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洁与中央 高耀洁捧出一万封信"感动中国"的老人能否感动读者

2018-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27日,记者拨通了位于河南郑州高耀洁家的电话,77岁的她听声音还是那么硬朗.她说,"我写书不是为了赚钱,我要稿费做什么呢,不如换成书,宣传艾滋病的知识.宣

10月27日,记者拨通了位于河南郑州高耀洁家的电话,77岁的她听声音还是那么硬朗。她说,“我写书不是为了赚钱,我要稿费做什么呢,不如换成书,宣传艾滋病的知识。宣传是防艾的最佳良药,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个。”她告诉记者,这些日子,她身边的这本新书《一万封信》已经至少送出了五百多本,陆续送给了大学图书馆、朋友、记者、作家和防艾志愿者等。

这一切对她而言,并不是第一次。八年前,当她下决心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时,她就拿出自己仅有的500元人民币积蓄,编印了1.2万张防艾资料,用一双仅有34码的小脚走遍郑州五个长途汽车站,向旅客散发资料。

这些年,她粗茶淡饭,却慷慨地将自己宣传防治艾滋病获得的国内外上百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和稿费全用来印发“防艾”材料——她自己编写的4页8面的小报《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至今已经出了第18期,印制了77万份,发放了75万份,全都发给最需要的人;而她前几年自费印刷《艾滋病、性病防治》小书共35万册,迄今为止已经赠送了32万多册。

仅此一项支出就达四十多万元。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两万美元奖金和一万美元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将有3600册《艾滋病、性病防治》和11000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小报送往北京部分工读学校,光是运费就是1115元。

在一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中,高耀洁把萨迪的话印在了报眉:如果你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你就不配称为人。

说到这本书的缘起,高耀洁介绍:“我有一个保留信件的习惯,到1998年,我发现寄给我的信特别多。其中包治艾滋病的骗子信占了10%。于是,我就把所有的信都登记起来。四年多积累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封信。这时,有几个北京的朋友问我要信,想去整理成书。

我想,何不自己写成书呢?去年暑假,我和侄女一起统计、整理来信,越统计发觉问题越大。去年秋天开始正式动笔。因来信日益增加,到2004年4月就收到了10001封。

故命名为《一万封信》。书中选录了各式各样的来信近200封,重点展示了近期艾滋病、性病的现状,并附有几十张人物现场照片。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充满了人性,揭露了艾滋病的真实情况,发出来自民间的声音,并留给后人。”

《一万封信》书中所展示的真实,具有让人颤栗的力量。书稿写作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汇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闻讯争相要为她出书,结果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抢到。

高耀洁说,接下来,在她的有生之年,她还想出几本书,一本名为《艾滋泪》,介绍艾滋病人的故事、个例,书稿已经完成,即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是以照片为主的图文书名为《艾滋实况录》。还有一本《防艾道路》,她希望最后这本书能够在2006年10月,也就是她走上宣传防艾道路十周年时出版。

高耀洁,这位“2003感动中国”的老人,如今因为《一万封信》而再次成为媒体的聚焦点。她笑着说:“这些日子天天电话不断!”三四十家媒体自发采访报道,不少报纸、网站连载了这本新书的内容。但是,与之形成反讽的是,读者对这本新书似乎不够认同,出现卖不动的情况。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北京图书大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仅仅卖出九本,而上海书城的销售数字更是可怜,只有两本。不仅是实体书店如此,在最大的两家虚拟书店“当当网”和“卓越网”上,记者也查不到有关《一万封信》的任何信息。