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后代 抗日将领后代拒白崇禧提亲
赵世同住在巴南李家沱重庆染料厂一幢家属楼里,两室一厅,约60平米。四壁空空,客厅摆着简单的家具,一台木钟上刻着的字,显示它的年龄:22岁。比这更老的是,一个搪瓷杯子,印着“1977年”。
59岁的赵世同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背心。如果不是手捧着胡锦涛(图片-新闻-网页)亲笔题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很难将他与国民党高官联系起来。
这枚纪念章是颁发给他父亲——重庆唯一一位参加过抗战所有大型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赵援。
显赫的父亲
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赵援的一生。如果把抗战书籍、资料以及悼词综合起来,大致如下: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桂南会战等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曾经官至国民党124军中将军长,是白崇禧的作战参谋长;他也曾在中共党员的策反下,带兵起义,还偷偷放走100多名中共党员;曾在抗美援朝时,一下子捐出三幢别墅、一辆吉普和10多根金条。
拒绝白崇禧提亲
赵世同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其中一件事,母亲讲得最多,而且也最动情。
1946年,白崇禧即将调离国防部,找到赵援提亲,有意将自己的姨妹介绍给赵援作小老婆。与顶头上司结亲,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但赵援却拒绝了,说“不能对不起卿佩英(赵援之妻)”。
卿佩英对赵世同兄妹讲:“国民党高级将领很多都妻妾成群,你父亲却至死未讨小老婆,我这辈子无憾。”
北碚起义
1946年,赵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办公室副主任。白崇禧调走后,继任国防部长顾祝同对赵援多次许诺“愿向蒋总统举荐继任国防部次长(副部长)”。
当时,赵的黄埔二期同学、中共党员谢宣渠正在策反赵。谢建议赵“不要掌握军队”,赵援于是谢绝了顾祝同的提拔。
1948年,谢宣渠又传来党的指示,要求赵“掌握军队、准备起义”。赵援随即出任第八纵队中将司令、国民党124军军长。
1949年,赵援接到立即逮捕100名共产党员的指示后。他表面从命,暗中却将人放了。1949年9月的一天,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位于两路口(现药检所旁)的花园洋房,匆匆赶到上清寺,父亲的司机早已将吉普车停在那里等候。从父母的对话听出,蒋介石因此事下令抓捕他们全家。
指着政府颁发的《起义证明》,赵世同说:“父亲到了北碚后就起义了。”
解放后,赵援进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4年任重庆参事室参事。
要求子女“自立”
赵援共有6个儿女。最小的女儿名叫赵自立。赵世同说:“父亲是想让我们自立,不要轻易向别人伸手。”
在抗美援朝中慷慨捐金条10多根的赵援,并未为子女留下物质财富,反而要求子女们节约。
赵世同至今记得,尽管家里很富有,但兄妹们都很少穿新衣服,总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一个一个往下排。“平时,父亲不准浪费。假如漏饭在桌上,哪怕只有一颗,也要我们拣起吃掉。”
赵援的6个子女如今均已退休,此前他们分别在贵州地质117队、新华化工厂、重庆染料厂、重庆钢家具厂做工人,有两个无固定职业。
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他们却并未向人伸手。赵世同说,有不少在海外的亲友,经常来信要求帮助他们,或开公司,或帮助出国。但他们都未向人伸手,因为谨记父亲的遗训——靠自己。
采访结束的时候,正在逗弄孙子的赵自立笑着说:“我很满足,尽管清贫,但是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