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德医生 好医生周福德 种德收福假私济公 不放弃式抢救创造生命奇迹
他并非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也不是吸引眼球的公众人物,只是一个普通医生。和他接触,你会发现,他和你印象中的医生有所不同。他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告诉你,有这样一个群体,牢记“白衣天使”的使命,默默实践治病救人的誓言。
“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个患者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周福德的由衷赞誉。多年来,他坚持“做医生是一种信仰”“做医生是积德”的信念,无私地为解除患者病痛奉献着。在一日日的医疗工作中,周福德的“德行”和“福气”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传递着医者正能量,给一位位罹患病痛的朋友带来复元的希望。
周福德的办公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资料图片
“肾内科主任周福德,及时收我住肾一。精心安排加床位,只怕耽误了病情。住进医院好紧张,这里陌生心恐慌,主任幽默笑着说,这些都是小问题……”这首歌是周福德收治的一位患者所写的歌,名叫《北大肾一一家亲》。而类似的赞誉还有很多很多:在肾内科病房里,挂着患者送给周福德的很多锦旗和匾额,在周福德的个人主页上,有患者留下的充满感激的一行行文字。
从这些锦旗、匾额和文字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医生:有求必应;“百问不烦”,当天回复咨询邮件;主动给患者打电话询问治疗情况;借钱给经济困难的患者以完成治疗……很多患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好大夫!”
说起“好大夫”,周福德笑了:“每个医生都想当好医生,只是我坚持下来了。我有能力去帮助患者,只要是对患者有利的事情我就做。”这种坚持是以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关爱为动力的,故而格外清韧绵长,支撑着他在工作中忘我奉献、乐在其中。
出门诊,他总是那个最后下班的大夫。按规定,周福德上午门诊看15个病人就行,但很多病人深夜便开始排队挂号,还有从外地来的。不忍心看到患者劳累,周福德几乎每次门诊都加号,常常不能正点吃到午餐。
作为科室主任,周福德丝毫没有架子,还用他的“三声”理念感染着同事,即对患者要做到“来的时候有欢迎声,问的时候有回答声,走的时候有送别声”,让患者感受到尊严与热情。慕名找周福德看病的人数非常多。
尽管每周出三次专家门诊、一次特需门诊,仍然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因此周福德采取每月增加周末专家门诊一次、每次门诊加号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看病要求,每次专家门诊至少加15个病人,有时可多至30人,一个门诊相当于3个专家门诊。
为了保证看病质量,他几乎是到门诊最早的医生,走得最晚的医生,4个小时的门诊要延长至5~6个小时。以至于有的病人家属甚至问“周大夫有没有家呀”。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笑笑,还是那句话,“我们做医生的,追求的就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将不可能创造为可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办公室。新华网 雷东瑞 摄(资料图片)
有问题,随时都能找到他。“我平时都不离开北京,随时能到达医院。”周福德把医生的手机比作士兵的枪,保持每天24小时开机,从不离身,随叫随到,病人或家属来电话咨询病情的,他也都一一耐心答复,还常常主动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治疗情况。
他说:“打电话给患者,花不了几个钱,每天做一点,工作量并不大。患者不能时刻在医生视线内,医生却要时刻掌握患者的情况,出现问题才能及时处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生做的可能是小事,但对患者来说就是大事。
”2010年3月担任病房主任以来,周福德便在自己的办公室门上贴上了名字,方便患者找他沟通,只要是病房的患者或家属有事找他,他都在第一时间予以接待,尽可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为了能让更多的肾脏疾病患者受益,周福德注册了好大夫在线网站,每天利用空余时间回答病人的咨询,常常工作到深夜。
4年累计回复咨询相当于240个门诊的工作量。目前每天访问周福德个人网站就有6000-7000人,这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和住院难的问题,让外地的病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如今,在全国3000多名肾内科医生中,他排名第一,病人满意度最高,收到的表扬信也最多。
周福德曾多次“创造奇迹”,“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周福德是肾脏内科主管疑难病例诊治的领导,无论多么重的患者,在周福德和同事们眼里,“只要能喘气,就有挽救的希望”,他敢于做决定,敢于承担责任,多次在紧急时刻做出决定,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2012年11月初,他刚从美国进修访问回国后,病房就收到一位表现难治性高血压、反复心衰和反复急性肾衰的女中学生,她历经深圳、武汉等全国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都未能确诊,慕名来到了北大医院肾脏内科,可是住院2周也未能确诊,在临床处理比较困难的时候,主管医生找到了周福德。
他当时就怀疑此患者可能是肾动脉狭窄导致的患者全身问题,确诊需要做肾动脉造影,可是造影需要使用对比剂,后者可引起肾衰竭,医生和家属对做此项检查都有顾虑。
周福德认为这项检查利大于弊,应该做。做了造影后证实是孤立肾肾动脉狭窄,肾动脉几乎闭塞,此时应该做肾动脉扩张术,但是介入科医生也有顾虑,此时应该怎么办?不治疗吧,患者病情不会好转。
治疗吧,有可能发生肾动脉破裂的风险。最后,经过周福德与介入科医生共同讨论决定,还是应该试一试肾动脉扩张术,结果获得成功,没有出现并发症,患者高血压、肾衰竭以及心脏衰竭都获得痊愈。
这样的奇迹不止发生过一次。凭着胆大心细,周福德屡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有一次,医院内科里来了一位厌食症患者,1米7的个子,体重竟只有25斤。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没救的时候,周福德决定将这位患者收到肾脏内科进行治疗。经过全面细致的诊断和精心治疗,奇迹发生了:三个月后,病人康复了,出院时体重已达到100斤。
患者张桂兰和周福德医生合影。 新华网 雷东瑞 摄
2014年2月15日,一位27岁患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姑娘因消化道大出血收入北大医院,当时她的血色素值仅为5.4g/dl,不足正常人的一半,大夫们检查后发现姑娘的结肠内有弥漫性小血管持续渗血。治疗期间,患者及家属曾一度伤心绝望,周福德特意周末赶来给患者和家属做思想工作,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终于逐渐减少至停止,后成功出院。这次抢救堪称是“不放弃”式抢救,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允许一刻的停歇,更像一次长跑接力,而周福德在这一过程中的坚定和执著,也为患者和家庭带来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
周福德说:“医生的创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时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医生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当患者有生命危险时,医生考虑的问题不该是钱,不能因为患者欠费就停止治疗。”
给医生送红包的患者不少,倒贴患者钱的医生少见。在周福德的个人主页上,一个患者留言说,他感谢周医生,因为他敢做决定,患者欠费也不停止治疗。这位患者曾欠费两万元,出院后主动跟医院签订了还款协议。一位30多岁的北京工薪族,曾因肾病住院3次。
第3次住院时,患者没钱交住院押金,病情危急。周福德借给患者5000元支付押金,让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周福德就是这样一个异数,不仅救命,更慷慨助人,只为患者能坚持治疗,不轻言放弃。
2009年,周福德离京援疆,在哈密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营救。 那是个周末,正在休息的周福德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哈密一位35岁的产妇胎盘早剥,产后出现无尿、昏迷、贫血及血小板锐减等症状,生命垂危。当天下午,周福德坐了6个小时火车,由乌鲁木齐赶到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的周福德大夫。资料图片
到了医院,周福德马不停蹄,立即与相关专家会诊,确诊该产妇患的是“妊娠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一种死亡率高达90%的罕见病。周福德提出,必须进行血浆置换。 当地医院根本就没有相应设备,周福德采取“人工加机器”的“土办法”置换血浆,每次置换两个小时,共成功置换了3次,患者病情暂时得到缓解。
但要想治愈,还需要将病人及时转运到乌鲁木齐的医院。转运路途遥远,足有600多公里,途中还要经过戈壁和10级风区,风险极大。
怎么办?周福德再三掂量,然后征调了专业的急救医生、护士——他要亲自跟车,转运病人。 茫茫戈壁,狂风肆虐,汽车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让周福德的心也跟着车一起忽上忽下。好不容易闯过了风区,又遭遇大雪。
幸亏有交警开道,8小时后,终于将病人送抵乌鲁木齐的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周福德替这位家境贫困的患者交了5000元的住院费。如今,这位哈密妇女已重返教师岗位,与周福德一直保持着联系。她知道,没有当年周福德的坚持,她的生命可能已经终结。 那5000元,不是周福德第一次资助病人,更不是最后一次。
2011年初秋,刚刚大三的山西姑娘尚月梅因急性肾衰竭重症住进北大医院肾脏内科,命悬一线。5个多月里,尚月梅共经历了13次血浆置换和72次血液透析。一次血浆置换就是上万元,病魔一下就把尚月梅全家5万元的积蓄吞了个精光。
尚月梅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省钱给女儿治病,50多岁的尚老爹舍不得住旅馆,就在医院走廊打地铺,吃饭不敢买菜只吃馒头。这些,周福德都看在眼里。尚月梅的治疗并不乐观,专家们认为其肾功能恢复的希望不超过7%。冒着人财两空的风险,这个“无底洞”还要不要填? “只要还喘气,就有希望。”周福德转身去了一层住院处,拿出自己的工资卡,给尚月梅的住院账户里打了1万元钱。 可这,远远不够。
周福德在病房为患者做检查。资料图片
“假私济公”。周福德找到在报社工作的朋友,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为尚月梅捐款。稿件见报第二天,一位身患癌症、已89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就委托单位同事去探望尚月梅,“我动不了,你帮我去医院看看,如果是真的,帮我捐两万元。
”周福德组织的这次募捐,为尚月梅筹得了十几万元善款。 病魔也在爱心面前低头。2012年2月,尚月梅的肾功能奇迹般部分恢复,得以出院继续学业。2013年,她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工作。虽然她的肾功能不能再与健康人一样,但她的生命仍在继续,家庭仍然完整。
“周大夫每次找我,都是他又收了一位贫困患者,问我能不能呼吁社会给筹点儿钱。”一位媒体记者说。 周福德清楚,自掏腰包也好,请媒体朋友帮忙也好,都非长久之计,最终还需要医疗体制与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让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医生则可以用私人的力量帮助病人,他戏称为“假私济公”。“我是一名医生,我不能眼看着病人放弃。”周福德希望自己的一点点付出,能让患者坚持下去,给医生,也给生命一次机会。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周福德这样阐述自己的理解:“一个人做了,起到表率的作用;换句话说,你去做了,自然就有人跟着做。治疗中,投入越来越多,病人、家属担心,这样治下去有没有希望啊。
我的答复是,走下去,只要坚持走下去,最后结果不会让我们感到遗憾。”这样的坚持,对于周福德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对于每一个就医的病人而言,就是一个生机——一个等待奇迹出现的机会。
周福德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只要是稍微张开嘴就呈现出微笑状态。经常有病人或者家属跟他或同事反映“周大夫总是微笑着、周大夫特别热情……”实际上,他带给周围人的微笑和信心正是他内心深处浩然正气的外在表现。多年行医以来,尽管工作任务日益繁杂,医患关系时时紧张,但周福德依然努力做好医生,他坚守信仰,积极力行、带动大家一起改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患情。
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周福德深有感触。他从2004年开始担任科里的法律代理人,一旦出现医患纠纷,就要出面和患者及家属沟通,甚至启动法律程序。
“当医生,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有责任心才会把患者的事当大事。我的观点是,有错就认,把患者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就能获得谅解。医护人员只要做到‘不二过’(别人犯过的错自己不犯、自己犯过的错不再犯),对患者负责,患者自然会信任你,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虽然工作很忙,但周福德坚持每天在业余时间写微博,发微信。“下班以后,我都要沉思一下,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我能从中提炼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发到微博上。”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在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在网上传递一种正能量,教医生怎样做医生,教病人怎样做病人。
”周福德动情地说。虽是内蒙古人,但“为了纪念在新疆难忘岁月”,他给自己微博取名“北京兵团人”。截止2014年9月25日,周福德的“北京兵团人”微博总共发了2321条微博,粉丝19930名。
他用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字展现医务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报道同事们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点评医患就诊现状,并和网友和“圈友”们积极互动,向社会传递医院中的正能量,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医生的大爱仁心,传递着向上、温暖、希望。
周福德的个人微博截图。
2013年10月30日,在“北京兵团人”微博上,周福德贴出了自己在网上发表的《做医生是一种信仰》文章。他在文中提出,“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而更是一种信仰,医生应用一点一滴的善和爱,来化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没想到,这篇微博被大量转发、评论。网友纷纷留言:“这应该是中国全部医生的努力方向”、 “有信仰的医生是患者的希望”、 “您值得我学习!”、“写得太好了!医生确实是个神圣的职业,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 与此同时,周福德还尽自己最大努力,消除网上医患关系中负能量。一次,一个病人来周福德所在的北大医院肾脏科看病,对一个医生的服务不满意。于是,在网上,发了一条谴责医院医院的微博。这个微博碰巧被周福德看到了,“我马上@这个患者,给他留言‘请能否告知具体问题,我们好改正’。
很快,这名患者删掉了这个微博。” 随着运用微博等新媒体的熟练,周福德大胆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治疗上来。从2013年12月4日开始到17日,周福德用微博直播救治一位64岁连续发烧三个月的危重病人全过程,开创了北大医院使用新媒体直播救助病人的先河。
微直播的治疗形式被社会广泛关注,“这次直播的微博,有的浏览量超过6000多人次。
”“微博直播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力,达到了及时通报情况,相互学习,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的目的。”这种“透明的”治疗形式也得到同行和患者的认可。和周福德同科室的杨志凯医生说:“看了周医生的微博,能感到周大夫在传递一种正能量,给我很多启发,教我怎样去做一个好大夫。
”曾在周福德科室进修的大夫说,看了周大夫的微博,感觉自己还在北大医院学习着呢!被救助的患者说:“通过看周大夫发的微博,我知道了制定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增加了我对医生的信心。
我也就能更加积极配合治疗了!”“我真想深深给他鞠一躬,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神!” “周大夫工作很忙,做的也非常优秀,本可不必这样辛苦。他这样做,是想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希望引领一批人,让医生的圈子更加好一点。”同事杨志凯这样评价周福德的所做作为。
从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至今,周福德已在医疗系统学习和工作了29年。之所以会走上从医之路,周福德说,是因为当医生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少年时,我鼻子上长了个小疖子,给我看病的医生水平太差,从那时我就想,自己将来要当个好医生。
” 要当个好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就得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此,大学期间周福德有意识的加强自我修炼,不放过机遇,不回避困难,抓紧一切机会充实自己,假期也成了他充电的宝贵时机。
大学四年级时,同学们都放假回家了,他却跑到急诊室跟着老专家看病。有一天晚上,心内科专家胡大一到急诊室指挥抢救病人,周福德被他的成功救治经验所吸引,又申请并被批准到心内科监护室学习。
大学五年级时,周福德选择到顺义县医院外科实习,在那里积累了基层医院外科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各科的经验对今后的内科临床都有帮助,因此正式当上住院医后,仍然继续“博采众长”,“我的‘耳朵’变长了,只要是哪个亚科有会诊或者抢救,我都能得到消息,争取参加旁听会诊或者观摩抢救”。
在工作10年以后,周福德又先后被选派到内蒙古、澳门、新疆和美国等地做肾内科的临床工作4年。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
实践的同时,学识的更新和完善也没落下。1991年大学毕业后,周福德进入北大医院肾内科工作,科里的一些老大夫学识渊博,多次攻克疑难杂症,被称为“活救护车”。年轻的周福德把这些前辈当成榜样,悉心学习,得到了老专家们的真传。
从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周福德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但也遭遇了一些困难。考博士研究生时,他的专业课成绩名列第一,外语成绩却比分数线低两分,周福德没有放弃,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与众不同的“申博”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福德于200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北大医院肾内科毕业年龄最大的博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周福德。 新华网 雷东瑞 摄
周福德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清楚,医学之路永无止境,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研究,需要对医疗一线有深切的了解和敏锐的观察。为此,担任北大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以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个月去外地次数不超过一次,只要病房有重大抢救,就会争取参加。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周福德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名能够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