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格局重构 湖北曾错过两次发展机会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像我们这艘2000吨位的船还能行动自如,如果是5000吨位以上的船,恐怕在这江段够呛".9月28日,船员胡心练站在甲板上,指着一段姚港附近的荆江江段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胡心练所指的荆江正是长江中游亟待疏浚改造的航道之一.荆江畅则长江畅,长江作为中国主要的黄金水道之一,三峡船闸通行能力等,一直以来是长江经济带航运发展的掣肘.不仅仅受制于水路运输的劣势,长久以来,沿江经济的开发,各省各自为政,令长江沿岸的发展稍逊于沿海地区.9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

“像我们这艘2000吨位的船还能行动自如,如果是5000吨位以上的船,恐怕在这江段够呛”。9月28日,船员胡心练站在甲板上,指着一段姚港附近的荆江江段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胡心练所指的荆江正是长江中游亟待疏浚改造的航道之一。荆江畅则长江畅,长江作为中国主要的黄金水道之一,三峡船闸通行能力等,一直以来是长江经济带航运发展的掣肘。不仅仅受制于水路运输的劣势,长久以来,沿江经济的开发,各省各自为政,令长江沿岸的发展稍逊于沿海地区。

9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要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如此的“高规格”使得拥有沿江11省市、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6亿人口的长江流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嗅觉敏感的人士从字里行间,嗅出了未来10年,伴随着沿海成果向西部转移,资本与当地产业的有机结合,长江流域或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这是湖北继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先后两次错过发展机遇后,又迎来新一轮投资机遇。在这一轮投资过程中,鉴于湖北在长江流域中处于中心地带,该省或许将在中部地区将扮演经济领头羊的角色。

湖北省内长江干线航道1061公里,长江经济带中29个中心城市,湖北独占8个席位,加上国家在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航运枢纽,地缘优势不言而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长期关注湖北经济发展,他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伴随着顶层制度设计的出台和各个省市进行细化,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点,武汉将首当其冲,成为投资热点城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湖北发展潜力大,有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产业配套能力,“沿海资本和湖北产业资源有机结合的机会很大”。

据公开资料显示,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会给沿长江省份带来巨大经济增量。但是,秦尊文认为湖北面临的挑战很多,比如交通、比如与周边省市经济竞争等。因此要保持高增长,需要扛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有劳动力、土地成本上涨等不利影响。

然而叶青更关注这些资本带来的产业链如何在湖北落地,他认为,资本由沿海向沿江布局是发展规律,“比如汽车产业带的合作,上下游产业链如何有效衔接。”

而这次格局重构,位于中部的湖北将如何把握机会,长江流域内如何推进一体化进程,受业内高度关注,“这11个省还得坐下来进行细谈,怎么分割,还需要时间讨论。”叶青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格局重构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重庆提出依托黄金水道长江进行流域性开发建设,对于长期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秦尊文来说,这一结果等待已久。

自古以来,湖北的发展都未离开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但在建国后的各类发展规划中,湖北并未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核心。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就曾提出发展长江沿江经济,“七五计划”中,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已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轴线,不过,当时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其次才是长江,因此,湖北并未充分攫取机遇推进发展。

秦尊文向记者回忆称,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时,国家曾提出以浦东发展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龙身”的发展,但是并未获得相关方面重视和推进。

相反,在此后的30年里,位于内陆的湖北,反倒与其他沿海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社科院曾在80年代中期提出沿江发展战略,当时广东的经济总量和湖北旗鼓相当”。

国家对浦东的开发主旨是以开发浦东带动沿江开发,一个案例就是三峡工程,湖北实际上受惠了,秦尊文解释称,如果宜昌没有三峡工程,如今城市也不会开发这么好。

尽管如此,3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发展蓬勃,湖北却被远远甩在身后。“七五计划和九五计划都提出过发展沿江经济,但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秦尊文认为,首先在宏观上被忽略是重要原因,其实湖北省“醒的早”,比如湖北建设了第一个高科技孵化器,引进全国轰动的洋人厂长以及后来国有企业承包改制样板等,由于自身某些客观原因影响,并没有坚持下来,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

另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长江沿岸11个省、自治区的“各自为政”,湖北的角色和努力未得到其他省、自治区的足够支持。即便在中部地区的国家战略中,由武汉发起的中部“铁三角”(南昌、长沙、武汉)战略,也引发了南昌、长沙内部的极大的争议,因此“中部铁三角”步履维艰。

这使得本次出台的长江经济带规划,成了湖北目前最大的政治红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涉及到11省市,6亿人口和差不多国土面积1/5的区域,上启云南,下达上海,中国从来没有进行过这么大的流域性开发战略。

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湖北的利好显而易见,如国家拟在武汉打造中部航运中心,创办武汉创业示范区,还赋予湖北在长江中部崛起的带动中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使命。

业内人士认为,湖北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非常重要,其中,《意见》附件中提到湖北有19个过江通道,武汉还拟建高铁和航空枢纽,湖北沿江各地市都会受益。

瓶颈与破题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此前对媒体表示,湖北实施“645”工程是武汉至安庆6米、武汉至宜昌4.5米深水航道的整治工程,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已启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将与长江中游4省交通运输部门形成合力,加强与交通运输部及长航局对接,加快技术经济层面论证工作,力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尽早实现万吨级海轮常年直达武汉。这一目标,成为了湖北为长江经济“壮腰”的一项重要工程。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干线航道2838公里,在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19.2亿吨,在世界内河货运量占据第一位。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长江航道现状堪忧。

秦尊文认为,目前,湖北面临的瓶颈很多,首当其冲的是航运。在这之中,荆江和三峡船闸是湖北也是整个长江流域内亟待解决的难题。

华中航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谢琪此前对媒体表示,由于之前荆江航段枯水期只能保持2.9米水深,船舶从上海到重庆必须进湖南城陵矶减载过驳,换小船才能进入荆江江段,而从重庆往下行也必须在宜昌经减载后再过荆江。这样来回折腾,运费成本将占到总运费的一半以上,时间至少增加10天左右。

经常随船来回重庆、武汉的船员胡心练对记者表示,目前船舶主要是枝江姚港江段通行不易,且双向通行困难。

2013年9月,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开工,荆江航道起于湖北省枝江市昌门溪,止于荆州熊家洲,全长280公里,据了解,荆江航段先后实施9个航道整治控导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一半。

这一工程将在2015年完工,此后,荆江航段水深将达到3.5米,一级航道标准,因此整个长江水道的运力将会得到提升。

此外,三峡船闸的过闸能力也备受业内关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研究认为,三峡船闸和即将建成的升船机的年通行能力约为1.4亿吨。

有数据显示,目前三峡船闸每天过闸需求为130至170艘,正常情况下每天能安排140艘船舶过闸,这使得船舶平均待闸时间已经达到40小时,严重制约长江航运发展。因此,除了水运,湖北也在谋求其他的交通方式。

“发展不仅靠水路,发展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立体交通,这对于湖北是更有利的”。叶青认为,未来湖北的立体交通覆盖区域会越来越大,交通密度会越来越紧密。九省通衢将会立体的呈现在中国中部。

数据显示,“十二五”的前3年,湖北省内航运建设投资完成188亿元,连续3年居全国第二位。去年,湖北省集装箱吞吐量107万标箱,居长江中上游第一;港口吞吐量2.6亿吨、水路货运量2.44亿吨、货物周转量1791亿吨公里,均居长江中上游第二。

根据湖北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显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50万标箱,到202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

“武汉要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湖北要调整航运组织结构”,经过长期考察访问,秦尊文认为,不仅要推广三峡船型,解决长江航道制约的措施。他说,长江上中下游,重庆港、武汉港和上海港,应该形成连同机制。目前来自上下游的大大小小的船都在上海港,“三大港口对船只可以做有序分流,不仅提升港口效率,从流域角度来解决,武汉港货源也会有增加,上海港的输出量亦然”。

同时,长江水道除了承载产业转移带来的航运压力外,带来的环保压力也不可小窥,秦尊文表示,产业必须向长江布局,两害相权取其轻,可以通过加强流域性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来减小压力。

资本与产业的融合

秦尊文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仅需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全流域性市场要素的构建。

长期以来,长江沿岸各省市发展程度不一,流域性观念欠缺,这也使得整个流域的经济竞争力薄弱,如市场自由流动性差、区域壁垒高企等。

北京大学教授、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此前指出,长江流域合作第一步应该就是开放市场,推进上中下游一起开花,打造统一的开放性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长江经济带战略再启动,会引导大量沿海经济发展成果向内地转移,未来的长江流域,将不再缺项目,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好项目。

叶青认为,如果新的产业过来,有利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比如格林美(002340,股吧)主导的城市矿山产业,就是朝阳产业。

长江经济带就是让沿江省份的生产要素有机对接,为产业与资本更好的融合创造条件。

据了解,企业在湖北沿江布局后,除一些大型化工园区外,在湖北形成了一些低碳工业园,这也说明地方政府在选择项目方面,对利弊有了新的权衡意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盛毅一语中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并非简单追求总量的增长,而是更加重视协调联动、分工互补”。

业内人士也表示,产业结构问题,比如汽车产业,安徽、重庆、成都等都有布局,另外,高端装备,通用航空湖北有基础,其他地方也在上,地区怎么分工,避免走光伏老路,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对产业合理布局。

另一个优势是,武汉是国内第一大高校基地,这也是湖北最大优势,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在省内转化困难,武汉八所高校基本在沿海设有研究中心,最近几年湖北对科技成果的高度重视,使得市场主体进一步上升。

2013年,湖北GDP达24668.4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1%,占GDP比重14.6%。在这一年,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

据了解,武汉东湖高新区市场主体现有上万家,高新区刚开始创建是200平方公里,现在扩展到500平方公里,充分调动科研发明积极性,甚至80%所得是科研人员等,“不仅科研人员流出少了,软件环境进一步改善,未来受益于长江经济带开发,湖北的科教优势还有广阔的发力机遇”,秦尊文告诉记者。

更重要的是长江经济带重构后,要在流域内形成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一体化程度决定了市场的繁荣与否,“这11个省还得坐下来进行细谈,怎么分割,需要时间。”叶青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