢?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你们教授学术上不严谨,我接到这封信之后觉得是一件大事情,立刻给我们学术委员会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现,他所说的清华大学某某某教授,清华根本没有某某某这么一个人,是假冒的。

后来发现,这本书本身就是假冒的,冒充清华大学去做的,我们调查清楚以后给他写了一封信,把调查结果告诉他们,他非常感谢,他说没想到清华大学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物写的信这么重视,虽然不是清华大学的教师,但是清华大学给予很好的答复。


[主持人]:可以看出来我们在这方面把关还是严格的。在您的任期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校长您认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顾秉林]:我的长远目标,是带领清华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我想若干年以后,清华大学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这需要有个过程,学校为此制定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战略,从1994年到2002年是第一个九年,制定了很具体的计划。

我是2003年当校长的,正处在第二个九年,这个九年也有一个阶段性的计划。此外,我们还做了第三个九年的发展计划,希望能够从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我又是第二任,所以感到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正好迎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家期待都非常高。

我感到庆幸的是,学校这些年来发展是非常非常快的,比如说我们很多可比的指标,在全国都是最好的。如我们的科研总经费、获奖数,被引用的论文数,专利数等一些硬指标都是遥遥领先的。 

[顾秉林]:在其他教学方面,像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数目也是在全国遥遥领先的。我们的师资也在不断拓展、提高,我们现在中科院院士有36个,科学院院士有32个,同时我们引进了很多优秀的学者,我们有一百多位长江特聘教授,这些指标不但在国内是遥遥领先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可媲美的。 

[顾秉林]: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使我们的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可以比,我们确立了五、六个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如能源学科,这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16个重大专项,其中有一个重大专项中的一半是清华牵头的,就是高温气冷堆,由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核电站,解决我们国家的能源问题。能源研究有很多,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我们都做了很好的工作。 

[顾秉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学科,像信息学科、建筑学科、艺术学科等等,我们希望能够有五、六个学科左右,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和国外的一些学科相媲美,这是可以达到的。 

[主持人]:从能源这方面看,可以看出来咱们清华的理工科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国际上还是非常高的。

[顾秉林]:对,除能源学科外,还有其他方面,像信息,我们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在世界上处在非常领先的地位。我们自己独立研制的两颗小卫星已上天。同时我们在医学方面,研究的抗癌新药,已被批准临床使用,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很多。 

[主持人]:清华大学三个九年计划,顾校长任内赶上了两个,而且又即将迎来百年校庆,对顾校长还是有很大考验的。

[顾秉林]:是的,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动员全校师生,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把学校办好,扎扎实实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主持人]:最后,我想帮学生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招生了,这应该是学生最关注的,想问一下顾校长,清华招生比例每年是如何确定的?

[顾秉林]:清华招生的总数基本上是稳定的,稳定在3300人左右,根据每年的不同,录取时略微有一点变化,今年招生计划为3330人,为什么多30个人呢?就是我们要扩大文科的生源,我们原先文科只是招16个省,今年我们准备在全国31个省都招文科。

从总的规模来看,学校一直在控制规模,提高质量,我们总在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清华大学的精英教育。还有另一层意思,因为现在招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除了在统一高考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对高考来讲补充的招生方式,比如说我们有各种特长生、保送生、自主招生。

每年申请到我们这儿来的保送生有很多,必须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资格,比如说获得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有的学生非常聪明,获得了多科竞赛一等奖,我们从这一部分优秀学生中择优选拔一批保送生,每年都有。

[顾秉林]:再有,自主招生,我们每年举办冬令营,把中学推荐的学生,还有自荐的学生,通过初审材料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到学校来参加冬令营,大约在清华大学待2—3天的时间,跟我们的教师面对面交流,从中确定哪些学生可以被认定为自主招生对象,被认定的自主招生考生可以在高考录取时降20分到30分,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鼓励了。

[顾秉林]:第三类学生就是各种各样的特长生,确实达到了我们的一些要求。

[顾秉林]:所以这三批人每年有一些浮动,因为最终还要看录取的结果确定,不是事先有什么比例,而是事后看大致有什么比例,保送生不在统招的名额。现在我们已经制定了全国31个省市的分省计划,基本上跟每年的招生的情况相当,有的省份可能略微增加一些,有的省份略微减少一些。

实际上我们也是在调整的,我作为校长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外地考生,说为什么招生给我们这个省这么少?给北京这么多?实际上我们也是在不断进行调整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第一、有一个历史的原因。第二、我们根据学生到学校来以后的表现,决定应该增加一些,还是减少一些,我们也在做调整。 

[顾秉林]:我很体会外地考生的心情,因为我就是从外地考到清华大学的,当然是几十年前的事情,我那时候是安徽省,那时候才给20几个名额,所以感到很少,我很体会到。但是,确实来讲真的有个历史渊源,同时在各个省招收多少个名额,我们也在不断研究,我们也会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不断地来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把这件事情做的公平,公平、公正、公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总之一句话,不管怎么改,总是要把最好的学生录取到清华大学来,把他们培养成最好的人才。 

[主持人]:总的原则还是尽量给更多的学生机会。 

[顾秉林]:是这样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不得不结束了,一会儿顾校长还会做客教育论坛,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登陆教育论坛给顾校长留言。

[网友]:顾校长,梅校长的大师说和教授治校的原则曾经为中国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前些时武大的刘书记也在作出类似的尝试,而我们的清华又做了些什么样的表率呢? 

[顾秉林]:正如网友所提的,梅校长有一句著名的关于教育的格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我觉得梅校长说这句话是非常非常正确的,他首先给我们指出一个大学实际上主要是大师,有非常杰出的老师才能称得上大学。

很多人从另一方面理解,认为大学不要有什么大楼,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梅校长强调的是要有大师,同时,他并不否认要有大楼,但是他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盖大楼?盖大楼干什么?实际上盖大楼是为了请进大师,盖大楼是为了使大师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教育的环境。如果是以这样的目的来建大楼的话,是可以的。 

[顾秉林]:另一方面,我要强调的,当时梅校长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一个当时的背景,因为这是30年代谈的。当时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员工加在一起也就是400多人,而清华当时有了大礼堂,能够坐1000多人,有了清华学堂,有了很多很多教室。

所以说当时的矛盾,不是缺少办公的场所,而是极需要一批学术上非常有造诣的大师。所以,我们应当严格按照梅校长所说的,把大师放在主要的办大学的关键位置,同时不断改造我们学校的环境,为大师创造一个可以使他们发挥更大作用的,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这样的好环境。

[顾秉林]:我想另一个问题,是谈到教授治学的问题,清华一直是把学术委员会的职能放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像教学规划,学科布局,新学科点的设立以及教授的评定,一般都是由学术委员会决定的,以前学术委员会每年开几次会,现在我们学术委员会是每个月开一次会,来讨论学校的大事。 

[网友]:顾校长,能谈谈您的考大学和走上科研道路的经历吗?您现在的研究方向,最初是由您的个人爱好决定的吗? 

[顾秉林]:谈到我考大学和走科研道路的经历,说来话长。我是1965年考上清华大学的,1964年,我们国家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我们都非常非常振奋,中国要富强一定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所以1965年考大学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因为工程物理系就是搞核物理的,那时候很多热血青年都是这样的。

但是,经历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到大学还不到一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当时实际上所有的课程都停止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就通过了自学来完成大学整个四年的课程。 

[顾秉林]: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改革开放,要派一批人到国外去读书,由于我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没有跟风,抽出时间来自学,所以相对来说,比同龄人走在前面了,因此我第一批就被送到国外学习,我当时到了物理研究做得非常好的丹麦学习固体物理。

我一直到现在还是坚持在这个方向上从事科研工作,这是我自己的爱好,因为我从小对物理就特别感兴趣,当然我对文学也很感兴趣,在最后,选择上大学的时候,还是选择了物理,一直干到现在,最大的遗憾是到学校来做校长以后,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物理研究工作了,但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来,每个星期和我的学生在一起讨论一次,尽量抽出时间给学生上课,比如给学生上新生研讨课,讲走进量子世界等。


[顾秉林]:我非常喜欢做教师,我也曾经经常在学校说。第一、热爱教育事业,第二、要热爱教学,第三、要热爱学生,这样我的生活感到非常非常充实。

[网友]:顾校长,您的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您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

[顾秉林]:其实在清华无论做校长也好,做教授也好都是非常非常忙的,关键是在非常忙的情况下,也要热爱生活。所以,我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还是陪着家人聊聊天,散散步,到外面去散散心。

[网友]:大学是社会正义感和民族责任心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大学为中国贡献了五四运动和众多的人才,我不知道顾校长对于‘官’是怎么看的?很在乎这个乌纱帽吗? 

[顾秉林]: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个学者,不是个官,所以说在学校里,别人也都这么觉得顾校长整天骑个破车在路上走,不像个官,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的一个肯定。而且清华大部分干部都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个官。为什么现在会认为高校有很多行政化的倾向呢?我想是因为有些方面做得不到位,我们在管理上应该更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更重视发挥教授的作用,更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

[顾秉林]:至于说是不是怕丢“乌纱帽”,我要只单纯当院士的话,要比当校长好当得多,因为搞科研主要是和物打交道,当校长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和物打交道我总是占主动的,和人打交道的话,那是相互的,但是我既然已经在这个位置上了,就要下决心,无论是有多大的艰难险阻,也要把校长做好,真正不辜负清华师生的期望,不辜负社会的期望,不辜负中国人民对清华大学的期望。

[网友]:清华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吗?请问你们学校在哪个领域的科研水平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