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沙博理 从操纵理论看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沙译《水浒传》的影响
摘要:《水浒传》是一本中国社会百科全书的鸿篇巨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被认为是发行的所有《水浒传》英译本中最准确和流传的最广泛的一本。但是,由于翻译《水浒传》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和译者的特殊身份,翻译的过程一直都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以及诗学的影响。
关键词: 操纵理论,意识形态,诗学,《水浒传》
两种意识形态
根据勒弗维尔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被分为主流意识(社会意识)以及个人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概念信仰体系,并通过其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存在进行观察,它能影响以及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活动。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同样拥有其特有的社会文化信仰以及价值观念,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构成了个人意识。
沙博理的个人意识形态概念观
沙博理年轻时曾任律师职业,期间他发现有时候法律在富人和穷人面前其实并非平等,他觉得公平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并不是对每个人而言的。在某些案子中,你根本无法打赢和那些大人物和大财团的官司,理论与现实总是背道而驰。所以在1947年的四月他决定只身前往中国。在中国,他遇到了他的妻子-凤子,在他们的交往中,凤子总是帮助他阅读并赏析许多中国的名著,之后沙博理便慢慢开始从事翻译和作家的工作。
来到中国之后,沙博理清新的认识到了公平和自由是存在于人民阶级的状态之中的。他参加政治讲座,参与政治学习并且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讨论政治。和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在来中国之前,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知之甚少。
在中国浓烈的政治气氛下,沙博理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将他们的理论运用到中国和世界各种事务当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民主建设进程帮助政府指定各项政策。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沙博理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都得到升华。
巧合的是,当时的阶级斗争相当类似在宋朝这个典型封建时代创作出的《水浒传》。封建帝王和农民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每百年间,社会就会变得暴乱和混乱,这时革命和起义爆发,旧皇灭亡,新皇登基。在阅读《水浒传》后,沙博理认为那些亡命之徒都是造反者,而并非革命者,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去改变现存的社会和政治系统。这样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给了沙博理很多的提示和灵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1949年10月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致力于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性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绝对统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掌控着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诗学观。
众所周知,有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翻译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等。这只"无形的手"便是意识形态。和本土创作相比,意识形态对于文学创作施加了更多的更直接的操纵,这由于每一次的翻译活动之前,翻译者和赞助人都会预见一部已经完成的文学作品,他们必须全面地考虑清楚原文对他本国甚至世界文学范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翻译出来的作品在目的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
在文革期间,这只"看不见的"手慢慢变得可见,它从舞台的背后渐渐出现并开始直接操纵干预每一次的翻译活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能翻译的作品就少之又少并且他们还要通过特殊的翻译方式完成,从主题选择,翻译组织到出版都受到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文革时期赞助人所依据的几点标准。第一点是赞助人要为中国大陆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服务。文化大革命的领导者,特别是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四人帮坚持要用翻译来验证文化大革命的对与错。
最后,我们能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特征集中在革命,战争,矛盾以及共产主义这几个词上,并且当时的中国大陆都被染成了一片"红"色。
诗学,一个动态的因素
沙博理的个人诗学观
在中国居住几十年后,沙博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得非常透彻。在他的妻子和同事的帮助下,沙博理有许多亲近中国小说的机会。除此之外,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回忆道,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他就是看着这些打斗,叛逆和杀戮的小说电影画面长大的。所以,在翻译《水浒传》时,他非常清楚如何去选择词语,修辞,意象以及象征手段去描述这些熟悉的画面。
1953年起,他开始为外语出版社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翻译当代小说,他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因为在工作中他能阅读到越来越多的中文作品,并且一步一步去感受在中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思想以及感情。翻译《水浒传》之前所翻译的各种小说给沙博理之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学素养,翻译技巧,双语能力以及翻译策略基础。
沙博理版本的巨大成功还在于他对中国人民以及中国文学的热爱。他不仅把翻译作为他的职业,而且看作是他的乐趣和兴趣所在。他说道中国英雄的勇气和精神会使他回想起美国文学中所宣扬的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他深爱着《水浒传》并且热衷于翻译它,因为这部小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一副小型的封建社会画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主流诗学观
第一,从1942年起,艺术和文学应该并且必须为大众服务。
第二,毛泽东说为大众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众化,一种是升华化。第一种是基础但是很紧迫,因为当时人民仍然未受到教育和培养。
第三,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应该和共产党的整个工作区分开来。艺术和文学的作品隶属于共产党的整个工作并属于一个特定的阶级-无产阶级;都应该遵循一个准确的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
第四,每个社会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和艺术标准但是统一的规则是政治标准要高于艺术标准。我们应该努力达到政治与艺术的统一与和谐。
毛泽东无疑从现实政治任务来观察文学。在毛泽东的文学主张中,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被极大地直接地简化:现实的政治就是文学的目标,但是文学是政治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所以他对文学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4) 沙博理,1984,《水浒传》的英译,《翻译通讯》第2期,29-32页。
5) 沙博理,宋蜀碧(译),1998,《我的中国》,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 王东风,2003,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中国翻译》第5期,16-23页。
7) 辛红娟,2004,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择,《求索》第4期,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