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武汉 红极一时的汉剧“男旦”李彩云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所谓"男旦"是中国戏曲里的一个专用词,通俗地讲就是戏曲里男扮女装.男唱女腔的角色,属于反串艺术的一种.据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与古代统治者禁

所谓"男旦"是中国戏曲里的一个专用词,通俗地讲就是戏曲里男扮女装、男唱女腔的角色,属于反串艺术的一种。据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与古代统治者禁止女演员登台演戏有关。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种"男人女性化"的艺术对于多数国民来讲还是蛮新奇的,更好奇的是一个男人居然能把女人演到这样逼真的程度尤其难得。

  想必大家对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还有些印象,而对于汉剧名旦李彩云、刘顺娥、陈伯华、邓云凤、钱华(万仙霞)等却陌生得很。尤其是有汉剧领袖之称的李彩云曾男扮女装红极一时,据说梅兰芳(1894年-1961年)一度为李彩云"粉丝",并对李彩云称赞备至。

  誉为"青衣大王"李彩云(1873-1950)是湖北监利新沟人。名岫轩,亦名癸酉、占善,彩云为艺名。幼读私塾,酷爱汉剧,只要有戏班到当地演出,其每场必到。后更是弃学从艺,专程去荆门石牌科班拜李四喜为师,习"四旦"(即青衣亦称正旦、花旦、老旦、武旦)。因李天资聪颖,善察女性动作和心态,表演形神俱佳,为师厚爱,深得其嫡传,成为汉剧旦角中佼佼者。

  李彩云从唱乡班到登上荆(州)沙(市)戏曲舞台演出,演技日益精湛,观众趋之若鹜。及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李彩云在汉口大福兴班登台即崭露头角,一炮走红。1916年,为配合反袁(世凯)斗争,请邓天澜编写汉剧《蔡锷脱险》,与其弟子黄桂卿连演数十场。1921年随同余洪元进京义演赈灾,受到好评。1925年为武汉市民寒冬赈灾义演,在汉剧名伶联合大会串中,反串《芦花荡》之张飞,令人瞩目。

  李彩云敢于大胆革新,在继承汉剧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舞蹈、化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拓宽了戏路,对汉剧艺术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汉剧界屈指可数的艺术领袖之一。

  李彩云嗓音清脆,表演细腻,唱做俱佳。在声腔之抑扬中,将悲欢离合的情感徐徐传出,令听众叫绝。尤难得的是,李虽身材魁梧,粗眉大指,但在表演中却能藏拙露巧,妆饰登场,秀丽雅致,悦人心目。体系他在汉剧《贵妃醉酒》中饰杨玉环,腰身翻转如微风吹柳;醉眼观花"跳凤",旋腰而下恰似流云。

更为难得的是,李虽嗓带沙音,但巧于运气改辙,沙中见雅,别具一格。在汉剧《士林祭塔》中饰白素贞,大段反二黄慢三眼,放腔有致,收腔悲泣,揭示夫离子散生死之情,使观众潸然泪下。

1928年京剧名角程砚秋来汉演出,常看李演出《落花园》等剧,十分佩服其中的反二黄唱段,运用声腔气口,抑扬顿挫,喉音打远,优美动听。以至于拜师学艺,成就一段戏曲佳话。演出的《百花亭》、《风雨会》、《宇宙锋》、《雷神洞》、《丛台别》、《琵琶词》、《断桥会》、《祭长江》技艺精湛,别具风格。

李彩云多才多艺,慕名求艺者甚多,除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外,汉剧名旦陈月仙、邓云凤、刘顺娥、万仙霞等均受过他的传授指点;湘剧净角梁金鑫、汉剧"三生"(即正生)黄桂卿等,都曾拜李为师,受其教益。李彩云代表剧目有《百花亭》、《雷神洞》、《重台别》等。

知识链接

一.汉剧    旧称"楚调"、"楚曲"、"汉调",俗称"二黄",其主要声腔西皮、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

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清末民初,成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开始兴盛起来。

1912年改称"汉剧",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起源尚无定论。从声腔上寻本溯源,对"西皮"有二说:一说来源于湖北的"襄阳腔"(又称湖广调),另一说来源于西秦腔;"二黄"也有两说:一说出自湖北的黄冈和黄陂,另一说出自江西宜黄及湖北钟祥石牌。

明万历年间,湖北沙市一带已盛行演唱楚调;清乾隆年间,汉剧开创"皮黄"合奏,形成"皮黄"声腔系统。嗣后,汉调名伶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谭志道、李六等先后进京演出,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脚色共分为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二.汉剧四大河派

   清乾隆年间,汉剧形成了"汉河"、"荆河"、"襄河"、"府河"四大河派,也叫四大路子。其中汉河以汉口、武昌、汉阳为中心;荆河以荆州、沙市为中心;襄河以襄樊为中心;府河以德安(今安陆)为中心。

1.汉河派先后有"胡家班","汪家班"、"荣庆部"、"存雅部"、"祥发"、"联升" 、"福兴"等,主要名伶有李翠官(本名李三槐),湖北通城人,来汉时年二十许,隶荣庆部。而"祥发"、"联升""福兴"十大行名伶有:一末:张长、詹志达、袁宏泰;二净:芦( 罗)敢生;三生:范三元、李大逵、吴长福(即巴巴);四旦,张纯夫、胡德喜、胡德玉、罗佩莹(小金);武旦,姚秀林、王金玲、程颉云;五丑,余德安;六外,罗天喜、刘光华;七小,叶濮阳、汪天林;八贴,张红桂(人参叶)、叶双凤(黄安)、小金香、高兴芝;九夫,吴庆梅;十杂,杨华立、何士容。

2.荆河派有"太和"、"同乐"、"三元"、"太寿"四大名班,名角四旦李四喜与汉剧前辈傅心一父亲傅友才都曾在钟祥县石牌镇同坐科。钟祥石牌为汉剧发源地之一,现存关帝庙古代戏楼,楼内保存清嘉庆以来许多戏曲班社演出的题字,最早是嘉庆八年(1803年)的金翠社。李四喜下传李彩云,李彩云下传刘顺娥及陈伯华。

3.襄河派有"永盛"、"德盛"、"洪兴"、"愈庆"、"太和"等班社,主要有杨花子、姚发儿、柯金榜、贺德贵、杨传旺等。

4.府河派有"桂林"、"和升"、"恒协"、"凤鸣"。桂林班著名演员有陈丁己、曹金、邓光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末张楚,袁麻子;二净,万一,付正培;三生姚凤林,詹长寿;四旦,白兰花;五丑,吕平旺;六外,彭天贵,陈保官、汤道银;七小,陈四;八贴,邱双;九夫,姚婆婆;十杂刘南庭,黄贵,黄奎等。

三.汉剧旦角名人 陈伯华(1919--)女。湖北武汉人。艺名新化钗,后因从师牡丹花(董瑶阶)而改名小牡丹花。她师承刘本玉,又深受前辈名旦李彩云、八贴牡丹花之新炙,融旦、贴表演技巧于一身,既有优美清亮的唱工技巧,又有细腻大方而灵巧的做工之长,创造了声容并妙,神形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

她善于以声传情地刻画人物,人雍容华贵的贵妇,到驰骋疆场的巾帼英雄,以及美丽娇憨的妙龄少女,都演得惟妙惟肖。代表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其中的前三部有影片存世。由于她对汉剧艺术作了突出贡献,198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汉剧艺术大师称号。

瞿翠霞 清光绪末年著名青衣。善唱工做,有声有色,与当时的小云霞并称"二霞"。擅长表演《宇宙锋》、《丛台别》、《百花亭》、《休梨花》、《祭长江》等剧。 邓云凤 从师邓协臣,跻身于汉剧十大名角行列。他扮相、身材均佳,嗓音圆润,报字清晰。

参师李彩云,技艺精进,以唱工、说白见长。擅长表演《宇宙锋》、《三娘教子》、《祭长江》、《断桥会》等剧。尤其在连台本戏《薛仁贵》中饰柳迎春,深受观众欢迎。在 30 年代的四旦行当中,有"状元"之称。

万仙霞 名钱华,系钱文奎之女。从师水仙花,后深受李彩云影响。她嗓音宽亮,精于唱,善表情,能戏甚多,以《断桥》、《丛台别》、《窦娥冤》等剧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